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语堂编藏】漫话古钱币

【自语堂编藏】 历史学 币 [20131204] 


漫话古钱币



——圜钱演变映射的社会生活 在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钱币作为重要的角色自夏商周的贝币作为代表而登场,到秦汉半两、五铢,再到唐宋通元宝货在历史中上演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饰演其不可替代的政治、经济角色。并且,由最早的贝币、布币、刀币、直先秦始产生圜钱,先圆形圆孔钱,后演变为圆形方孔,遂定型。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此钱一般无内外郭,背为平背。钱上有“共”、“垣”、“蔺”、“离石”、“襄阴”、“漆垣”、“安臧”、“东周”、“西周”、“共屯赤金”、“半睘”等文字,大多为地名或国名,如共、垣属魏,蔺、离石属赵,安臧属周,东周、西周为国名。这类圆钱大小不一,大致可分为大小两类。大钱直径 3.5~4厘米,重约 10~18克;小钱直径 2.5厘米左右。大钱中的“漆垣”则标明“一”,可见小钱当为半。“半睘”属小钱,钱文“半睘”即指半小圆钱而言。安臧钱的书体和安臧空首布上的“安臧” 2字相似,表明两种钱铸造年代相近,应在战国早期或中期。

战国“西周”圜钱。战国中晚期(前4-3世纪),东周王室之封侯西周君所铸。西周都河南城在洛阳之西,故称“西周”,非指武王姬发始建之西周。西周国:据《史记?周本纪》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国的始封者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时约在公元前440 年。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办公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征战。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被秦所灭。”由于此姬姓侯国,国小势弱,原铸钱不多,因此西周圜钱遗存甚。西周圜钱圆形圆孔,微现内外廓,背多夷漫不清;直径2.7厘米左右,重4~5.5克。西周圜钱质地粗疏轻小,然物以稀为贵,故历来为钱币收藏家视为珍品。

战国“东周”圜钱,战国后期(前367-249年)东周君所铸。东周系由西周分封出的另一小国,因建都于巩,位于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圜钱形同西周钱,然钱体更为薄小,书体小篆,直径2.6厘米左右,重4~5.5克,为先秦圜钱中轻小者。东周圜钱迄今仍为泉家罕见之珍品。

安臧,战国中晚期所出,铸地未详。因多出土于洛阳周王畿古蒂,疑为周王室所铸。前人有释安城郑地所出者;近复有出河北正定是为赵币之论,均备考。安臧圜钱形制不整,圆孔,无内外廓,背漶漫。“安臧”二字斜直书于穿右,古朴奇特。因传世少,堪称“价值连城”。

垣,战国中期魏国所铸环钱。垣为魏邑,在今山西垣曲县境。肉大孔小,面无廓,背平素。铭文“垣”字笔画多偏纤细,有正书、反书之别。垣钱前人多考为惠王迁都大梁后鼓铸,数量颇丰,历来常有大量出土,在圜钱中最为常见。

共,战国中晚期魏国共邑所铸。圆孔,面无廓,背平素。“共”字笔意古朴,显蝌蚪文风,系早期圜钱之一。为圆孔圜钱之最大着。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赢政“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席卷六国,天下一统。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在币制上结束了刀、圜、布紊乱的局面,铜钱以“半两”为名,后人称之为“秦半两”。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型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秦半两外圆内方,不少研究或收藏古钱币的人津津乐道这是象征天圆地方。有研究中国货币史的学者认为秦半两是象征天圆地方的,那是因为受了研究条件的限制。当时考古发掘的材料不够,使得货币史研究者误以为秦始皇统一币制是创造了一种新钱。而恰值战国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盛行,因此就将两者联系起来,以为秦始皇是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但是后来的考古资料证明,秦始皇只是将秦国的一种旧币制推向全国,他并没有创造新钱,这样自然就否定了象征天圆地方之说了。原来战国时铸造的众多钱币中,有一类是圆形的,后人称为“圜钱”或“环钱”。早期圜钱外圆内圆,后来发展为外圆内方。秦半两原是圜钱的一种。最早说方孔圆钱象征天圆地方的是西晋的鲁褒。他在《钱神论》中谈到铜钱的产生时说:“上智先觉者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员(圆)象天,大矣哉。”但鲁褒的《钱神论》意在讥刺钱能通神的社会现象,采用夸张的笔法,并不是真的在谈货币的起源,象征天圆地方只是借题发挥,故不能以他的话作根据。圜钱为什么从圆孔发展为方孔呢?这可以从技术需要予以说明。第一,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两字的钱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第二,钱铸成后还要作一定的加工(如锉边),方孔用方形细木棍插入,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这种货币型制之所以能够成为历朝历代的首选货币,受到人民喜爱,除了其容易铸造、打磨、便于携带等原因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从各自所代表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攻击批驳其他学派的观点,并希望自己的观点为统治者所采纳。在这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墨、儒、道、法、阴阳、纵横等为代表的主流学派,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圆形方孔钱,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物化反映。

圆形方孔钱的构图借鉴阴阳家的宇宙图式,“天圆地方”。《周髀算经》所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淮南子》有言:“天圆地方、道在中央”。都是很好的例证。秦统一以前,环钱的孔并不统一,有圆孔也有方孔。秦半两则固定为方孔。魏晋时期,鲁褒在《钱神论》一文中曾经这样形容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圆形方孔钱正是古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宇宙次序的精华浓缩。

圆形方孔钱也包含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以有形的圆,弥补无形的天;以无内容的“虚方”,对有形的“实地”。突出地反映了道家所主张的有无、虚实相对的理论。在“天”“地”之间饰以铭文,又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荀子朴素世界观的反映。

这种构图的意境,能使人们淡化金钱意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反过来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外儒内法”是自秦以来的宗法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则讲法制,重在政治功利。这两种思想在秦汉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外儒,要求封建统治者以仁德的面目出现,行仁政,提倡纲常道德,以此来作为积极的诱导。内法,则是主张统治者要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刑法和进行社会改革。要“两手抓”。圆形方孔钱的使用,能够时刻为统治者施展其面南之术作一个提醒。

这种统治思想移植到个人身上就是:“外圆内方”。即在为人处世上,要做到儒家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要中庸、圆滑,但又不失正气、骨气和品德,要坚持原则和独立的个性。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可以这样说:圆形方孔钱是刚与柔、中庸圆滑与正气品德对立的统一体,是二者完美而又巧妙地结合。因此,古代人以此来作为做人的标准,比喻是比较贴切的。这也正是历朝历代其成为首选货币形式并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所在。

同时又与神话传说有密切的关系,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有人身蛇首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为蛇躯,两条尾巴密切的缠绕着。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伏羲的手里拿了曲尺(矩),女娲的手里拿了圆规(规)。传说中人类就是这一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也是他们制定了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此我们不难想到:一人划方,一人划圆。一个简单质朴的“圆”加上一个“方形”,不正是“圆形方孔钱”的形状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铜钱的方圆形状,也有使人在经济活动中守规矩,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还有让人们不忘共同祖先,从而减少为蝇头小利而引起的纷争之意。儒家中庸学说就有些象钱的样子,做人要“外圆内方”、“智欲圆而行欲方”。但是有多少人能修行到这种“人钱合一”的圆融程度呢?相反,钱财造就的贪婪者,比贪婪造就的富人要多得多。 晋惠帝时代,纲纪大坏,人人尔虞我诈,道义沦丧,那是一个钱可通神的、典型的拜金主义时代。一个金钱万能的时代,肯定是一个政治昏庸、社会无序的时代。东晋文学家鲁褒伤时鄙贪、针刺世风,写下了千古名篇《钱神论》,文中曰:世人称钱“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孔方兄遂成了钱的代名词。钱之方孔,原为实用,便于携带。用绳子将一千枚铜钱穿连起来就是一贯,也称满贯,满者,不能再增加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是封建社会贪婪者的理想。

钱之方孔,俗名“钱眼”,人们将拜金者挖空心思搜敛钱财的行为称作“钻钱眼。”现在的拜金主义者,钻钱眼的本事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条件要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钻,利令智昏,不顾廉耻,不怕坐牢,一往无前。 “钱之所至,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有钱可使鬼,何况人乎?这种封建时代金钱万能的意识浸透了贪婪者的血液,什么主义信仰,什么道德良心,只有金钱最重要,继而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胆大,“皇上买马的钱都敢拿”,老百姓的血汗钱、口粮钱更不在话下。最后钻得罪孽深重、恶贯满盈,跌进铁窗唱“悔恨的泪”,直到吃饭的家伙搬了家。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历经沧桑的古钱锈迹斑斑。静对古钱,它们有口而不语,我们却仿佛依稀、依稀仿佛听见了尘封的历史腹地传来遥远而沉闷的回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钱外圆内方,有其历史的必然,也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东亚古钱币中心有孔,而其他地域没有?
【古钱】从纺纱轮盘中递变出来的圜钱
不起眼的小铜片,战国圜钱为啥那么贵?
中国古代钱币为什么是外圆内方形状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