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例分享】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
userphoto

2023.07.30 浙江

关注

病史介绍

临床表现

男,31岁,颈部淋巴结肿大。

大体所见

右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标本,灰白条索样组织3条,体积:0.6cm×0.3cm×0.1cm。

镜下形态

图1

低倍镜下可见少许游离肿瘤片状分布。

图2

高倍镜肿瘤细胞黏附性差,胞浆嗜碱性,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偏位,可见大核仁,可见较多凋亡。

图3

高倍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黏附性差,胞浆嗜酸性、核偏位。

图4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不表达CD20。

图5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不表达CD3。

图6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0阴性。

图7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PAX5。

图8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ALK,胞浆着色

免疫组化结果

阳性:ALK,Pax5,EMA,CD138,CD79a(弱 )

阴性:CD20,CD3,CD30

最终诊断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

讨论

定义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ALK LBCL)是一种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浆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形态和ALK融合蛋白的表达。

ICD-0编码:9737/3

临床特点

(一)流行病学
1.发病率:罕见,占所有大B细胞淋巴瘤不足1%。
2.发病年龄:发病年龄谱系广,从9-85岁均可发病,中位发病年龄35-38岁。
3.性别:男女比例约3.4:1。

(二)部位
肿瘤通常累及淋巴结,约20%的病例累及纵隔或结外。骨髓、胃肠道、肝脏、皮肤和骨骼相对容易受累。

(三)症状
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有肿块引起的症状。大约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患者有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38℃;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6 个月内体重减轻>10%;盗汗)。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β -2微球蛋白水平普遍升高。患者可能有局部或广泛传播的疾病。25-35%的患者骨髓分期评估呈阳性,三分之二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国际预后指数。

发病机理

染色体2p23上涉及ALK的易位、倒位和插入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共描述了10个分子改变,目前已知ALK易位的7个伴侣,t(2;17)(p23;q23)涉及 CLTC是最常见的。ALK 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它被这些分子改变持续性地激活。活化的 ALK 触发许多参与转化、生长和抑制凋亡的细胞信号通路,包括 JAK/STAT、PI3K/AKT、MAPK/ERK 和磷脂酶C γ 2 (PLCG2)通路。 约50%的病例发生MYC扩增或获得。

病理特征

镜下特征:ALK LBCL 通常弥漫性地取代正常结构,但在淋巴结中,三分之一的病例表现为淋巴窦受累。肿瘤细胞形态单一,体积大,胞浆中含有丰富的嗜双色性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有位于中心的大核仁,类似于免疫母细胞;或者可以有丰富的细胞质,细胞核偏位,类似浆母细胞。罕见的瘤细胞表现为间变性特征,可出现巨大的RS样细胞。 细胞凋亡与核分裂象较多。坏死出现在约20%的病例中。

免疫组化方面,肿瘤细胞ALK 阳性,染色模式与ALK重排类型相关,以细胞质颗粒状染色最常见。

肿瘤细胞具有浆母细胞免疫表型,浆细胞标志物如CD138、MUM1、BLIMP1和XBP1阳性。CD20通常是阴性的,但也可以是可变的,在10-15%的病例中呈弱阳性。瘤细胞还表达EMA、BOB.1、OCT-2、CD45RB(可弱)、胞浆免疫球蛋白(IgA>IgG; lambda>kappa)、MYC和磷酸化STAT3。CD4、CD10、CD38、CD43和/或CD57在40-50%的病例中被报道,但通常是可变的和/或弱的。罕见情况下,病例可表达PAX5 (~20%),CD79a (~20%),BCL6 (~20%),CD15 (~20%),CD30(~15%)和角蛋白(~15%)。没有证据表明感染EB病毒或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KSHV/HHV8)

图9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视野右侧)部分取代了淋巴结实质。

图10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广泛取代淋巴结结构,肿瘤细胞具有浆母细胞的特征,丰富的嗜酸性胞浆和细胞核偏位。

图11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体积大,核位于、空泡状,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

图12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ALK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于窦内生长。

诊断标准

基本标准:大细胞形态;浆母细胞免疫表型(浆细胞相关标志物如CD138、MUM1、BLIMP1、XBP1阳性和CD20阴性/弱阳性);ALK阳性。

理想标准:ALK基因改变,与EBV无关。

预后、预测

患者接受全身化疗,通常为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 方案。由于这些肿瘤通常为CD20阴性,因此不建议使用美罗华。ALK抑制剂很可能在未来的治疗方案中发挥作用,但目前使用ALK抑制剂的经验并不多。

ALK LBC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2年,5年总生存率为28%。儿童和局部疾病患者生存率较高。老年患者、晚期患者和合并淋巴结和结外疾病患者预后较差。

鉴别诊断

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通过存在Hallmark细胞和CD30弥漫性强阳性来鉴别;两者其他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有重叠(淋巴窦受累,ALK和EMA阳性)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两者肿瘤细胞形态一致,浆母细胞性淋巴瘤EBER原位杂交阳性,ALK和HHV8阴性。

HHV8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同时表达HHV8和EBER,ALK和MUM1/IRF4阴性。



参考:



向上滑动阅览

1、Ioachim's Lymph Node Pathology, 5th edition.

2、Delsol G, Lamant L, Mariamé B, et al. A new subtype of large B-cell lymphoma expressing the ALK kinase and lacking the 2; 5 translocation. Blood. 1997 Mar;89(5):1483-90.

3、Onciu M, Behm FG, Downing JR, et al. ALK-positive plasmablastic B-cell lymphoma with expression of the NPM-ALK fusion transcript: report of 2 cases. Blood. 2003 Oct;102(7):2642-4.

4、Stachurski D, Miron PM, Al-Homsi S, et al.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a complex karyotype and cryptic 3' ALK gene insertion to chromosome 4 q22-24. Hum Pathol. 2007 Jun;38(6):940-5.

5、Laurent C, Do C, Gascoyne RD, et al.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rare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 with poor prognosis. J Clin Oncol. 2009 Sep;27(25):4211-6.

6、Rossky PJ, Walker GC. Retrospective. Paul F. Barbara (1953-2010). Science. 2010 Nov;330(6008):1191.

7、Takeuchi K, Soda M, Togashi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fusion, SQSTM1-ALK, in ALK-positive large B-cell lymphoma. Haematologica. 2011 Mar;96(3):464-7.

8、Valera A, Colomo L, Martínez A, et al. ALK-positive large B-cell lymphomas express a terminal B-cell differentiation program and activated STAT3 but lack MYC rearrangements. Mod Pathol. 2013 Oct;26(10):1329-37.


作者

高宇慧 住院医师

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病理科

西临床病理 住培医师

审校

吴建锋 主治医师

附属西病理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二)
文献复习
【衡道丨笔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附下期直播预告)
ALK+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多发性肠梗阻, 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
【衡道丨笔记】具有浆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的大B淋巴瘤的诊断——讲解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