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4.11】【阅读札记】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4.11,王小波忌日,本也想写点东西怀念王小波的,但只读过他的一小点书,觉得自己还没资格写,写不成文,就写一点小碎片吧。

去年从迷上李银河后又觉得该重读一下王小波,但却只读了乐文城的《王小波传》以及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结合这两本书,我想到点什么就写点什么吧。也摘抄留下一些我有感触的东西。

1

初次听说王小波的名字是在高三语文课上,试卷上有一篇阅读是写王小平与王小波的故事的,忘了哥哥与弟弟是谁写给谁。语文老师大概三十四五岁,不算漂亮但气质还不错,她讲解试卷时激动地说王小波是她大学那会儿人人都都崇拜的作家,他的作品让大家疯狂着迷,总之这意思,评价非常高,从那我记住了王小波的名字,想着这得是什么厉害的人物。

上了大学后,就去借了王小波的书,看了《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爱你就像爱生命》《黄金时代》,可能还都是大一读的,现在想想看了些什么也记不着多少了,那时只觉得他简直是奇葩,说一些非“主流”的话,幽默但难懂。大家把他说的那么厉害,我还体会不到,觉得还可以但也没多着迷,也就没再多读他的书。

现在再想来,没有迷上王小波是正常的,那时的我刚出高中校门接触到外面阅历浅,没见过世间百态,太多事情从没接触过,刚刚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怀有的也是社会中墨守成规的那些观念,还没有那么多想法,那时对他的文字是还没有深刻体会的,根本达不到那个品味。

他就犹如脱离了俗世的人,我觉得大家描述王小波时常用特立独行这个词大概就是这意思。现在,几年过去了,我也不再处于“童稚状态”了,重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才读出些感觉来,能够懂他说的意思,更是佩服他敢说的勇气。我喜欢李银河王小波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都很“真”。他们的一些观点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并且我觉得这种认知是高于自己远高于社会普通水平的。人们欣赏王小波的作品也欣赏他的人,可能是自己也想如他那样单纯、幽默、特立独行、能独立思考且思想行为不沦于俗世、敢说敢写......想做却囿于某些原因自己达不到且知很难达到,所以才那么地喜欢欣赏他吧。

2

王小波的一生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味。品味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它与学问的关系不大。有的人学富五车,品味只是初等。有的人目不识丁,却具有一种灵觉,能与高品味的东西发生共鸣。无论如何,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品味差别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味。他的东西,虽然有时语涉男女之事,但品味高绝,绝非皮肉滥淫之蠢物(曹雪芹语)眼中的色情描写。”王小平《我的兄弟王小波》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王小波,我找到的两个字是——单纯。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就是来破复杂,还单纯的。他说过,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明白“1 +1=2”,但我们的文化,就是非得和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较劲,结果把我们都搞糊涂了。

譬如,他说,智慧、有趣和性爱,是最美好的三件事。然而,我们弄出了许多不单纯的道理,结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反智慧、反有趣和反性爱的了。”武志红《怀念王小波》

3

对待知识的态度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说,人有知识就会变得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有另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敢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大概是因为我曾独自一人度过了求知非法的长夜,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当然,我这些说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对我的人会说,就算你说的属实,但我就愿意只生活在现实现世!我就愿意得些能见得到的好处!有用的我学,没用的我不学,你能奈我何?......假如执意要这样放纵自己,也就难以说服。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原载于1996年第6期《辽宁青年》杂志

----摘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4

写作写什么?

“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单位里那些烂事,或者写些不愉快的人际冲突,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5

摆脱童稚状态

中国难出好电影,哪怕敢拍也过不了审核,不论是书籍还是艺术,国人对“性”对人性的“阴暗面”还是有些讳莫如深。制度原因,导致市场上的电影及书籍有点“童稚状态”。

对于“性”,严肃的文学不能回避它,社会学和人类学要研究它,艺术电影要表现它。然而社会要在这方面限制它,于是,问题就不再是性环境,而是知识环境的问题了。以下是王小波的论述,值得思考:

(我本人就是个作者。任何作者的书出版以后,会卖给谁他是不能够控制的。假如一位严肃作家写了性,尽管其本心不是煽情、媚俗,而是追求表达生活的真谛,也不能防止这书到了某个男孩子手里,起到手淫前性唤起的作用。故此社会对作家的判决是:因为有这样的男孩子存在,所以你的书不能出。这不是太冤了吗?但我以为这样的事还不算冤,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比他还要冤。事实上社会要求每个严肃作家、专业作者把自己的读者想象成十六岁的男孩子,而且这些男孩似乎还是不求上进、随时要学坏的那一种。

我本人又是个读者,年登不惑,需要看专业书,并且喜欢看严肃的文学书,但是市面上只有七十二个故事的《十日谈》、节本《金瓶梅》,和被宰得七零八落的雷马克,还有一些性心理学、性社会学的书,不客气地说,出得完全是乌七八糟。前些日子买了一本福柯的《性史》,根本看不懂,现在正想办法找英文本来看。这种情形对我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在此我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个高层次的读者,可是书刊检查却拿我当十六岁的孩子看待。

这种事情背后隐含着一个逻辑,就是我们国家的出版事业必须就低不就高。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对我来说,书刊审查不是个性环境,而是个知识环境问题,对其他知识分子也是这样的。

假如说市场上有我需要的书,可能会不利于某些顽劣少年的成长的话,有利于少年成长的书也不适合于我们。这一点与意识形态无关。举例而言,《雷锋的故事》这样的书对青年有益,把它译成英文,也很适合西点军校的学员阅读,但是对于那些秃顶教授,就不那么适宜。再比方说,《罗兰小语》、琼瑶的小说,对美国high school的女生很适宜(可惜的是美国这类书已经很多了),但是对于年过四旬,拿了博士学位,在大学里讲社会学的知识分子就不适宜,如果强要他们读的话,大概会感到有点恶心。

有人会争辩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应该为他们做牺牲。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牺牲的代价是让成人也变成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未来。现在美国和欧洲把成人和儿童的知识环境分开,有些书、有些电影儿童不能看。这种做法的背后的逻辑是承认成人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无须法庭、教会来决定哪些他能够知道,哪些他不能知道。这不仅是因为成人接触这些知识是无害的,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知识里有他需要知道的成分,还因为这是对成年人人格的尊重。现代社会的前景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知识分子,限制他获得知识就是限制他的成长。而正如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指出的,目前中国人面对的知识环境是一种童稚状态,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时期。也许,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历史原因,我们眼下还不能不有一些童稚的做法。那么,下一步怎么办?一种做法是继续保持童稚状态,一种做法是摆脱童稚状态,准备长大。相信前一种做法的人,也相信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里杜撰的口号——无知即力量;相信后一种做法的人,也相信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下一步”当然不是把日历翻过去就是的明天,但是,也不应当是日历永远翻不到的明天。)

 *载于1993年第6期《读书》杂志。

6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在一个社会里,大众所信奉的价值观,是不是该成为知识分子的金科玉律呢?我认为这是可以存疑的。不能强求知识分子与一般人在价值观方面一致,这是向下拉齐。除了价值观的基本方面,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应该有点独特的地方。举例来说,画家画裸体模特,和小流氓爬女浴室窗户不可以等量齐观,虽然在表面上这两种行为有点像。”

7

“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没有犀利的解析,也就没有昆德拉。作家想要写出不同流俗之作,自己的头脑就要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再丰富些,而不是故作清高就能解决问题的。我国的作家朋友只要提高文学修养,还大有机会。就算遇到了挫折,还可以从头开始嘛。”

8

“我以写小说为主,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

9

“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上面说了,拿煤球炉子可以炼钢,你敢说要做实验验证吗?你不敢。炼出牛屎一样的东西,也得闭着眼说是好钢。在这种框架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有科学。”

10

集体与利己主义

“我想,我们宛如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蜘蛛网里,构成这个网的,就是我们社会所信奉那一套糟糕的道德和伦理——譬如三纲五常,譬如利他主义,譬如集体主义,等等。

关于利他,王小波说,他一开始是信奉的,但后来有一天忽然想到,如果你为我活着,我为你活着,那大家岂不是太累了。由此,他回到了“利己”上。

我想,因为利他主义,因为集体主义,我们民族的著名文人,都远远做不到为自己而活。譬如李白,诗看似豪放,但却总透露着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再如屈原,他投水的那一刻,可看到了他仅仅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可透过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参悟到仅仅作为人的美,以及大自然和宇宙的美?

这是我们民族的知识分子的通病,我们常常激昂而悲愤地活给民族、活给国家、活给父母、活给帝王……但是,当背负上这些强加给我们肉身的额外重量之后,我们就远离了仅仅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王小波不同,他一方面,犀利地剖析着我们文化中种种病态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仅仅作为一个人,就有多美,因为我们可以享受智慧、享受乐趣、享受性爱……

王小波给了我们一个更小的立足点,但假若你能站在这个立足点上,会更加踏实更加坚定,更能触及生命的本质,也能更好地触及到这个世界。”

武志红《怀念王小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小波:如何度过有趣的一生?
我们什么时候能被唤醒,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与《沉默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今天是王小波去世22周年祭日,对这个人,我们最该纪念的是什么?
我的丈夫---王小波(五)
小说创作的两个必备的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