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里阴证可否用“吐下”之法?
userphoto

2023.08.20 福建

关注

胡希恕经方医学

要明了太阴病的治则,首先要了解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胡希恕先生提出:“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主要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斗争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身体机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竟不得解,于是机体与疾病交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中医所谓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尚未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尚未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大小便、出汗等方式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

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地对疾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机能亢进,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机能沉衰,就有阴性的类证候反映于病位。简而言之,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已。疾病的种类虽殊,而机体斗争的形式无异,此所以有六经八纲的规律反应。由于以上的说明,则中医辨证施治,正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的疗法。”

胡希恕先生的论述简括来说,即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是顺应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疗法。人体抗邪外出,由于病位的不同而出路不同,因此治法也不同:病在表用汗法,病在里用吐下法,病在半表半里用和法。

经方治病,祛邪时从病位而论,病位在里时,邪有直接出路,故适应于吐下。此治则适用于里阳明病,大家已深信不疑。那么,为什么有人提出里阴证太阴病不能用吐下法呢?为什么自己不坚信太阴治用吐下?原因有三:

其一,对太阴病治则,只注意到“当温之”,即温之是温补,温补可愈病而未重视邪的出路。后世注家多认为《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是太阴病的治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病邪的出路。因此,在泛论太阴病的治则时,往往强调温补,而吐下是阳明病常用之法,太阴病提纲又有“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警句,因而渐渐形成太阴禁吐下的印象。

其二,未全面理解太阴病提纲,《伤寒论》第 273 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症状者,即可诊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不要误以为是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胡老特别强调,这里的腹满不是阳明病的实满,不要误以为是阳明的实满而下之。需要注意的是,太阴病提纲有“腹满而吐”,是邪在里的虚寒证,治法即第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治疗原则是用温,即温中祛里寒。里寒邪气从何处被驱除?这就是胡希恕先生提出的“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当未得解除的形象”,是说“当温之”,即含有通过温中使正气旺,驱邪从下排出,或从上排出(涌吐)。

其三,经方原有许多用温药吐下治疗太阴病的方证如走马汤、三物备急丸等,王叔和整理时大多置于《金匮要略》,同时又强调《伤寒论》用六经辨证,而《金匮要略》用脏腑经络辨证,于是使后世读者看不到治太阴病用温药吐下的方证,亦是造成误认为太阴病不用吐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仲景书的学习及对胡希恕先生的有关论述学习,并联系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腹满、心下痞满是里证常见证,是邪在里的表现,经方治疗里邪是通过吐下祛除病邪,但里证分阴阳,里阳证阳明病用寒凉吐下,里阴证太阴病用温热药吐下。

综上所述,仲景书中有许多记载,危急重证,当现里阴证太阴病时,多用巴豆、白术等温热药吐下治之。可以明确,太阴病治则“当温之”,应包含吐下之法。胡希恕先生总结的“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这一论述,见证于仲景书,亦见证于临床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阴病可用温药吐下
太阴病可否治以吐下之法?
辩证施治实质
中医的证与症区别?
治疗观
“冬病夏治”现正当时!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