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听老伴讲奶奶的故事/丁明远(黑龙江)



 作家档案

丁明远,籍贯是肇东市人,生于1955年6月,回族,毕业于省委党校,本科学历,退休于本市交通征费稽查所,曾多次荣获省交通厅和绥化处先进个人、肇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兴趣爱好,喜欢跑步、打球,阅读、写作。特别是阅读写作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每天都在坚持读和写。写了近几十万字的叙事散文,《姥爷的学识熏陶了我》、《苦乐大杂院》、《邻里的欢乐》等虽没登上大雅之堂,但记录了我的人生轨迹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听老伴讲奶奶的故事 


  文/丁明远黑龙江)    

我结婚时老伴的奶奶还健在,老人家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身体硬朗,走路轻快,一双深邃明亮,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慈祥的目光。老人家虽然容光焕发,精神矍铄,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时光催人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和坎坷磨难,黑里透红的面庞上早已是皱上眉头,霜侵鬓角,一双粗糙、枯瘦的手背上青筋暴露,手掌也长满了老茧。不过,老人的头脑还是比较思维敏捷和其应如响的,有时还会给大家讲上一段“三看御妹刘金定”里的“论诗谈剑”和“杨八姐游春”里的“要彩礼”等精彩片段。虽然不像专业人员那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但也能引起听众的兴趣盎然和津津乐道。

老人家生活简朴,粗茶淡饭,常年累月就是一身缝了穿,穿了又缝的蓝色大衫和黑色帆布裤子,还有一双补了一层又一层,鞋帮和鞋底都磨开了线也舍不得扔掉的黑布鞋。平时老人家手里总是拿着一条麻布袋子或提着一个破旧的柳条筐,听老伴说那是老人多年以来就携带在身旁的“专用工具”。

其实,老伴始终都在孝思不匮的感恩着奶奶,因为她经常给我和孩子们讲起奶奶对她们兄弟姐妹的养育之恩。老伴父母过世的早,其他亲人又都不在身边,奶奶就独自一人撑起了整个家庭。在当时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条件下,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并且还都是正在成长和发育中的孩子,可想而知,奶奶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领着孙儿们过举步维艰的日子。

由于家境贫穷,生活窘迫,十几口人都拥挤在一间半的低矮土平房里,夏天热的汗流浃背,到了夜晚也难以入眠,就只能是每人手里都摇着一把大蒲扇,以此来缓解一时。所耽心的就是怕下大雨,因为本来就房屋矮,地势洼,而且还紧挨着临街道边排水沟的特殊地理位置,一旦遇到屋漏又遭连夜雨或积水倒灌时,奶奶就要领着孩子们赤膊上阵,端起盆子拎着水桶,在月光借助下昼夜不停的一盆一桶往外淘水。迅猛的水流把路边菜屋的大葱、萝卜、茄子、豆角等都冲到了家门口,奶奶喝令孩子们谁也不许动,都如数捡起归还原主。冬天墙壁四处透风,冻的手脚发麻,有心想把炉火烧的更旺些但还没有那么多绊子和煤,姐几个就只能是互相靠在一起,呵出来热气使寒冷的屋内增添了些温暖。最害怕的就是数九寒冬,北风呼啸的夜晚,因为当时没有电灯,屋里屋外都漆黑一片,深更半夜门窗被风吹的忽闪忽闪直响,姐妹们都吓得心惊胆颤,毛骨肃然,紧紧依偎在奶奶身旁,只见老人家神情自若,操起墙角的龙头拐杖往地上一墩,精神抖擞的大声喝道:天塌下来有我顶着!孩子们有奶奶的遮风挡雨,保驾护航心里都踏实多了。

提起奶奶的“龙头拐杖”还有过这样一段故事:在文革期间,有一位扛过枪、跨过江、受过伤的老革命,遭受到错误批判和迫害,在实无可忍的情况下,跳窗逃跑出来求奶奶保护他,而这时,一伙造反派也随后撵了过来,想闯进屋内强行把人带走,奶奶举起了她的龙头拐杖,昂头挺胸横在门口大声呵斥道:我看你们谁敢进来?造反派们都被老人家的威严气势所吓倒,只好立正、少息、向后转了。看热闹的人群中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老人家堪比当年的佘太君!的确不错,奶奶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和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在当时的邻里街坊中是众所周知的。

民以食为天,日图三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所求。可在当时那个“自然灾害”年代,就只能是吃完上顿愁下顿了,家里人每天都在勒紧腰带过日子,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让孩子们吃上饭,她老人家每天都起早贪晚的拿起她的“专用工具”去田间地头捡谷子、麦穗、苞米和豆子等一些杂粮,回来后姐几个就围坐在炕桌前,开始认真的分类挑拣,而奶奶却又马不停蹄的挎起柳条筐去铁道沿线捡机车末燃尽的煤渣,以供应家中烧水、做饭和冬季取暖用。最让家人放心不下的就是,老人家不知啥时竟独自一人乘坐绿皮火车去哈市卖鸡蛋,来回好几个小时的路程,还要挎着筐鸡蛋上下车,可想而知,老人家是多么的辛苦和不容易啊?有老邻旧居们都说奶奶这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也的确如此,奶奶为了家庭生计,经常都累的精疲力尽,腰酸腿软,每次回到家里,头上、脸上、衣服裤子上到处都布满了灰尘,有时不到近前还真难以辨认。

老伴至今还清楚记得有一次下雪天,她正在家里写作业,无意中往窗外望了一眼,只见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奶奶全身上下一片洁白,背着刚捡回来的一大袋子煤渣正在顶风冒雪,一步一挨的往家走来,老伴顿时心里一阵酸楚,不顾一切的迎着奶奶的方向跑了出去,用手擦去了老人家额头汗水和缕缕白发上的雪花,接过身上东西,搀扶着老人回到了家中。

奶奶为了培养孩子们能吃苦耐劳和学会自我生活,一有时间就领着孙儿们去大地挖野菜,摘榆树钱,捡甜菜樱子和溜土豆,回来后用糠秕和苞米面煮粥或蒸干粮。在那个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的年代根本就别想吃上炖菜和炒菜,就只能是每天煮上一大锅野菜杂粮粥,谁饿了就盛上一小碗,就着腌制的大头菜、萝卜干和芥菜疙瘩等咸菜来填腹充饥,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酸菜馅的二合面菜包子。

奶奶没日没夜的在为孙儿们操劳着,从没有过按时上床休息的时候。即使夜晚她也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煤油灯下炊扫浆洗,缝补编织,有时都深更半夜还在挑灯夜战。奶奶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衣素食,生活简朴才是做人的本色。之所以如此,兄妹们的衣裤才姐姐穿完妹妹穿,妹妹穿完弟弟穿,即便是花格和女式的,有时小伙伴们还故意开玩笑,但弟弟也不嫌弃,因为只要衣能遮体,不捉襟见肘就心满意足了。在穿戴方面奶奶也难免一碗水端平,因为当时的每个家庭都是这种情况,那就是: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大背锅,老二吃肉。

老伴和兄弟姐妹们还在少成若性时,奶奶就经常灌输她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故事。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家也不忘记时常嘱咐孩子们要牢记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她老人家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如果平时她看见锅台或地上有米粒或菜叶时,她都会捡起来放在嘴里,边吃自己还边喃喃自语道:地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不过,要是邻里谁家有困难,老人家宁肯不吃不喝也要把仅有的东西送给人家。房东老王家六口人,男的常年卧病在床,女的神经不太好,四个孩子穿的衣衫褴褛,纳履踵决,每天都饥一顿饱一顿的糊口度日,奶奶就经常在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等方面给予帮助和照顾,多年以后,这家孩子还仍念念不忘的感恩着奶奶。

奶奶她老人家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从小就要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有礼则文明,无理则暴乱的做人道理,谁要是做不到就拿谁质问,在这方面老伴就深有感触;当时不知是由于正在全神贯注写作业还是集中精力背课文,反正没能主动和客人打招呼,待客人走后,就被奶奶严厉的教训了一番;不懂规矩,目无尊长,没教养,不学礼,无以立,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我等…从此以后,老伴对待客人都远接近送,笑脸相迎。奶奶还特别强调孩子们必须要和街坊邻居和睦相处,搞好关系,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都要积极主动前去帮忙,因为奶奶常说:一人有难,众人相帮,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有一次弟弟和小伙伴闹了点矛盾,奶奶先是把弟弟痛骂了一顿,然后又领着弟弟去给人家赔礼道歉。奶奶的知情达理和善解人意赢得了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正因如此,老人家才在群众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以至于后来还被推选为一委之长。

遗憾的是,世事无常难以预料,正当孙儿们孝敬她老人家的时候,奶奶却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生命。逝者如斯夫!老人家至今虽已离开我们有四十余载,但她那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还依然深深的萦绕在家人们的脑海中,明月清风怀旧貌,青天碧海寄哀思。

       
信息
1、林兆丰诗歌集《田园放歌》2020年5月30日出版发行以来,得到众多作家、诗人、文友的支持和帮助,首批500册2020年10月售罄,之后加印500册也售出300多本,尚余181本,每本定价45元(包挂号印刷品),谢谢您的关爱。微信:131154779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祭祖母文】/杜卫超
亲情|爹爹逝世十周年祭
含饴弄孙 乐享天伦 (散文)
【散文天地】 晨曦 | 倚在窗前的张奶奶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回忆我的奶奶/姜广富
【2022中国最美亲情文学大赛】参赛展:秋窗寒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