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非:要能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经常听到老师们感叹改作文如受罪,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我理解这种心情。每位语文老师都希望看到学生的好作文,一来看好文章是享受,二来可以看到自己的教学实绩,把工作和享受结合起来,就不会觉得太疲劳。只是这样的愉快毕竟很少。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特别是近些年,每个班只有那么几个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如果不按序号批改作文,一下子把这几篇优秀的集中看了,接下来往往就难有什么惊喜了。对教师来说,这样的心理不一定正常。

我们的写作教学,要能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是不能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丧失信心。

我注意到,每次发批改好的作文,学生往往不怎么兴奋,因为分数升降并不大。多少分是“合格”,多少分是“优秀”,老师、学生都得有数。中考、高考作文有“基准分”“切入分”,写成什么样可以得到这样的分数,阅卷人必须有数,考生也得有这方面的经验。同样,教学作文评分也应当有个适当的标准。

与高考不同的是,教师没有必要把那个“基准分”“切入分”定得过低。高考作文阅卷控制分数、等次,是为了那个所谓的“选拔”;而平时作文,如果分数过低,学生就会认为写作不是一般人能学好的。我平时批作文,分数多在80分左右,我的同事也大多如此。

我常常想:很多教师总是叹息“作文教学低效”,似乎自己付出了许多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收成”,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然而,这些教师可能没有想到,学生的损失更大——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学了很多年,仍然不会写或是写不好,甚至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有个高二学生曾对我说,他从小学到高一,各门课的作业中唯一没有得到80分以上的就是作文,以至于第一次得了一个“82分”时,他竟然怀疑老师的水平是不是下降了。为什么该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几百篇作文,竟然没有一篇能让老师看上眼?这名学生的运气也太差了。——当然,也可能是他的运气太好了,遇上的竟然全是严师!

教师不要太吝啬那点儿分数,学生的作文写得好,给个100分又怎么样?凭什么作文不能打满分?这种心态不对。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作业,很容易就能得到满分,而作文却难有得90分以上的机会。这种作文不能打高分的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道理吗?

我看过一些教师批改的作文,他们改得很吃力,满纸红字、红杠。他们诉苦道:“几乎要替学生写一遍。”这真是吃力不讨好,根本没有必要这样精批细改。学生作文,不过是练习写作,不是要发表与传播,更不是撰盛世书表以期不朽,何必要像创作经典那样精益求精呢?再说,那分数是黄金?是战略物资?必须这样严格控制?

完全没有必要把写作教学奉作经天纬地之大业,十多岁的学生,写篇千儿八百字的作文,犯不着沐浴焚香,像敬神一般;教师改作文,也犯不着那样毕恭毕敬。——这是日常学习,不是决战决策,太当回事了,失了平常心,怎么可能写得好?

回顾教学经历中的一些个案,也很有意思。有不少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其他各科成绩平平,有的甚至连语文成绩也并不高。20多年前,有位学生留级到我班上,她的六门主课均不及格,但因为读书多,随笔写得特别动人。后来她以一篇文章在年级出名(那篇文章被全国十多家报刊转载,并受到冰心先生的赏识),因此找到了自信。这次成功支撑她度过了高中时代,她后来生活得很好。

有些学生选择写作可能有特殊的原因(比如消沉、自卑),教师评价时要特别予以关注。在学校里,数理化学习可以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评价,相对而言,写作(尤其是创作)却没有固定的评价尺度,所以,一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愿意选择写作来填充自己的生活。他们未必想当作家,只是想从这里寻找安慰和寄托。

后来我每遇到类似的学生,总是留心发挥他们的作文优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找到前行的动力。如果他们的作文够得上八十一二分,我总会往上再提一点儿,打个85分——作文的85分在班上是比较高的成绩。我这样做,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想让他们比一般同学更多地、更早地看到光明,看到希望。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考试中没有这样做,流水阅卷后,更不可能这样做。我只想让这些学生知道自己还有一“长”。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没有什么副作用。我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把学校教的东西差不多都忘了,但至今不畏惧写作。

特别是在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弱的教学班,一定要坚持不提过高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看到作文的进步。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批改其作文时要特别予以注意:

全篇好,当然要大力表扬;

全篇一般,但有一段写得好,不妨高度肯定这一段,这有可能使他反复地琢磨这一段的好处,并设法把每一段都写好;

文章全篇很平,也找不到突出的段落,但有一两句话说得不错,就给他打上波浪线,加旁批,表扬这几句话“写得有意思”“说得清爽明白”,让他看到自己的作文还有符合要求的地方;

从头到尾乏善可陈的,我有时还会设法写上一句“标点准确”“字迹工整”……

总之,在学习阶段,要永远让他看到希望。


这样做是不是“媚俗”?不是。在我教过的班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是参差不齐。写作能力强的,每学期都有文章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个别特殊学生的写作水平仅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连写满500字都有困难,而且没有办法把语句写通顺。后一部分学生也是未成年人,我管不了他们是如何进入这所学校的,可既然他们被录取了,我只能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我在学校工作了一些年后才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记得曾有老师私下问我这样做的教育学依据是什么,我说“说不清”。我只知道学生的需要,同时我也看到,这些学生从这里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并开始为此努力。

我小学三四年级时,作文不太好,五年级时,我的作文第一次得到一个“5-”。老师当年究竟为什么要给我这个“5-”,我不清楚,她肯定也早就忘了。可是这个“5-”对我极其重要: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写作,而且一直写到了今天。我几乎说不清为什么,就是喜欢写。5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到学生的作文,我常常有一种猜想:他希望得一个什么样的分数呢?是这次就鼓励他,还是再等一次?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一点点鼓励,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时机,就有可能让学生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如何写好学生作文批改中的评语
要能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叶圣陶学习批改作文的方法
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引用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三法
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