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探福建廖氏入闽源流(原创)

福建省廖氏宗亲联谊会(筹)   三明市廖氏宗亲联谊会(筹)   将乐县廖前文化研究协会

廖公彰

中华廖氏迁徙入闽与因国家动荡而引起的人口南迁息息相关。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迁闽是汉高祖刘邦分封驺无诸为闽越王入闽。第二次是西晋永嘉八王之乱而引起的八姓衣冠入闽。第三次是唐初随陈元光平叛入闽。第四次是因安史之乱而入闽。第五次是随王氏三兄弟征战入闽。第六次是宋金战乱,靖康之难入闽。廖氏迁徙入闽总体上与上述相关联,但具体情况与节点上又有所不同。

一、三国蜀汉廖立隐居将乐子校是入闽廖氏肇基祖

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迁闽,源于驺无诸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有功,受封闽越王,随其南迁者众,但主要是蛮族人口。经多方反复查找,并无史料明确记载有廖姓随驺无诸入闽。更何况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派兵马诛灭反叛的东越国王余善,闽越国随之灭亡;为防止百越反叛,汉武帝又下令将闽越一带人口内迁江淮,从而使闽地人口极其稀少。

在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闽之前的三国时期,廖立隐居闽地建安子校(今将乐黄潭祖教)肇基,奠定了廖氏在闽地的根基。

廖立者谁?《三国志·廖立传》: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刘备领荊州牧时,年未卅即任长沙太守。孙权遣使通好于诸葛亮,问谁堪当大任?亮答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可担国家赞兴之大任。关羽兵败,廖立与(堂弟?)廖化逃回先主身边,又任巴郡太守。先主御极,升任侍中;后主登基,徙长水校尉。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最弱,廖立主张当休兵养民,韬光隐晦。因与托孤丞相亮主动速战之策相左,数遭其上表弹劾,被贬汶山为庶民。十年后(234)亮殁,后主复欲征廖立,着姜维领偏军路过汶山诣廖立共同御敌。廖立悲愤而嚎泣,不奉。

据明、清时的《延平府志·侨寓》、《将乐县志·寓贤》记载:(廖立不奉后主诏之后)以避入吴之闽地建安子校。自是在金溪河畔结庐而居,不仕二主,垦荒耕读,传播中原技术、汉族文化,卒葬子校墟上村苦珠嫣山。现在子校建有“耕读亭”并立碑纪念他。廖立入子校后廿多年后的东吴永安三年(260),将乐因之建县。

廖立为地方史志明确载名之中原汉人入闽第一人,比晋永嘉之乱汉人南迁早60几年,比唐初随陈元光平叛汉人入闽早350多年,比唐安史之乱汉人南迁早500多年,比唐黄巢起义汉人南迁早600多年;廖立的韬光隐晦,息兵养民的治国理念,到现在依然不朽,倘后主察纳立之治国主张,三国史或易书! 

此后,晋朝西晋永嘉之乱引发了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迁闽。詹悱《忆昔呤》序述了西晋永嘉之乱: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䐺;国势多危厄,宗人苦迁播;南平频洒泪,渴骥每思泉。《闽书》(何乔远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分别是林、黄、陈、郑、詹(或彦)、丘、何、胡。其中并无廖姓。

二、陈、隋时廖忠自江西入闽

约在隋或之前(约583-610年),廖忠从江西莲塘上(宁都县)迁入黄连峒(宁化建县前称黄连峒)。在黄连峒与民众析疑解惑,济民惠民,受到当地民众拥护和爱戴。卒后,当地民众建立连山庙纪念祭祀,并塑神像。朝廷因民众请求,于唐朝开元间封他为侯,南宋绍兴、咸淳两次封他为王(英济广惠王)。这在福建客家地区实属少见之例。民众从建县开始,抬廖忠神像游村、街、巷达千多年。这充分说明,廖忠在宁化县民众心中的影响深远。

三、唐初廖董钊入闽

唐贞观四年(630),因邵武县金泉场开善九峰山(今为泰宁县境内)巨寇高海、高澄作乱,湖北江陵人、荆州大司马廖轮奉命领兵十五万入闽(按:唐初十五万兵马入闽可信度很低)征剿。历经廿八战,拔寨灭寇,廖轮得胜还朝复命,留儿子廖董钊与外甥杨胥马,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而居焉,现其廖姓后裔近二百余户。(按:廖轮在唐太宗初年领十五万大军入闽剿寇之事,仅凭泰宁开善杨坑咸丰版《廖氏族谱》载录。但不可思异的是,如此超大的国家大事,在国史和地方史志官方的记载中竟然没查到任何只言片语的相关内容记载!故其真实性待考证)

四、唐初廖公远等随陈政、陈元光剿寇入闽开漳州府

中原人口第三次大规模迁闽,是陈政、陈元光奉旨入闽平寇而引起的。《全唐书》、《福建通志·唐宦绩篇》、《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诏命玉玲卫翊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统领,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3600人,到闽粤交界处平定“蛮獠啸乱”,其子陈元光在父病殁后代父掌军。其母魏氏率中原58将士入闽。康熙本《漳浦县志》卷19载,此时涉及姓氏84个,分别是: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张、曾、肖、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张、宋、丁、罗、施、翟、卜、尤、尹、韦、甘、宁、弘、各、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其中婿二人,医士一人,前锋将五人,军谋祭酒五人,府兵校尉一十六人。

随征将校中仅镇戍绥安府兵校尉有廖姓者廖公远。陈政卒葬于平和县大溪镇一带,廖公远和一众同僚的后裔亦居此,有《大溪姓氏歌》为证:大溪四巨族,陈叶与江吴,张廖亦著姓,不少蔡王朱,罗曾葛高杨,范萧也分布,林翁衍小社,曹饶留古屋。廖公远后裔现散居于廖安村、赤安村。

随陈元光入闽的廖姓人之中,还有廖化裔孙廖圭,子息迁居诏安官陂村(二都),传至廖三九郎。随陈元光入闽的张虎之七世孙张元子,在明初入赘廖三九郎家,誓言“生当姓廖(武威),死必归张(清河),庙取'清武堂’”。

五、唐初廖前自太原归闽,龙池廖氏尊为始祖

廖前字胜启,是廖立的第20世裔孙。其高祖廖讃入中书省集御制郎,由荐擢授京兆承转弘农刺史;高叔祖廖元在隋任河西副将,归降秦王李世民,建有大功;其父、唐河东太守廖晶征讨山贼、吐番功勋卓著,受封隆平侯。承父荫在咸亨三年(672)被授予真州判官,考绩优异,寻擢建州剌史(州治所在建瓯一带)。其祖地将乐就在其治下,当时将乐县已省入邵武,交通不便,盗匪横行,百姓不得安宁。廖前亲临下治,剿灭寇匪,开发龙池屯粮廿万石,旱灾开仓救民三万,社会秩序很快恢复正常,百姓安居乐业;再上表朝廷恢复将乐县治。得到朝廷嘉奖,特勅一品将相、“总督平章,加封二千石,永牧兹土”。廖前退休后携家人回祖地将乐龙池定居,被尊为龙池廖氏始祖。之后的文德元年(888)人民感念其功德,奏报朝廷请建“大施寺”“尸祝之”。龙池廖氏到现在已有近百万人口,成为中华廖氏的一支重要的分支。(以上来源于《延平府志》、《将乐县志》等史料记载)

之后的中原人口第四次大规模迁闽,起于755年的安史之乱(史称天宝之乱)主要发生在北方。这也引发了中原人口南迁潮,但是主要迁入地是浙、赣、闽西北的宁化石壁等地。经多方反复查找,并未找到史料明确记载有廖姓人口入闽,故无法确认详细情况。

六、唐时廖四十一郎等自宁都迁入宁化石壁寨

江西宁都是宁化廖氏的第二源头(由于战乱、灾荒逃难和任官职落籍等原因,廖从宪枝系从中原迁往浙江松阳县暂居后,守诚,诚达,诚壁,诚忠等再迁江西宁都)。由于战乱等因,和其他姓氏的汉人一样,唐时约765年廖兰芝后裔廖四十一郎自宁都迁入宁化石壁寨,其子孙在县城北边建立廖源村;廖兰阶后裔廖端慈,唐时约812年迁入宁化下土寨,在安远边上建下廖村(从陈隋至南宋,有8枝廖氏<含始祖廖忠>分别从江西宁都、石城迁入宁化,主要迀居宁化石壁地区)。

七、唐代廖镇、廖业归闽。

唐懿宗朝(公元859~873年),廖镇为吉王府司马,廖业为睦王府司马,皆因参与诸王皇位之争未成,避归将乐祖地。廖镇隐居交溪北山,廖业隐居大槎。廖镇为廖前曾孙延康之子,廖业为廖前曾孙延福之子。交溪、大槎,今属顺昌县。(以上来源于《延平府志》、《顺昌邑志》、《中华龙池廖氏总谱》等史料记载)

八、唐末廖琼,随闽王征战入归闽,归将乐肇基(始祖)

中原人口第五次大规模迁闽,是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河南固始县东乡人王绪、王潮、王审知三兄弟,奉母董氏命率乡民5000人起义征战入闽。《台湾通志》、新编《固始县志》载,随三王入闽的固始籍民有34姓,分别是:王、陈、李、张、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张、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这其中的廖姓人中有祖源于将乐的廖琼。

廖琼(荦)字世丹,先前是在固始县做官。“三王”举事即随王入闽,官居福州节度使转运使,迁漳州司马,由于作战勇猛号称“百胜将军”、封金紫官禄大夫配金鱼袋。现今在福州闽王庙(闽王纪念馆)的“随王入闽十八姓将及招纳贤士入闽任职者”神龛内,配祀有“廖世丹”之名。廖琼退休后带领一众部下回将乐定居。现子孙繁盛。

《安溪上苑廖氏族谱》、《江西上饶廖氏族谱》载:廖俨之父廖琼,祖籍固始县,是肇基将乐始祖。廖前第八世裔孙、南唐大忠臣廖居素,有题记先祖廖琼事迹文《南剑将乐大施寺碑记》收录于谱牒之中:“琼公生而歧嶷,性孝友,重然诺。慷慨有大志,器宇宏深,神表峰峻,逮其膺命,不废诵读,礼贤重道,莅官惟勤,训士有法,事君贞介,有犯御众,宽裕无苛。朝廷推其清直,僚宷钦其惠恕。德流海甸,勋铭旗常。实为邦国之瑞,岂第乡闾之望,表宅里以树风声,荫子孙而绵世泽,芳烈奋乎百世,令闻显于无穷。(裔孙居素敬撰)”

《八闽通志》及《延平府志》、《将乐县志》载,廖居素仕南唐为御史中丞,以刚直见称,不为当国所喜。由校书郎廿年裁得大理司直,建隆(960-963)年而后禀命,累官至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为御史中丞。极力谏劝后主李煜以国家为重,勿荒于酒色,不听。朝衣朝冠,大书于箧:“吾不忍见国破主辱耳!”躣井溺而死。不一月南唐亡国。北宋朝廷大力彰表其忠义高洁的品格。廖居素这种身份的人所撰的文章可信度是极高的。他在《南剑将乐大施寺碑记》落款自称“裔孙居素”,充分指明了廖琼确系外出仕又随三王征战归将乐肇基的龙池廖氏先祖。廖琼的后裔,兴旺发达,文人显仕,代有闻人,现居于福建将乐、安溪、泰宁、建宁、邵武、闽南、江西、浙江、台湾、东南亚一带,人口甚众。

九、唐末廖俨避难入闽

朱温弑君自立梁,引发朝野恐慌。不事朱温的忠臣们为免受耻辱纷纷南下避祸。廖琼的次子廖俨,时任御史中丞,忠君报国,严厉斥责朱氏,遭到排斥追杀,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避归福建将乐,再辗转隐居南安清溪场,开发小溪场,有大功德于民(见《泉州府志》)。清溪建县,邑民祀其神牌于灵著庙东位,尊有“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的美誉。卒葬后埯埔乌鸦形,坤山艮向兼未丑。《安溪县志》记载:王氏擅闽时,詹敦仁在清溪场任长官十五年,又任清溪县令二年。在此期间为俨公修建飞鸦落洋墓穴,题写了“清溪长官,廖氏祖坟”之碑题。此墓现尚在,已辟为“廖长官纪念馆”。廖俨为安溪县廖氏开基祖,其后裔遍布全国和海内外各地。

十、北宋廖正古自西安回闽

《宋史》、《闽省通志》、《延平府志》、《名达志》载:将乐人廖淳(廖前第十九世裔孙),字元樸,宋神宗天禧三年(1019)榜眼,到洪州任推官,擢御史。其长子廖子孟登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榜眼,任建阳县令,巡守袁州,升金紫光禄大夫;次子廖子平同登兄长进士第,任南安县令,进宝谟阁学士,三奉勅使金国。廖子孟之长子廖正古,字明远,登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次子廖正道赐同进士,授史馆修录,迁泉州司理;七子廖正一,字明略改致政,登宋神宗元丰二年(1087)进士,中召试馆职,出知常州。第四代廖正古长子廖光乡举漳州判,因上表乞斩奸臣李达而名誉京师,又施惠政擢漳州太守;其次子廖文炳和廖子平长子廖丕显都高中举人。造就了史上罕见的“一门四代二榜眼四进士三举人”的千古奇观。

廖正古与七弟廖正一俩人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宋史》、《闽省通志》载,廖正古屡言《青苗》、《保甲》、《市易》税重,屡言不便,忤当道,乞致仕归(将乐)龙池。日与故旧啸傲山水,簟瓢屡空,晏如是。这是闽廖氏外出仕又回归福建的又一个例证。廖正古的后裔人丁兴旺,现今主要居于福建将乐、泰宁、建宁、邵武、江西石城、南城、兴国、鹰潭等地,共和国开国少将廖鼎祥、廖鼎琳是其裔孙。

十一、宋御史中丞廖刚归居顺昌

《宋史》:廖刚(世芳),字用中、仁庵,号高峰,其经历了北宋、南宋两朝,师从陈瓘、杨时(龟山先生)得理学的衣钵,故曰:"道南高弟";中举后在江南地区当过先生,弟子们都称他为:古溪先生;在南宋绍兴年间以御史中丞言官之首立于朝廷,后转任工部尚书;刚正不阿、忠直抗言,故曰:"绍兴名臣"。归居世綵堂(现顺昌县元坑镇廖坑,仅存石基),七十四岁去世,葬顺昌交溪凤山(今墓葬尚在),封赠左朝奉大夫、中奉大夫、徽猷阁直学士等,赠少师,去世后皇帝追封为顺昌开国男,谥号:文肃。

廖刚是廖前第十四世裔孙,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在福建主要分布于龙岩、南平、永安、大田、顺昌、福州、漳州、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等地。

十二、廖罗随父勦寇征战归闽

廖前第十三世裔孙廖恩、廖伦(轮)的事迹,有《宋史》、《八闽通志》、《延平府志》、《将乐县志》记载。廖伦(轮)次子廖罗随父廖伦(轮)福建攻营人。收伏黄洋路廿七州一百四十县。后又复征悲麻洞,捉下莫冠七人。大观二年二月十七日复伐悲麻洞,副使儿郎得胜,上勅加封龙猛大将军。带兵并征绿罗洞、黑水、午归、交踖、下觉、支麻、安仁、离南、己上各洞,俱收伏。至大观四年五月廿五日回朝。诸道参集犒赏诸兵将。归农江湖西地,兵拨一半再请,勅授殿前威猛大将军,赐左仆擎天柱净山王。领兵一百八十万平伏各处。圣恩广大,各处均安。廖罗爰号其居而曰:公见其地山明水秀,则遂占籍均庆山庄,卽名泰宁善溪瓦子坵,是为吾族之始祖也而居焉。廖罗谥罗成,夫妇合葬瓦子坵凤形,墓今尚在。据说原福建省委书记廖志高是其后裔,曾亲至廖罗墓祭祀先祖。其后裔居闽、赣、粤、桂、浙、川、湘、台等地,有十数万众。

十三、北宋廖千五郎、廖达郎入闽

北宋咸平年间(约1003)千五郎兄弟从宁都迁宁化石壁。北宋(1096年)廖希颜兄弟从宁都迁清流。

嘉祐二年(1057),廖达郎携眷从江西宁都县麻兰寺徙居福建宁化县济村古背。廖达郎为廖銮后代。

十四、廖德明归葬顺昌

《尚友录》:“宋廖德明(廖前廿四世裔孙),字子晦,顺昌人。少学释氏,得杨时书读之大悟,遂受学朱熹。乾道中进士,累官知浔州,有声,诸司交荐之,德明曰:今老矣,况以道狥人乎?初除浔州教授,为学者讲明心学之要。在南粤立“师悟堂”。公余延僚属及诸生,亲为讲说,远近化之。尝语人以仕学之要曰:“德明自入仕至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廖德明累官莆田县令、浔州教授迁知州、广东提刑、广州知州、吏部左选郎(肇庆《廖氏族谱》称为武威王正郎,现武威王府尚在)。七十四岁去世,归葬顺昌槎溪,今墓葬尚在。为官多地,所以在外后裔很多,在福建主要居住于顺昌、南平。

十五、廖花迁入闽杭古田

中原人口第六次大规模迁闽,靖康之难引起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主要以临安为界,未见史料明确记载廖氏入闽。

根据江西鹰潭贵溪《廖氏族谱》记载,廖花是北宋有"苏(轼)门亚学士"雅称的名臣廖正一(字明略,闽将乐人)的玄孙。又据清末名臣廖鸿荃之父廖陆峰编写的《闽杭古田廖氏族谱》,因避战乱廖花随父廖文兴自将乐迁顺昌合阳圩,再迁入宁化,再上杭、古田。《闽省通志》记载:廖鸿荃“先世迁自将乐”(祖源于将乐)。宋名臣、廖刚与廖花有族兄弟之称,这从福州和上杭原有的廖刚(居左)、廖花(居右)同祀的一本堂、同本堂、玉森堂、毓钟堂等祠堂可以看出。由此考推,廖陆峰《闽杭古田廖氏族谱》对廖花的记载是比较切实的。廖花这支后裔人丁兴旺,构成了福建廖氏的重要支系,后裔分布在龙岩、上杭、古田、永安、福州、清流、宁化、江西、四川、广西、广东和东南亚,廖仲恺、廖承志即其后裔。

十六、南宋廖十四郎、廖念一、廖家让入闽

南宋末廖十四郎从宁都迁瑞金,后入闽定居长汀四都埔头。廖十四郎为廖兰阶后代。

南宋1132年廖念一从石城蜀溪迁宁化济村乡龙头村。

南宋1275年廖家让从宁都迁中沙镇中沙村。

十七、明廖景祐兄弟

明1369年廖景祐兄弟从宁都迁宁化淮土镇禾坑村、水东村。

元、明、清、民国、共和国未现廖氏大规模迁闽现象。现在福建安溪尚有欧阳姓改廖姓,但未知其所源。

综上,廖氏入闽源流可分为四种,一是避祸隐居入闽,二是避战乱迁居入闽,三是随军征战入闽,四是出外工作回归闽。据各支系族谱的记载,现在福建廖氏绝大部分都是(三国时期入闽将乐子校)廖立的后裔。福建廖氏主要有以下大支系:

1、中华龙池廖氏,始祖廖前,六大枝超百万人;第一世迁徙线路,将乐-太原-建瓯-将乐。郡望,武威郡、汝南郡;堂号,大施寺、武威堂、世䌽堂。

2、安溪廖氏,(尊)始祖廖琼,肇基一世廖俨;第一世迁徙线路,将乐-西安-将乐-南安(安溪)。郡望,汝南郡;堂号,忠爱堂。

3、上杭、古田廖氏,(尊)始祖廖文兴;肇基一世,廖花;第一世迁徙线路,将乐-顺昌-宁化-上杭、古田。堂号,万源堂、一本堂、同本堂、玉森堂、毓钟堂。

4、宁化(黄连峒)廖氏,入黄连峒第一人廖忠,自宁都迁徙到宁化;省内外廖氏各枝在各个时期迁入宁化,现在留居宁化传承至今有一万八千多人。郡望,武威郡、清河郡;堂号,武威堂。

5、泰宁瓦子坵廖氏,(尊)始祖廖轮(伦);肇基一世,廖罗;第一世迁徙(剿匪)线路,将乐-江右(江西)-广西-广东-宁化-泰宁。郡望,武威郡;堂号,武威堂、世䌽堂。

6、顺昌蛟溪廖氏(廖刚系),始祖廖镇;第一世迁徙线路,将乐-太原-将乐将顺场(蛟溪)。郡望,武威郡;堂号,世䌽堂。

7、顺昌槎溪廖氏(廖德明系),始祖廖业;第一世迁徙线路,将乐-太原-将乐将顺场(槎溪)。郡望,武威郡;堂号,武威堂、世䌽堂、槎溪堂。

8、平和大溪廖氏,始祖廖公远;第一世迁徙线路,西安-广东-平和。郡望,武威郡;堂号,武威堂。

廖氏人入闽继承中原文化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每个宗枝都建有香火堂作祭祀祖先的场所,如将乐龙池廖氏的“大施寺”(主祭廖前)、将乐"明远公(总)祠"(主祭廖正古)和经宋高宗御览确认的“世䌽堂”(主祭廖刚)等。再如1929年红军入驻座落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采眉岭笔架山下的廖氏宗祠"万源堂",在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史上重要的古田会议,并设立曙光小学。现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较大的宗枝都建有“武威堂”即祠堂(家庙)。在祠堂边横屋建有族人学文习武场所或学堂(私塾)和师生住处,祠堂下厅放置练武石等兵器供族人练武防身卫族。在抽取或捐款,捐田为蒸尝田(祭祀祖先的费用开支),划出一部分或另设立学田,供子孙读书参加科考费用。这种捐资(或摊派)助学养成尊师重教的传统习惯。

2019年12月10日撰于闽将乐龙池

附录:廖氏郡望

1. 汝南郡:是廖氏最早的发祥地。春秋伯飂(廖)之后世居汝南,数千百年,虽迁徙不常,而孝思不忘。东汉名士、北郭先生廖扶为汝南平與人,其父官北地太守。北宋廖子孟曰:“汝南、龙池乃一族耳。”《郡望百家姓》廖氏为汝南郡十九望姓之一。

2. 巨鹿郡:汉代廖觊,任巨鹿太守,其子嗣留居,蕃衍兴盛,形成廖氏巨鹿郡望。 

3. 武威郡:汉和帝时,廖子璋以内平朝乱、外御匈奴,功封左武威镇国将军,食釆武威郡。唐写本敦煌《新集天下望姓谱》,廖氏为凉州武威郡六大望姓之一。

4. 京兆郡:东汉武陵尉廖权,世居长安,为长安人,属京兆郡。唐敦煌《新集天下望姓谱》,廖氏为雍州京兆郡四十望姓之一。

5. 太原郡:廖氏太原望族,西汉已经形成,新莽时期廖福任长沙国郎中令。唐初廖晶以武功官河东太守,封隆平侯。唐写本敦煌《贞观氏族志》,廖氏为并州太原郡十一望姓之一。

6.  清河郡:宁都廖氏少数分枝之郡望。

鸣谢提供资料人员:廖有禾(宁化)、廖良金(宁化)

【按】本篇文章在不断修正之中,欢迎省内广大宗亲提供廖氏入闽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氏交流】福建吴氏入闽始祖源流探考
客家赖氏的源流及其播迁发展
[贴图]我为蓝姓而骄傲|公告消息发布区
董杨联宗源流考
泉州十大姓氏源流----张姓源流 - 杰克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泉州百家姓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