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伟光 青年点的生死记忆【散文】


【作家档案】卢伟光,笔名草户,主任编辑,现任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黑龙江作家协会员,黑龙江煤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鸡西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3月生于大兴安岭脚下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生在林区,长在草原,就读铁路学校,出身不伦不类。

做过知青工、通信工、当过代课教师、药师、医师……转行宣传,1992年始做新闻工作,经历不伦不类。

期间中专学药剂,大专学医疗,大学学政治,复又学新闻,学业不伦不类。

自恃并非舞文弄墨之人,却爱挑灯熬夜,心织笔耕。主写新闻,又多散文、杂文、文学评论,新闻与文学理论与实践作品获国家、省部级奖励百余篇。体裁不伦不类。

“一支秃笔写几篇不伦不类文章,一片诚心交几位可亲可敬朋友”是作者作文做人之座右铭。如此不伦不类,却先后荣获中国企业报协会、中国煤炭新闻工作者协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企业报协会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布

           


      青年点的生死记忆              



                   【黑龙江】卢伟光

   1977年大兴安岭进入了隆冬季节,30几号人组成的信号安装队,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艰难地图里河站内不停地挥镐刨着沟。准备铺设电缆,为铁路信号实行电气集中做铺垫。

    大兴安岭的天气变化莫测。早晨起来冷空气弥漫,对面隔三五米站一个人,根本看不见。走近一瞧,眉毛胡子都被霜染白,分辨不出是男女老少。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地冻得比石头还结实。

    晴天还好,赶上雪天,西北风卷着大雪,铺天盖地而来,顿时觉得天地浑然一体,一会儿功夫,整个站场被大雪覆盖,路基旁的树木变成一座座雪塔,只好停工清雪。

    天要黑了,风雪弥漫中,按照预定的路径,摆上木炭点燃,上面盖上一些马粪让炭火与马粪缓慢燃烧。待到第二天除去温热的木灰,再用铁锹挖出一溜0.8米的沟来。一次,夜里下雪把挖完的沟埋上了,老大哥刘国军不小心一只脚踏入沟里,脚崴了,一阵阵的酸痛使他额头上渗满了冷汗。家宝起来晚了,没吃东西就到了工地,让冷风一吹,感到胃在一阵阵痉挛……疲劳、寒冷、无奈……尽管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心底打气,知青们还是无力支撑。

    往年夏季在通信中修队的日子更难熬。两个夏天,分别住在牧原和玉林两个车站旁边的帐篷里。早餐后,每人一个四两的大馒头,用手掰开,中间夹上一块腐卤,算是备好的午餐。到了野外,主要负责把原来的木电杆换成水泥电柱。施工区间,经过田地、草场、树林还好些,如果遇上沼泽,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塔头,一不小心,陷进水里,裤子湿到膝盖,甚至齐腰。饿了想吃点东西,可有时馒头干巴的不得了,有时被污水浸的囊了吧唧。领工员老宁有经验,他把馒头包一块塑料布,吃的时候软乎乎。可那时的塑料布也是稀罕玩意儿,没点道行搞不来,不像如今白色来及满天飞。好在知青们心齐、抱团,恶劣的天气里,泥潭沼泽里,你拖着我、我搀着你,那场景不亚于当年红军过草地。弄不好大家就会永远被埋进茫茫中。

    通常,冬天知青们都被三三两两分在铁路沿线各个电务工区。吃饭自己做,睡觉暖呼呼。听广播、打扑克、下象棋,猫冬很是享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天深夜,齐奇岭与阿里河区间,通信线路接地,半军事化的铁路,可不容分说。我和艾志国大哥带上工具出发。天色一片漆黑,按照通信测试组给定的大致区段,行走在铁路线上,没有取暖避寒的地方,阴森森的大山似乎在张开大口,似乎要将我们哥俩吞噬。好歹找到了那颗该死的电杆,9米高的水泥电杆。我套上胶皮脚扣,爬上去一半滑下来,再爬再滑下,一莲几次……艾大哥又接着爬,谁知三九天水泥杆结霜,任凭他“武艺”高强,也无能为力。最后还是老知青厉害,艾大哥顺着电杆拉线攀爬上去,把触到横担上的绑线剥离开,线路畅通了,已是后半夜,总算没有影响行车。连冻带累,筋疲力尽。想抽根烟,身上带的火柴又被汗水冻在了一块。没有火,只好一步一步地拖着沉重的双腿,艰难地往回走。走着走着,我的两腿不听使唤,一步也迈不出去了,艾大哥背起我继续朝前走,可是,没走多远他也体力不支倒下了,我俩倒在了雪地上,滚成了两个雪人。为了不被大雪埋掉,艾大哥使劲儿地喊:“快起来,不能倒下!”我俩几乎是向前爬……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沟痕……

    呼啸的寒风夹着大雪弥漫了整个天宇,我俩浑身几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随时都有可能被大风雪吞没,死亡在迎接着我们。我对艾大哥说:“我不行了,我是为铁路献身的,烈士估计追认不上,能不能追认个全民指标,让我弟弟接个班什么的?”艾大哥坚定地说:“小卢,你他妈净扯犊子,不能想到死,我们一定活着出去,会熬上铁路正式职工的。”

    夜越来越深,我感到死神一步步逼近,恐惧极了……艾大哥慢慢地爬到一个电杆下,使尽浑身力气,再次攀上了水泥电杆,接上便携式电话机的两根线,用手摇动,通了……

    东方的天际微微泛白,黎明迫近,大风雪渐渐止歇。月亮斜挂在树梢上,清辉四射,旷远苍冷,月光更象盖在遗容上的那幅薄而又薄的安魂的白绫。我已渐渐的视线模糊,眼皮也越来越沉重,不断的往下垂……突然,启迪和马达声顺着两根铁轨由远及近,轨道车飞驰而来……

    青年点生活的普通的一瞬,知青用汗水和血水浇灌了这深山密林中的铁路,知青用青春和生命把这里陈旧的通信线路更新,他们曾经向高寒禁区发起了宣战,我只恨自己言词枯竭无法驾驭那段蹉跎的历史,可感动又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我手中的笔去速写。

 


感谢阅读

编辑: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94584277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儿时的游戏|艾贝保•热合曼
亲爱的2娃,你是我心中的灯塔,没有你我要..
散文诗朗诵《知青岁月》
邝金廷:啊!知青一家人(抒情散文)
【晶莹美刊】阿昌生活轶事(散文)|| 贾世昌(2019第二期纸刊选稿)(授权:独家原创首发)
西平房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