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化系统的发育、组织结构和功能
userphoto

2023.11.18 浙江

关注
简介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见图1),主要对食物进行物理性及化学性消化、吸收,给机体生长代谢提供营养。消化管为口腔至肛门的连续管道,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消化管壁内小消化腺(小唾液腺、胃腺、肠腺等)、唾液腺(也称涎腺)、胰腺、肝、胆囊。
图1 消化系统
口咽部的发育
口咽部发生起始于胚期4周末。见图2-6。
图2 鳃弓来源的骨和软骨示意图(A 4周,B 24周)
图3  咽囊和鳃弓模式图
图4  鳃沟和咽囊演变示意图
图5  鼻、腭、唇、牙等面部的发育
图6  原始咽的衍化
图7 胎儿期头面部组织形态:上颌骨(M),下颌骨(MB),腭骨(P),乳牙(D),舌,鼻孔、咽喉等结构。
口腔组织结构及功能
口腔部包括:唇、舌、牙、腭、唾液腺等结构。见图8。
图8 口腔示意图
口腔黏膜比较表
口腔黏膜(唇部类似)
图9-12
牙龈(图13-14)
舌(图15-20)
大体观
粉红色、红色或棕色,表面湿润光滑
同左
粉红色、红色,表面颗粒状
前2/3为活动舌和后1/3固定舌
组织结构
黏膜层
上皮:大部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而上腭及唇部处为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与表皮结构相同
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内含皮脂腺(称为 Fordyce斑)及炎细胞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可角化或非角化,与表皮结构相同
固有层:同左,另见牙源性上皮残余
腹侧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背侧高度特化,为丝状、菌状、叶状、轮廓乳头。其余与口腔黏膜相似
黏膜下层
脂肪、小唾液腺、导管、血管神经等
结缔组织
骨膜/骨
或肌层
骨膜/骨
或骨骼肌层
黏骨膜
骨骼肌,肌层间散在小唾液腺、导管
 
图9 左图:口腔黏膜。黏膜上皮(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见明显的表皮突,下面为固有层(→)。右图:上腭部黏膜(角化型复层上皮)
图10 黏膜下层见血管(弯→)、小唾液腺导管(→)和一个小唾液腺(黑空箭头)。深处可见脂肪组织和肌肉。
图11 Fordyce斑(黄箭头)
图12 唇黏膜组织学。可见复层鳞状上皮(黏膜上皮)和Fordyce斑。
图13 牙龈组织学。左: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上皮脚(蓝空箭头)。右: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固有层见血管(→)、炎细胞等。
图14 牙龈组织学。左:牙龈上皮的黑色素沉着(→)由黑素细胞(蓝空箭头)产生。右:固有层中牙源性上皮残余(→)。
图15  舌腹侧。光滑、无乳头,被覆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蓝空箭头),横纹肌(黑箭头)。
图16 舌背侧的丝状乳头。丝状乳头(最多),分布在舌背的大部分区域,呈圆锥形,被覆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及右图),常有口腔菌群定植。黏膜下层为少量结缔组织(白空箭头),横纹肌(蓝箭头)。
图17 舌背侧。左:丝状乳头中口腔菌群定植(蓝箭头)。右:菌状乳头(黑空箭头),散布于整个舌面,圆顶形,隆起高于丝状乳头(蓝箭头),被覆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下有血管基质,可见味蕾。
图18 舌背侧。左:叶状乳头 ,仅见于舌侧后部,被覆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可有味蕾。右:轮廓乳头,周围环形沟槽(→)及环形黏膜脊(蓝箭头),浆液腺(von Ebner腺,白箭头)开口于沟槽底部(蓝空箭头)。
图19 轮廓乳头。左:位于顶沟前方呈 V 形排列(6-14 个乳头),圆顶形,周围有小环形沟,大多数味蕾(蓝箭头)位于此,黏膜下层富含杂乱排列的小神经(黑空箭头)。右:味蕾(→)由新月形的味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味孔(蓝箭头)通过微绒毛上的受体将味道传递给下层神经细胞,而感知味觉。
图20 舌黏膜下结构。左:唾液腺组织,见黏液腺见穿插横纹肌及,可见神经及导管(→)。右:浆液腺(von Ebner腺),神经(→)。
牙的组织学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牙龈。见图21-22。
图21 乳牙的组织学:1牙槽骨,2后期骨化成牙骨质,3外釉上皮,4牙釉质,5牙本质,6牙乳头(发育成牙髓)。
图22 乳牙的组织学:1后期骨化成牙骨质,2,星网状层,3外釉上皮,4牙釉质,5牙本质,6成牙本质细胞,7牙乳头(发育成牙髓)。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体,包括腮腺(浆液性腺)、舌下腺(混合性,黏液性腺为主)和下颌下腺(混合性,浆液性腺为主)。组织结构上依次为腺泡(腺上皮、肌上皮)、闰管(单层立方上皮、肌上皮)、纹状管(单层柱状上皮、肌上皮)、小叶间导管(假复层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总导管(假复层柱状上皮→鳞状上皮)。见图23-26。
图23 下颌下腺(混合性,浆液性腺为主)。黏液腺(黑箭头),浆液腺(黄箭头),闰管(红箭头),纹状管(蓝箭头),小叶间导管(紫箭头)。
图24 腮腺(浆液性腺)
图25 舌下腺(混合性,黏液性腺为主)
功能:分泌,消化,感觉(触温觉、味觉等),免疫,保护,咀嚼食物,通气等。
咽部组织结构及功能
咽部分鼻咽、口咽和下咽。图26。
鼻咽(图27)
口咽(图28)
下咽(图29)
区域
后鼻孔至软腭上缘(鼻腔)
包括咽扁桃体和后侧壁(有咽鼓管开口)
软腭上缘延伸至舌骨/咽鼓管
包括腭扁桃体、扁桃体、舌根、软腭、悬雍垂、后侧壁
舌骨/咽鼓管延伸至环状软骨下缘
包括梨状窦、环状软骨后区域、后侧壁
大体观
粉红色、红色,表面湿润光滑
组织结构
黏膜层
上皮: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鳞状上皮
固有层:成熟淋巴组织(咽扁桃体等)
无黏膜肌层
上皮: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
固有层:成熟淋巴组织(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
无黏膜肌层
上皮: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
固有层:结缔组织
无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浆液腺等
结缔组织,黏液腺,散在混合腺等
同口咽部
肌层
肌层
肌层
骨骼肌,肌层间散在小唾液腺、导管
外膜
血管神经纤维结缔组织
图26 咽部示意图。1鼻咽,2口咽,3下咽。
图27 鼻咽组织形态。左:上皮为呼吸道型纤毛柱状上皮,黏膜下层见混合性小唾液腺(蓝箭头)。右: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黑空箭头)和呼吸道型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见集合性淋巴滤泡(非咽扁桃体)(蓝箭头)。
图28 口咽组织形态。左:上皮为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固有层散在淋巴细胞聚集(蓝空箭头)。右:悬雍垂,上皮为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黏膜下层见黏液腺(→),导管(→),另见纤薄的骨骼肌束(蓝空箭头)及脂肪组织。
图29 下咽组织形态。左:上皮为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固有层见导管(→),黏膜下层见黏液腺(蓝空箭头)及骨骼肌(→)。右:上皮为非角化型复层鳞状上皮(→)。
功能:分泌、保护、免疫、吞咽食物、共鸣、通气等。
消化管及消化腺的发育
消化管及消化腺来源于中胚层(肌肉、间质、外膜)和内胚层。其中内胚层演化出原肠,原肠中的前肠发育成食管、胃、部分十二指肠、肝胆胰、呼吸器官等。中肠发育成十二指肠至近2/3横结肠(右)的肠管。后肠发育成远1/3横结肠(左)至肛管上段的肠管。肛管下端来源与泄殖腔膜,黏膜上皮来源于外胚层。见图30-35。
图30  消化、呼吸系统的发育
图31  前肠的衍化
图32  中、后肠的衍化
图33 胚期(6周多)的食道,中倍镜。
图34 胚期(6周多):1肝脏,2肝外胆管,3胃,中倍镜。
图35  胚期(6周多)的结肠:1肠系膜,2结肠,中倍镜。
消化管及消化腺的组织结构
消化管及消化腺的组织结构
消化管:食管、胃、小肠、阑尾、结肠、肛管。
消化管组织结构见下表,图36-47。
食管
小肠
大肠、阑尾
肛管
黏膜
上皮:复层鳞状上皮
固有层:结缔组织,少量食管腺、炎细胞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黏液细胞)
固有层: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结缔组织等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吸收、杯状、内分泌、潘氏、干细胞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大量小肠腺、淋巴小结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吸收、杯状细胞
固有层:大肠腺、淋巴小结等
齿状线以上黏膜层结构同直肠
齿状线以下:上皮同皮肤,固有层见环肛腺、皮脂腺
黏膜肌层
纵行平滑肌
两层平滑肌,内环、外纵
纵行平滑肌
纵行平滑肌
齿状线以下无
黏膜下层
较疏松结缔组织,食管腺
较致密结缔组织
较致密结缔组织,十二指肠腺
结缔组织,脉管、脂肪
结缔组织
肌层(肌间神经丛)
两层,骨骼肌(上) 平滑肌(下),中间两者兼有,内环、外纵
三层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
两层平滑肌,内环、外纵
两层平滑肌,内环、外纵
两层,内环平滑肌、外纵骨骼肌
外/浆膜
外膜
浆膜
浆膜、外膜
浆膜、外膜
外膜
消化管的功能:消化吸收食物、免疫、分泌、排泄等功能。
图36  正常食管(内镜白光),黏膜光滑,无糜烂、出血等。呈淡粉色(源于白色的黏膜层、黏膜下层 红色的血管)。
图37 食管组织学结构:1黏膜上皮(表层、棘层、基底层),2黏膜固有层,3黏膜肌层,4黏膜下层,5肌层(上1/3骨骼肌,下1/3平滑肌,中1/3混合,内环外纵),食管腺(混合腺,黑箭头),导管(红箭头)
图38 食管。
图39  食管胃交界。
图40  正常胃(内镜白光),黏膜光滑,无糜烂、出血,毛细血管分布均匀等,呈橘红色。
图41  胃体组织学。
图42 胃体黏膜层。主细胞,嗜碱,泌胃蛋白酶。壁细胞,嗜酸,泌胃酸和内因子。
图43 胃窦黏膜组织学。
图41  小肠组织学。
图42  小肠黏膜层。
图43  结肠内镜白光图。黏膜光滑、呈粉红色。
图44  结肠组织学。
图45  结肠黏膜层组织学。
图46 阑尾组织学。结构同结肠,黏膜肌层不明显,可见淋巴小结(箭头)。
图47  肛管组织学。
消化腺:唾液腺(见上文)、肝、胆囊、胰腺。
胰腺主要由腺泡、导管和结缔组织组成,腺实质因功能分外分泌部(消化腺)和内分泌部(胰岛)。外分泌部为浆液性腺,分泌胰液,腺上皮包括腺泡细胞和泡心细胞,无肌上皮。导管分闰管(泡心细胞)、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单层立方上皮)、主导管(单层柱状上皮)。胰岛包括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G细胞(分泌胃泌素)等。见图48-49。
图48 胰腺组织学。外分泌部的浆液性腺泡(黑箭头),胰岛(红箭头),小叶内导管(蓝箭头),小叶间导管(黄箭头),闰管(灰箭头)。
图49 胰腺外分泌部。小叶内导管(红箭头),闰管及(黑箭头)及周围的泡心细胞。
肝的解剖单位为肝小叶,功能学单位为肝腺泡。见图50-52。
图50 肝组织学(肝腺泡图示)。E中央静脉,P汇管区,1带→3带,氧含量依次降低,
图51  肝汇管区。V门静脉,A小动脉,P小胆管,肝窦(黑箭头),巨噬细胞(黄箭头),内皮细胞(红箭头)。
图52  肝高倍镜HE图。
胆囊分底体颈3部,囊壁分黏膜层、肌层(平滑肌)和外膜,黏膜多皱襞,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为存储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胆总管和肝管与胆囊壁结构相同。见图53-54.
图52 胆囊组织结构图
图53  胆囊
消化腺的功能:化学性消化食物、免疫、分泌、解毒、调节胃肠功能及血糖等功能。
延伸:病理-影像-内镜联系
影像、内镜与病理均为形态学,两者的诊疗基础均为解剖学和组织学,诊疗思维均为比较形态学,影像、内镜为宏观形态,而病理为微观形态,两者的联系紧密。
胃内镜白光:黏膜橘红色。源于白色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 红色的血管(血红蛋白含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
图54  胃内镜图。黏膜颜色红白相间,白区略显天蓝色,皱襞平坦,血管较明显,局部红肿灶及糜烂出血区。
图55  对应病理HE切片,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活动。大肠型肠化(黑箭头),小肠型肠化(出现潘氏细胞,红箭头)。
胃内镜与病理关联探讨:内镜下胃黏膜正常色为橘红色,病例中红白相间,提示黏膜变薄,显出了白色的黏膜下层和肌层。略显天蓝色,提示有肠化。红肿灶及糜烂出血,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如取材得当,病理阅片时,我们就需要找寻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证据,以印证内镜下形态。图54的HE切片中固有层变薄、胃小凹上皮出现了大肠型肠化(黑箭头),小肠型肠化(出现潘氏细胞,红箭头),证实了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参考书籍:《组织学与胚胎学 八年制教材第3版》《人体图谱:解剖学 组织学 病理学 第2版 人体图谱鸿篇巨著》《医学组织学图谱 汉英对照_(美)杜德克,罗娜》《病理医师实用组织学 第5版_薛德彬,陈健主译》《口腔组织与病理学 第2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消化道早期肿瘤】食管的解剖与组织学
咽部和食管癌的放大观察必要的病理基础知识
消化系统微细结构(人体形态学课件)
组织学消化系统(一)消化管:口腔、舌、牙、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音乐养声 | 你所不知道的声带
作为一个内镜医生,不懂点病理怎么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