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性”与“职业性”:新时代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探究

作者简介:陈慧梅(1996-),女,山东日照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教教师教育。谢莉花(1983-),女,江苏常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教教师教育。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2021年第1期

目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着“学术性”抑或“职业性”的挑战。随着对职教教师“职业性”的愈发重视,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的主流地位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在新时代,处于“职业性”与“学术性”两端的职教教师教育该何去何从?

一、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的“学术性”与“职业性”挑战

(一)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的主流地位与匹配之差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教师职前教育对“学术性”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重视。而这些基本理论知识等学科知识的内容也成为了职教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教什么”的主要来源,这是职教教师专业教学与专业发展的根基。

  我国职教教师教育自建国之初就一直以院校内的学术性教育为主。但这种学术性教育一方面使得职教教师接受的教育脱离真实的职业世界,缺乏实际的职业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导致职教教师所接受的学术性教育不能完全对接职业院校学生所面向的技术技能型工作岗位。

(二)职教教师教育“职业性”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趋向

  对于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我国历史上早有论述。陶行知认为对于职教教师而言,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黄炎培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坚持做学合一的原则。

  从横向的国际经验比较来看,许多国家对作为职教教师后备人员的教育前提条件进行了限定,即一般须具备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这说明了在职教教师的整体素质中,行业企业的职业性知识是必需的,而且应当是优先的。

  “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不仅成为了新时代职教教师的重要标签,也成为了职教教师进入职业院校的重要门槛之一。这也预示着,我国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着“职业性”的需求和挑战:高学历或学术性不再是职教教师的标配,“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及其背后的职业工作知识在未来愈发成为职教教师的主要特征。

(三)游走于“学术性”与“职业性”两端的职教教师教育

  职教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学术性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但从目前以及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来看,学术性的职教教师教育面临着变革的挑战。是仅强调职教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学术性”还是仅强调职教教师满足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学现实需求的“职业性”,抑或是实现职教教师“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理论基点

(一)“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价值追求

  学术性是一种基于理性主义的本体论价值观;而职业性是一种基于功利主义的工具论价值观。对于职教教师来说,接受学术性的教育是自身专业成长发展的根基,它指向教师个体,面向终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同样接受职业性的教育也是职教教师的必需,一方面因为教师职业本身的“职业性”,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体现的行业“职业性”,因此职教教师具有双重的“职业性”,本文主要侧重于指向专业科学领域内部、与“学术性”相对的行业“职业性”。

(二)“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知识观

  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在知识观层面的具体反映是学科知识观与职业知识观。

  1.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学科知识来自于普通教育领域,而职业知识来自于职业教育领域,职业知识作为与学术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相对的另一知识类型,具有与学术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不同的特征:在目的上,两者指向不同的方向;在作用上,两者的作用对象不一;在体现形式上,两者载体不同;在传播方式上,两者传播介质不一;两者面向的职业也有层次区分。

  除了不同点之外,职业知识与学术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要形成具有方法规律性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职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推进,而学科知识也需要指向真实职业世界中问题的解决。因此,职业知识与学科知识既各自发展,又存在一定的联结。

  2.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存在范式。学科知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知识作为客观实在是稳定不变的。而职业知识的存在范式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职业知识存在的范式,处在该范式下的职业知识由工作任务的确定性所确定。第二个阶段是新职业主义时代职业知识存在范式,职业知识表现为纵向和横向上知识的增量。

  相较于职业知识,学科知识则更加独立,整个体系上下之间的逻辑严密,对于职教教师而言,掌握对应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能够建立起对于该专业领域的体系化认识。与学科知识不同,职业知识则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它的独立性较差,但它却指向最真实的职业世界。对于职教教师而言,由于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职教教师应该明晰自己所教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是怎样得以应用。

三、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研究与实践

(一)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研究

  1.专业科学知识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知识。对于职教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研究始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我国职教教师大多接受的是系统性的学术性专业课程教育,这使得职教教师未能掌握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因此职教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问题开始引起学者的探讨,对于专业科学知识,学者们大多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将其与当前职教教师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与普通教育领域学术性内容作对比来进行研究,认为专业科学知识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2.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提升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知识。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多以“工作过程知识”和“职教教师隐性知识”来代替普通教育领域“实践知识”的说法。当然,“教师实践知识”更多指向的是教师“学科知识的解释和运用”,它与职业教育/职教教师特有的行业职业的“工作过程知识”的指向并不一致。

  对于职教教师来说,工程科学知识不同于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职业能力,借助工作过程这一现实载体,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知识、技术、技能联系起来,有助于具体情境下个人的专长成长,因此在职教教师教育过程中,让职教教师深入工作场所将企业经验与专业理论相结合转化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3.职业科学知识作为职教教师教育基准科学的探索。职业科学源自德语,是系统研究职业技术实践(如技术工人、技师和技术员等)所需能力的科学,而“职业科学知识”是职教教师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在德国较为前沿的职教教师教育理念中,职业科学是其基准科学,职业科学知识也是职教教师专业学习的基本内容。而我国职教师资所学知识的内容主要是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相关知识的叠加,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对于我国职教教师教育而言,还需进一步探讨将职业科学作为其基准科学的可能性以及职业科学知识的开发。

(二)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实践冲突

  1.“学术性”的拔高与反思。对于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于职教教师学历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二是对于候选教师专业科学学历层次的提升。教师教育及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提升是必然趋势,从一些国家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来看,都经历过这样的发展历程,这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即使转向了学术化、科学导向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不同的实现形式,例如是完全以科学课程为主,还是同时强调面向专业需求及职业实践知识,也能形成不同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

  2.“职业性”的限制与加强。对于职教教师教育职业性的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职教教师准入门槛的改变以及职教教师职后培训对专业实践的加强。在职教教师准入门槛上,无论是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还是同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都指出职教教师未来不再从应届生中招聘,而是趋向于招聘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在教师职后培训端,也一直在加强对于职教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

  一方面无论是职业院校实际招聘中还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中,都对职教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出了提升的要求,尤其是在“专业科学”上的学历层次,而另一方面,新的政策信息以及职业院校实际运作中,又在强调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这两方面形成了实践冲突。

四、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必然与途径

(一)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必然性

  职教教师应该具备将学术性的学科知识和职业性的工作知识融入真实职业情境中的能力,因此需要将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与学术性进行融合。此外,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重学术性轻职业性会导致职教教师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真实的职业情境,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重职业性轻学术性会导致职教教师沉浸于具体的职业情境,无法形成体系化的思考,也不利于后续的提高与发展。新时代的职教教师教育需要将学术性与职业性进行融合,才能生成真正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职教教师队伍。

(二)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途径

  1.探寻融合固着点—经典职业情境。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前提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将两者融合的固着点就是经典的职业情境。通过经典职业情境这一固着点,能够让职教教师在学习学术性的学科知识时,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将其对应到职业情境中,从而职教教师不仅可以掌握系统性的学术性学科知识,又能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行业企业实践中,使职教教师也能具备个体意义上的“双师素质”。

  2.探索建立职教教师“职业知识体系”。由于职教教师所接受的学科知识具有成体系的,逻辑严密的特点。但将学科知识经过情境化后获得的职业知识并不是成体系的,因此是否所有的学科知识都能够“再情境化”?而“再情境化”后的学科知识还是系统的吗?这就需要建立职教教师“职业知识体系”,重点在于“体系”,因为不成体系的职业知识会让职教教师难以将其进行内部的逻辑联系。因此要使得“再情境化”后的学科知识按照职教教师专业领域的逻辑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这是未来职教教师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可能途径。

  3.探究“职业科学”作为职教教师的“专业科学”。对于职教教师教育而言,目前的学术性教育的倾向则会使其失去自己的实践方向,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有必要将培养职教教师的基准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等发展为更为适切的职业科学。将职业科学作为职教教师的基准科学不是对职教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完全抛弃,因为任何的工作活动都有其固定的学科基础,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也并非是完全平行,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但也存在联系。

  学术性与职业性是职教教师教育的两个端点,也是职教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两面,要警惕只追求学术化,不断将职教教师教育一味推向学历层次提升的“学术狂热”现象,也要警惕只追求职业性,枉顾学科知识奠基的“去学术化”现象。新时代职教教师教育应当朝向以科学的、反思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突出实践导向,传授情境性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知识,因此需要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真正提升根生于职业领域的、有发展潜力的职教教师素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业本科教育教学中“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要达成的基本品质
【探究】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三性融合课程及启示
教师成长的要素(内因方面整理)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