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纹状管腺瘤和小管腺瘤
userphoto

2023.11.23 浙江

关注

概述:纹状管腺瘤(SDA)是一种罕见的涎腺肿瘤,其组织学与正常纹状管相似。然而,对于SDA是否代表与小管腺瘤不同的真正实体以及是否存在恶性对应物,仍然存在疑问。本研究旨在评估SDA的分子基础,以阐明其发病机制和分类。我们鉴定出10个SDA和2个未明确诊断的称为低级别腺癌的肿瘤,回顾性地认为它们与SDA相似。所有病例均表现出重复性组织学特征,包括(1)分散的单一形小管、(2)高柱状嗜酸性细胞、(3)单一卵圆形核和(4)纤维间质稀少,大多数病例S100蛋白阳性(91%)、SOX10(80%)和CK7(80%)。靶向测序在所有8例病例中均鉴定出IDH2R172X突变,其中9例染色的IDH1/2突变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呈阳性。相比之下,5个小管腺瘤缺乏IDH2。

纹状管腺瘤(SD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涎腺肿瘤,其组织学与正常纹状管相似,包括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致密小管,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尽管Dardick在1996年描述了第一个具有纹状管特征的导管腺瘤,并且Weinreb等人在2010年详细描述了SDA,但迄今为止仅描述了该实体的10例。事实上,人们一直对这一实体存在怀疑。SDA是否真正与小管腺瘤分开,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头颈肿瘤分类表明这两种肿瘤之间的区别困难。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尽管SDA已被正式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涎腺的肿瘤,这种肿瘤类型仍然知之甚少,也很少被识别,其遗传谱也完全未知。此外,尽管至少有1个肿瘤被报道为伴有纹状管分化的低级别涎腺腺癌,但尚不清楚是否存在SDA的真正恶性对应物以及定义恶性肿瘤的标准。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评估与纹状管相似的涎腺肿瘤的分子基础,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分类。

组织学特征

   所有12个纹状管肿瘤中,形态均由单相嗜酸性细胞群组成,主要排列在紧凑、分散的小管中,大小与正常纹状管相同(图1A)。这些小管的范围从拥挤、背靠背、管腔变细(图1B)到囊性扩张,充满甲状腺样嗜酸性浆液性分泌物(图1C)。间质通常较少且呈纤维状,尽管有几个病例有更多间质水肿(图1D)或出血的区域,并且2例有少量混合脂肪。肿瘤细胞呈高柱状或立方状,细胞膜清晰、轮廓分明,细胞质均质,嗜酸性(图2A)。偶尔可见细胞质空泡化和颗粒化(图2B)。细胞核具有可变的极化,许多位于细胞的中部或顶端(图2C),并且大部分呈椭圆形,具有同质染色质、单个核仁和核内包涵体图2D)。一些肿瘤表现出特殊的特征,包括形状良好的乳头突出到大囊腔中(图3A)、蓝色粘液样基质(图3B)、具有成角的和肾小球样的更复杂的吻合小管(图3C)和明显的嗜酸细胞细胞学,其具有多边形细胞和丰富的颗粒状细胞质(图3D)。

这两种肿瘤最初被归类为低度恶性腺癌(NOS),之前根据侵袭性生长被认为为恶性。这两种肿瘤肿瘤与正常组织交叉,但是没有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基质反应(图4A);1例肿瘤位于累及神经周(图4B)。然而,这些特征并不是腺癌所独有的特征。而7个SDA与周围涎腺实质的界面光滑,仅有较小的外围多结节(图1-2)。2例正常腺泡之间有不规则生长区域,与腺癌肿瘤中观察到的情况相同(图4D),1例也紧密邻接神经。以前诊断为低度恶性腺癌(NOS)的肿瘤在组织学上与SDA的其余部分相似,没有核多形性、核分裂增加或肿瘤坏死。

分子发现

分子分析发现,8例IDH2R172X突变,其中R172S4例,R172G2例,R172T1例,R172M1例。    

图1。SDA由单形的嗜酸性细胞群组成,排列在与正常纹状管大小相似的致密小管中(A,×10)。虽然一些小管管腔变细,并且背对背拥挤(B,×20),但另一些小管呈囊性扩张,含有类似于甲状腺滤泡的嗜酸性浆液分泌物(C,×10),有些小管间有中等程度的水肿性纤维基质(D,×20)。    

图2。SDA显示高柱状至立方形细胞,具有清晰细胞边界和均质的嗜酸性细胞质(A,×20),偶尔出现空泡(B,×20)。细胞核具有不同的极向、复层,可位于中部和顶端(C,×20),并且细胞核呈均匀椭圆形,均一染色质、单个小核仁,以及核内包涵体(D,×20)。    

图3。一些SDA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较大的囊腔,并有大乳头(A,×4),蓝色粘液样基质(B,×10),更复杂的结构,具有吻合小管和不规则的管腔(C,×)20),以及嗜酸细胞变,包括颗粒状细胞质和具有圆形核以及核仁 (D,×20)。    

图4。肿瘤最初被分类为低度恶性腺癌,NOS。显示肿瘤腺管穿插在正常腺泡(A,×10)或神经周围(B,×20)区域。虽然大多数SDA的病例显示与周围组织的交界面光滑,仅偶尔出现外周多结节(C,×10),但少数病例也在正常实质之间相互交叉(D,×20),所以,使人怀疑不规则的交界是否为恶性标准。    

图5。大多数SDA显示S100蛋白呈弥漫性强阳性(A,×20)。有一部分病例在基础分布中显示p63呈斑片状阳性(B,×40)。SDA具有弥漫性颗粒状或球状IDH1/2突变体免疫组织化学阳性(C,×40),其水平强于背景纹状管中观察到的非特异性染色(D,×4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11-20病例
一种新肿瘤标志物的临床价值
诊断外科病理学苏木素
肾细胞癌(RCC)病理分类和生物标志物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病例分享49:皮脂腺三大肿瘤详解和鉴别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