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纳富瓦:恢复语言的本来意义

在当代诗歌日益衰颓之际,博纳富瓦以一股清流涤荡世间的沉浊与繁复,以最原初的意义书写人类共通的生命记忆。

原文 :《博纳富瓦:书写一种共同的记忆》

作者 |兰州交通大学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 唐毅

图片 |网络

2016年7月,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1923-2016)去世。在群星璀璨的当代法兰西文坛,他的离开无异于一颗诗界的巨星陨落,使浩朗的天空一时失色,在世界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精神伤痕。

诗歌带来永恒的荣誉

斯人虽逝,诗篇永存。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有云:“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博纳富瓦一生经历了20世纪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集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和艺术史家等头衔于一身,以93岁的高龄作古,漫长、丰富而成功的人生给他和法兰西诗歌树立起不朽的名望,而真正令其蜚声世界并千古流芳的正是他的诗歌、论著以及整个平淡却丰满的文字生涯。

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青年博纳富瓦开始写作并发表诗歌和著述。诗集《杜弗的动与静》(1953)使他一举成名,《昨日大漠一片》(1958)、《刻字的石头》(1965)以及由他译介的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等作品逐步奠定其在法国文坛的显赫地位。2001年,诗集《弯曲板》(注:也有的译作《弯曲的船板》)出版后赢得法国学界和青年人的普遍好评,这部作品融入了诗人晚年对一生故事的追忆,特别是对童年和父亲的回忆流露出诗人的款款深情,读来无不令人感佩这位古稀老者的敏锐才思。这本诗集与2016年出版的《红围巾》一道,被认为是其晚期作品之翘楚。

步入晚年的博纳富瓦,在诗歌创作上更加注重对生命体验的直接讲述,人生不同阶段的全部记忆成为他乐此不疲追溯的源泉。《弯曲板》是一本再现生命故事和记忆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对童年、青年、老年等不同时期梦幻般的追寻和重思。

“石头”传递中西方文化之共性

博纳富瓦强调诗歌应始终反映一种“在场”,描绘生命世界和人生现实。他的诗歌语言平实而少雕琢,所写所述之物更加贴近自然或生活,因而他的作品总能呈现普遍存在的生命记忆,获得不同文化群体的广泛赞誉。

博纳富瓦擅于利用简单事物的共通性和特殊性,一种声音、一块石头、一群戴胜鸟,都是他接受大自然之馈赠而反哺诗歌的意象典范。“石头”在其作品中比比皆是,与日常所见的石头相比,诗化之“石”更为生动鲜活,它是砌墙的石砖,是铺就道路的石子,是前行路上的界碑,是反映人们共同记忆的重要事物。

不仅如此,从深层意义上看,石头是原初混沌世界的主要元素,是中西方文明早已反复涉及的古老主题。西方有大洪水过后杜卡里翁和皮拉抛石成人的神话,也有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的典故,还有巨人泰坦垒石冲天的生动故事,中国则有共工劈石开山,女娲炼石补天等神话传说……“石头”是博纳富瓦从未放弃的思考对象,它可能幻化作童话中“小拇指”踏上的撒满石子的归途,也可能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博纳富瓦的诗歌让人在品尝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还能深刻地领悟介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共性,进而更加懂得人类命运自远古的原初世界便呈现出一种共同体形态。

书写对童年和父亲的记忆

《弯曲板》主要以一个孩童的经历为线索,这个孩童也许正是诗人的化身,他与冥河上的船夫交谈,追溯与同学、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夹杂着神话传说的梦幻色彩。博纳富瓦的诗歌有时回归童年,讲述一种断裂与另一种延续,有时触及成年后的记忆,描绘通向死亡的旅行。诗人将对整个生命历程的回顾融入博大的诗歌话语,使个体的回忆经过“语言炼金术”的洗礼而升华为一种人类共同的记忆。

童年,是每个人都无法忘却的美好阶段。博纳富瓦对父亲的眷恋与追忆,在其晚年的许多作品中都尽情地流露出来。他描写父亲在花园里劳作的背影,赞美父亲送给他的红围巾,甚至在《红围巾》中写道:“在我俩头上的一瞬间,整个天空都是红色的”。爱诗之人常会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红围巾”让人想起儿时坐在父亲肩头的开怀大笑,在月色清辉下拽着父亲的手走在回家的乡间路上,父亲少言寡语却在生日时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

书写一段共同的记忆,就是讲述一种人们曾经、正在或即将经历的故事。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让这种记忆以最放荡不羁的语言喷薄而出,而不至于占据人们恣意想象的广袤的心灵空间。博纳富瓦深谙此道,他的诗歌不会像小说那样为自我立传,而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语言恢复本来的意义,让人们在诗歌中寻找到以共同记忆为基石的精神栖居之所。

一种“前行”诗学

博纳富瓦的诗歌勇于展现一种希望,一种爱,一种前行的意志。《弯曲板》的最后部分名为“抛石”,表明世间的西西弗斯们永远得将石头抬起,扔向“远处,扔到无法命名的彼岸,扔进不再有高处、低处、水声和星辰的万丈深渊里”。

作为莎士比亚的杰出译者,博纳富瓦似乎并不赞同哈姆莱特的延宕,这种延宕也许是人类存在的本性:在高傲与谦卑之间,在对自我的确定和否定之间,在渴望生存或任由生命消逝之间。相反,博纳富瓦永远希望从晦暗的存在状态进入到新的存在,即“真正的生活”,希望按照兰波的说法“重塑”一种生命的欲望和冲动意识。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人类家园在物质上极大地富足起来,但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之所似乎越来越杳无着落,社会愈是物质化、科技化、现代化,人似乎愈发触摸不到希望和前行的方向。

博纳富瓦的诗歌没有提供化解这一困境的方法,但他敢于直面这个“废墟般”的物质世界,对生命提出更高的要求,用诗歌进行一场令人绝望但永不放弃的斗争。诗人身体力行,自1993年退休后,他的工作不减反增,似乎变得更加繁忙,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充盈丰硕。这便是前行的力量,他希望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都决不放弃任何前行的机会。

诗集《弯曲板》和《红围巾》没有书写宏大的主题,没有发表玄奥的哲思,有的只是诗人对真实、具体和隐秘心灵的娓娓道来。博纳富瓦诗歌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把对父亲的怀念和铭记寄托在一条充满年代感的红围巾上,也在于诗人独特而精彩的一生终将成为读到这灵动诗篇之人同样期待自我兑现的人生。因此,在当代诗歌日益衰颓之际,博纳富瓦以一股清流涤荡世间的沉浊与繁复,以最原初的意义书写人类共通的生命记忆。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74期第8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国诗歌赏读(7)
博纳富瓦:一块石头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的晚期诗学:乘《弯曲的船板》出发
醒来 Lecture11 陈力川|博纳富瓦 《夏夜》
博纳富瓦 | 我听见你在夏天的背面喊叫
2007-04-10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及其短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