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伤寒论的六经实质

对于伤寒论六经实质,千古争论,似乎永无宁日,宋代朱肱提出以经络循行辨六经,清代钱璜对六经以脏腑三焦进行阐发,另外清代张志聪则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后来柯琴提出了六经地面说,现代更有各种说法,各说各的,再到近段时间又学者提出,忽略六经实质,直接辨方证的看法。

王某不揣浅陋,愿意谈下我对伤寒论六经的看法,首先我认为,这个名字应该改了,六经准确的说是六病,这不是我的说法,请看伤寒论提纲。(但是六经说习惯了,以下文章为了不拗口,还是把六病称为六经,但意思大家要搞明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请看,张仲景说辨XX病脉证并治,可没说辨XX经哦,可是我们后世非要把它和经络脏腑混为一谈,是因为他们名字一样,所以逐渐有人搞糊涂了,以经络脏腑解释六病似乎也很容易解释的通,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为后头部,正好完美解释了为何太阳病会后头项拘急,和后背怕冷。另外膀胱蓄水证正好可以用五苓散解决,膀胱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解决,但问题来了,如何解释手太阳小肠经和太阳病的关系?所以有人又提出伤寒六经传足不传手的的牵强解释。

看了以上文章,似乎有读者认为我要提出六病和经络脏腑无关的观点,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六病和经络和脏腑都有关系,和气化也有关系,只不过个人观点,这些都不是张仲景的六病实质。以我个人的观点,六经这个东西没必要搞得太玄乎,太复杂,它就是古代阴阳学说的延伸。

首先,阴阳学说在当时占着主导地位,《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中医教科书上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

首先我们不要把阴阳和六经神秘化和复杂化,古人认为阴和阳是疾病的两种状态,就相当于两个集合,也就是疾病可以分为两类,就这么简单。虽然中医是个宏观医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疾病分类需要更加细致化,阴阳理论的局限是比较笼统,不能反映病位,为了更加准确的辨疾病性质,后世的医家把阴阳再次细分各为三类,所以就有了三阴三阳的疾病分类,我们不知道这种分类方法是不是张仲景首创,但从目前可以看到的书里面,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第一次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仲景把在表的阳病,叫太阳病,把在里的阳病叫阳明病,还有一类既不是表又不是里,无法归类的阳病,统一称为少阳病,也可以说半表半里。

接下来的是在里的阴病叫太阴病,在表的阴病叫少阴病,和上面说的一样,无法归类既不在表又不在里的阴病,仲景称之为厥阴病。

接下来我们首先说太阳病,首先太阳病体现的是表阳证,各位,大家看清楚,我说的是表阳证,而不是表热证。不知道大家搞清楚我的意思没有,无论表热证,表寒证,只要在表的阳证,都属于太阳病。如果大家还不清楚我想说什么,我下面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首先讲麻黄汤,麻黄汤讲清楚,搞通了,伤寒论下面就很容易搞明白了,我们先问下麻黄汤证从八纲来说是什么证,它从阴阳来讲首先是个阳证,然后是个表实寒证。首先说麻黄汤,麻黄汤属于太阳病,它治表热还是表寒?有的老师认为麻黄汤证是表热证,因为热属于阳,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如果它是表热证,那就应该热者寒之,用辛凉的药去解决,用银翘散之类,而不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的药物处理。他们错误的把阳证和热证混为一谈了,要知道,它虽然属于寒,但是麻黄汤证的人正气很足,属于实证,但它是个寒证,表的实寒证还是阳证。上文有点搞脑子,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

下面的问题是那银翘散证是什么病呢?胡老认为是阳明病,那个如果是阳明病为啥不能用石膏剂?只能用金银花连翘之类清透表热,入里才可以用石膏剂,因为它还是太阳病,首先它是阳证,它在阳证里属于表实热证。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银翘散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怕冷,只是它的病位在表,还是属于太阳病。如果银翘散是阳明病,伤寒论第六条也变成阳明病了,这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胡老说温病是阳明病,(我尊重胡老,但我更爱真理),那温病就没有表里?所以温病也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不都是阳明病。

我们再谈阳明病,阳明病是里阳证,看清楚,是里阳证不是里热证,这有什么区别吗?我们来看条文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撠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固也。

这两条说的是里寒证,我们教科书和一般学者均认为阳明病是里热证,这里明确说了阳明病,他为啥不说太阴病,是仲景搞糊涂了吗?其实仲景明白的很,仲景一直认为阳明病是里阳证,包括里寒证和里热证。

我们继续说少阳,很明显少阳包括,半表半里的阳证有寒的,有热的,有不寒不热的,它主要是阳证,不属于里,不属于表,均属于少阳,所以它包含偏热的小柴胡汤证,偏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和不寒不热的四逆散证。

再说太阴病

太阴病是阴证里的里虚证,有人会问,太阴病是寒证毫无疑问,太阴病有里虚热证吗?我的观点是几乎没有,阴证虚热只会往外走,形成少阴病。

仲景总结的很好: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好多人搞不清太阴病和少阴病都有下利,区别在哪里?仲景说的很明白,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我们看条文。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所以说,少阴病有口渴,他是有表虚热证,相当于八纲辩证的阴虚证,当然还包括有表虚寒证。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另色白也。

这点我不想过多解释,仲景已经写得很明白,大家看条文,已经写得很明白,我罗列一些如下。

少阴表热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表寒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很明显,少阴以表热为主,类似八纲辨证阴虚证,如果少阴寒化,病就很重了。

最后我们讨论厥阴病,和上面说的一样,厥阴首先是阴证,它必定是虚的,既不属于少阴,又不属于太阴,统一认为是厥阴,可以理解为半表半里和寒热错杂,但它必须是机能低下的,和厥阴经有关系,和肝有关系,和开阖枢的阖有关系,但不是全部,不是实质。

这样一解释伤寒的条文都是很顺畅,不用牵强附会的去解释,也不需要解释说错简之类云云。

本文完

王林于三槐堂

2020.12.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六经病证的总结 (1)(2)(3)
从《汤液经法》到《伤寒杂病论》(二)
胡希恕经方医学思维导图
伤寒论  越变越明。山东小伙
2020-12-28
少阴表证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