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撩去千层障 神游天外云 ——韩天衡的书法篆刻艺术

撩去千层障神游天外云

——韩天衡的书法篆刻艺术(节选)

蒋瑾琦

韩天衡先生是当代书、画、印三艺兼擅的艺术家,如果历史上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家较多的是以书、画家而兼擅篆刻的话,那么韩天衡则是以篆刻家而兼擅书画的艺术家,而众艺相辅相成的结果对于艺术家来说则是相同的。篆刻对书画家而言是“功夫在书外”,对韩天衡来说,书、画则是他的“印外功夫”。他的篆刻作品以新颖、奇崛、鲜灵、雄浑、生辣著称,在中国印坛独树一帜,这显然得益于他过硬的“印外功夫”。

有容乃大

历史上能够开宗立派的篆刻家都有他们自己的入印文字体系,如邓石如、赵之谦富含碑额意味的篆书、吴昌硕古拙的石鼓文、黄牧甫的吉金文字等等,都为他们印风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韩天衡来说也不例外,他拥有风格别样的行、草、篆书体系。草篆虽然古人多有尝试,但并没有象韩天衡这样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能够让当代印坛高度认可的绝无仅有,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古今书家对书法艺术审美趣味存在差异的因素,也有韩天衡以金石篆刻为底气的普遍影响。当今艺坛对韩天衡独特的篆刻艺术风格的认同和审美惯性,使得韩天衡充满金石气息的草篆风格拥有了存在并普及的积极意义。

一片冰心

韩天衡的草篆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很好的范例,,他的篆书面目亦以小篆为立身根本,揉入汉碑篆额的成份,其它如甲骨、诏版、权量、钟鼎、瓦当文字均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我们在他的篆书中,不难看到许多屈曲盘绕的笔划,都可以看出他从春秋战国青铜器上鸟虫篆文字中吸取的艺术营养,这些夸张笔划的引入,为其草篆增添了富含个性的装饰美,富有华贵艳丽的艺术色彩,这也使得韩天衡的篆书与他人拉开了距离,再加之行笔上疾徐交替,线条粗细对比,行笔的顿挫,笔墨的浓淡枯涩并时时参以迟涩的绞锋运用,使其篆书线条既呈“屋漏痕”般万岁枯藤的质感,又有“折股钗”、“金错刀”般的爽利劲健,这一切特征清晰地反映出韩天衡草篆书法的强烈个人风格。

学然后知不足

韩天衡先生的行草书,许多字形大小悬殊,笔墨夸张,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作品中的字势顿生险境,出现险绝不稳的状态,他以粗重的线条从中来协调,其中尤以捺笔和“走”字的末笔最具有艺术特色,笔墨饱满,力扛千金,不稳而稳,化险为夷,不稳为其表象,真稳才是其根本。要知道真正的艺术家敢于为自己制造矛盾,最后还必须解决矛盾,使其险中求稳,稳中求韵,这才是真正的高手,韩天衡行草书的章法不作大幅度的动荡处理,而是以春风拂柳般摇曳生姿、飘逸灵动,以劲利笔法一变为刚健婀娜之态,处处洋溢着一派生机。

潇洒闲人

古人有“字如其人,印也如其人”的说法,韩天衡的书法艺术也应验了这一说法,他的草篆,线条遒劲、壮健,如行云流水;行草书刚健、洒脱、神采飘逸;而字法结体的灵动苍茫,笔法的畅达则如韩天衡身上所传承的艺术家所惯有的大气和变通的特质。

老来多梦

韩天衡是具有深厚印学功底的篆刻家,具有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他在深入研究古玺、秦汉及明清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迥异于前贤雍容典雅的印风,在他的印作中,有着自由不羁的个性,有着独立思考的素养。他始终用高标准的要求和极为挑剔的态度来面对他的篆刻创作,并且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其中尤值得一提的是他那圆润盘旋、典雅融畅、绚烂多姿的鸟虫篆印,他能够将自己的创作实践智慧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精辟见解,让充满激情的创作实践得到清晰而系统的理论观照,不至于使其空无依傍;不至于使充满激情的创作实践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他曾用自己独特的篆刻语言,向他的同代及后辈正确地诠释了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创新。正确认识这一点是正确读懂韩天衡印风的基本条件,同时,他又能科学地将篆刻的单一性与篆刻的意念性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独特印面语言表达中的纯正、准确和意念表达上的含蓄,他努力将印面上的每一笔、每一刀,乃至一条边框、一点留红都处理为一个与读者交流的语汇、一个传递其艺术思维的触角。于是,他刀下的枣栗之地,就变成了他的艺术舞台,外行固然可以看“热闹”,但内行则可以充分领悟到个中匠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韩天衡无疑是高明的实践者。作为篆刻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韩天衡始终浸淫在传统的规范和创新的自我空间里,并且在二者之间不停地转换着方位,从而作出最佳的双向选择——让传统中有“我”,让“我”中蕴含传统,进而用传统不断地修正自身与生俱来的偏颇,同时又不断用创新的理念来克服传统带来的陈腐与暮气。

兰印鹏燕

韩天衡不但重视印面的苦心经营,而且非常重视边款艺术的创作,印面和边款是篆刻创作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韩天衡的边款艺术早有专文论述,其边款实践亦是可圈可点的,刀法犀利劲猛,字法缜密严谨。在许多边款的创作文字中,韩天衡把许多创作随想、生活感悟、真知灼见也一并镌刻其中,煌煌巨论,细细品味,获益匪浅。

兰花图

韩天衡的草篆书法蕴含着强烈的金石气息,其篆刻线条又处处散发出书法的笔情墨趣,由字及印,我们可以看到,他篆刻的线条也如其草篆书法一般,淳厚而不失劲健,大气而不入乖谬,刚毅中蕴含风神。即便是鸟虫篆印,他亦时常在其婀娜的线条中无意识地融入草篆的雄浑与健劲,与其所追求的“奇中见平,动中寓静”(韩天衡语)的印风相得益彰。韩天衡的篆刻作品在字法上能够与他意象生动,别开新境的草篆一脉相通,简帛书、金文、战国剑文、小篆、缪篆融合自然,天趣流荡,化机尽显,让人产生在似曾相识中又别具一种奇丽变幻的视觉享受。他在章法的安排上独具匠心,起承转合间,既能保持印面的平稳,又能透出一股诱人的灵气,在松紧适宜的布局中示人以平中见奇、动静相宜的艺术美感。韩氏的印风,用刀爽利,一无遮拦,冲切披削,八面威风,既有汉印深铸的凝重,又得让之、叔盖浅刻之灵妙,布局奇谲,计白当黑,正侧揖让,仪态万方。其犀利者一味求霸,轻盈者如石潭秋水;停匀者步步为营,颠覆者龙腾虎跃。

刀法犹如书法中的笔法,是传递篆刻思想的具体手段,也是形成印家自身风格的重要特征,在篆刻的艺术里,刻是篆的继续与升华,故而不应以刀代笔,而应刀笔互利,刀笔互见。前辈大师无不在刀法上有独到的心得。韩先生刻印追求浅刻,善用披削法,此法得益于吴让之用刀精髓,进退容易,左右逢源,得随意真趣。字法变形夸张,疏密穿插,充分地将鸟虫线条进行印面化的构造,收敛有致。纯任自然,在章法上更注重线条的装饰效果与形体的丰茂。他的刀法,灵动、婉约,旨在展现“形质神韵“,把每根线条都付诸有血有肉的生命,使之立体化。正是由于韩天衡把握了含蓄精思的创作理念,才将无限的心灵向往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怦然心动,给人留下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

刻紫砂壶

韩天衡在刀法的运用上,并不仅止于一冲一切,而是冲切结合、悠游自如中使其字法与章法得到近乎完美的彰显,在韩天衡的篆刻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刀法被提到了与字法、章法对等的地位,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使刀如笔,达到了刀笔合一的高妙境地。韩天衡的篆刻创作轻松、自然、新奇、老到,总是显得超然于生活之外,迥异于众多篆刻家的程式化创作。他的创作理念中沉积着他生命的哲思,也透露出他无限伸展的叛逆思维的触角。

对于篆刻艺术而言,刀与石相互碰撞出金石气相对容易一点,但要在作品里显现金石气的同时又不失书法的笔墨意趣则是很难的,韩天衡做到了,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韩天衡曾在《天衡艺谈》一书中对前辈天才印人赵之谦的两句诗:“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有别样的理解,他认为,赵之谦的说法恰恰证明了其“重篆轻刻”的局限,而最理想的篆刻线条则是“有笔有墨”再加上“有刀有石”。

鸡(生肖印)

韩天衡在二十三岁之前就已经临摹汉印数千方,对汉印的借鉴学习狠下了一番工夫。汉印的特点是融醇美古雅之气韵于平直的简单线条中,这几乎是印学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韩天衡在二十三岁前就已经了然于心。在之后的笔墨岁月里,他在临摹大量汉印的同时,又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毅力研究了五百年来各派印家的用刀,最终服膺于吴让之、钱松两家,并从两位前辈留下的实物印章中看出,吴让之用刀略往前斜冲,钱松用刀则向后圆切,一冲一切是最为基本的用刀方法,刻出的线条均能够呈浮雕般的质感,他领悟到前人从未发现的刀角、刀刃、刀背三者齐施的奇妙刀法。

作为中国印坛著名的篆刻家,一个不逊于前人的创作高手,韩天衡在篆刻创作及创新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看他的鸟虫篆印,刀角、刀刃、刀背被他运用得得心应手,让原本被认为装饰性强于艺术性的鸟虫篆印绽放出了新的生命。

“传统万岁,出新则是万岁加一岁”、“传统是其生命,出新则是灵魂。”(韩天衡语)韩天衡的一系列对艺术创作的思想,实非口号,而是几十年来对艺术坚持不懈地探索,身体力行后的真知灼见。一个有责任感的篆刻家,除了普及和推广篆刻艺术之外,也需要使自己的艺术创作不断创新,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因为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力,继承传统并非易事,创新更是难上加难,体现高度自主性和表现自我气质个性的创作,才是高层次的创作,才是创新。把艺术创新看作高于一切的韩天衡已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古人,又不同于今人的艺术创新之路。我们不仅感叹韩天衡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涉猎面之广,面目之多,更加叹服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化蛹为蝶

如今他的篆刻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复归于朴的特质,这也是诸多艺术大师都曾亲历过的那种热烈后的平淡。这绝不是生理机能衰老后的表现,而是艺术创作的再升华,是对前一高峰时期创作的总结和完善,也是艺术家整个艺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黄金阶段。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体味他近时的作品,便可感受到与前时的印作相比,他的印少了些火气,多了些内在潜质;少了些游离感,多了些静穆气息。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灵动思维与披削技法的高度结合,心手双畅,这些作品所呈现出作者创作理念上的转换,他已从先前那种人为的于印面制造矛盾、巧妙地解决矛盾,过渡到了将矛盾隐于朱与白、直与曲,甚至字与框的柔和对比中,将更深层次的矛盾毫无痕迹地根植于最平稳的印面之内。韩天衡对传统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而且洞若明烛,对他自己本身的认知则更是客观、透彻的。他时常在古人的意境里游弋,又不时地把传统的营养注入到自己的创作里,他的功力、学识、经验、智慧,终于使他跨出了唯美主义的界域,从而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审美境地。

韩天衡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可谓功成名就。 “一剑五十年,磨刃复磨心。撩去千层障 ,神游天外云。”

转自天衡艺术讲坛

普及书法教育

推动书法创作

联谊书坛贤士

弘扬书法文化

翰墨楚风艺术中心简称“翰墨楚风”,位于中国光谷腹地武汉光谷书城,东临瑜珈山,南依汤逊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中心分设翰墨楚风书法院、翰墨楚风艺术馆、翰墨楚风艺委会、《翰墨楚风》书法杂志编辑部,全方位提供一个交流、培训、交易、收藏、展览的平台。书法院有书法、文学两部,名家指导,学风蔚然,立志培育楚地学子诗书并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见意篇籍”是本院之精神写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标。

翰墨楚风专家顾问:(按年龄为序)

韩天衡 何应辉 刘正成 石开 胡抗美 陈振濂 王家新

翰墨楚风艺术委员会委员:(按年龄为序)

曾翔 王厚祥 于明诠 崔向君 韩少辉 刘京闻 李强 陈忠康 陈海良 肖文飞 胡紫桂 周剑初 鞠稚儒 栾金广 徐右冰

“翰墨楚风”由著名艺术家王镛先生题字;翰墨楚风艺术中心由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题字;翰墨楚风书法院由著名书法家金伯兴先生题字、著名篆刻家桂建民(未谷)先生刊石;翰墨楚风艺术馆由著名书法家曾翔先生题字。

《翰墨楚风》书法杂志系由湖北翰墨楚风书法院创办的一个专业性书法类自媒体。旨在探索中国传统书法真谛,展现当代书法研究成果,挖掘湖北地区书法历史文脉,弘扬荆楚书道文化,推介书坛新人老手,构架书家与藏家桥梁,鉴藏书法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流滚滚”的抑扬之变 —兼论韩天衡篆刻的特质与影响
略议韩天衡先生对当代印风的启迪及影响
韩天衡印说
“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亮相国博
【书里画外】 以篆刻闻名的韩天衡,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非常片面,作品一塌糊涂
衡心 | 方寸之间 自成意境——寻古斋主任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