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成功:广电系统的一头老黄牛

                      于成功:广电系统的一头老黄牛

                                    于家广

于成功,是广播战线的一位善于钻研技术的同志。1981年任乳山县广播站站长,1988年任工程师。在接近40年的工作中,他发扬老黄牛的钻研精神,自学了电工学、农村有线广播等书籍,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为全县广播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称为广播战线的一头老黄牛。

努力学习 熟练掌握各种广播技术

于成功,文化程度小学,1951年6月参加工作。针对自己文化水平低的实际,他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垛疃铁矿当电工时,被单位送到青岛四方电机厂学习。通过一年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源线的装配、维修和使用技术。

1962年被调到乳山县广播站工作,任机线员。1965年2月至1965年5月,他又参加了烟台市广播局举办的无线电学习班的学习。在工作中,他更是刻苦钻研,不耻下问。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熟练地掌握柴油机、发电机、扩大机、载波机、录音机等广播器材的装配、维修、使用技术和线路架设、维修技术。与此同时,他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机线员,让大家一块把广播事业办好。

结合学过的知识,他认真地用于实践,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为全县的广播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67年,我县从大连广播器材厂购买了一批250瓦扩大机。这些扩大机的1450伏高压线被安装在机体外,操作起来比较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高压线改在机体内,这样操作起来就安全了。在他的指导下,这批250瓦扩大机的高压线都得到改造,确保了工作人员操作安全。

1972年以前,我县用中波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由于敌台干扰大,往往转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用调频转播,这样就离不开建设铁塔。于是,他参考龙口台的铁塔图纸,买了些钢材,找了一个钢筋工和一个电焊工帮忙,开始建设铁塔。在他的指导下,全站机线人员一齐动手,经过11天的奋战,建起一个45米高的大铁塔,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乳山县的广播转播质量。

勇于创新 做好电杆使用的大文章

1974年以前,乳山县广播站到各公社广播站的线路是用木杆架设的。在维修过程中,于成功发现流水头村到崖子村这条线路上的木杆被埋在土里的一截已经腐烂,要割去一块,木杆就变矮了。

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用一米半的石头杆接到木杆上,把石头杆埋在地里,可以继续使用腐烂的木杆。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废杆,节约开支,而且把石头杆埋在地下不腐烂,能延长木杆的使用寿命。大家都一致认为他提的意见可行。于是,运用这种方法,县广播站重新架设了流水头村到崖子村这条线路,共计10千米,节约资金8000元。从此以后,乳山县广播站又用这种方法,架设了45千米线路,节约资金36000元。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架设线路,能延长木杆寿命一倍以上。

1965年,木杆紧缺,架设广播线路困难很大。他带着这个问题到唐家公社试点,充分利用当地石材资源,用石杆代替木杆架设线路。这个经验很快在全县推开。1977年,全县用石杆架设线路1264千米,并实现了石杆化。

利用石杆架设广播线路不仅解决了木杆紧缺问题,而且能延长杆子的使用年限。但石杆比较脆,不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拖拉机一挂就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向站领导建议自办水泥杆厂,用水泥杆代替石头杆。他的建议得到领导的支持。于是,他到山西省购买了四套胎具,借了一个十二马力蒸汽机,共花了一万多元,于1976年办起一个水泥杆厂,每年生产水泥杆1142棵。7年来共生产水泥杆7900棵。这样县站到公社的线路很快就换上了水泥杆。

在县广播站获得生产水泥杆的成功经验之后,他又发动、指导育黎、海阳所、徐家、马石店公社广播站办起了水泥杆厂,共生产水泥杆14290棵,比起买成品水泥杆,节约资金42万元。这样全县于1982年实现了水泥杆化。乳山县广播站自办水泥杆厂和实现水泥杆化的经验在全烟台地区进行推广。当时全烟台地区共有17个县市,其中有16个县市到我县学习过广播站生产水泥杆的经验。

不断实践 提出明暗结合的整网法

1974年以前,我县村内整网完全用14号铁丝架设线路。这种整网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群众乱搭乱挂,线路容易出现短路,喇叭经常变成哑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成功琢磨出改明线为暗线、改铁丝为单胶线的一套整线新思路。也就是过街明线用0.9至1.0毫米的单胶线埋在地下,过墙时就用0.5至0.6毫米的单胶线埋在砖缝里。他的想法得到站领导的支持,经过批准,他到育黎公社西纪村去试点。经过试验,他发现过街线埋在地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单胶线绝缘性差,地下潮湿,高频损耗大,一般能降低电压1至2伏;二是大街上经常挖水沟,垫街,地陷车轧,地下线路容易被破坏。他又建议采取明暗结合的整网方法。明,就是过街线用明线,在两幢房子的山墙上钉上铁板,按上瓷瓶,接上14号铁丝;暗,就是过每幢房把0.5或0.6毫米的单胶线埋在房前屋檐下的墙缝里。这么一改,效果很好。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这种整网方法成本低,线路使用寿命长,既美观又好管理。

在西纪村形成的明暗结合的村内广播整网方法,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仅此一项全县能节约资金九十多万元。不久烟台地区大力推广乳山县广播站探索出的明暗结合的农村广播整网方法,湖南省湘潭市也来乳山参观学习这一经验。

由于于成功一心扑在广播事业上,为乳山县广播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赢得了各级组织的好评。1978年,受到县政府的表彰;1980年至1987年,他连续八年被县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82年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劳动模范”的称号;1982年至1984年,连续三年被县政府授予“模范工作者”的称号;1985年至1987年,连续三年被县委授予记大功的表彰;1987年,被威海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于家广简介

于家广,男,19647月出生,牟平县南沙子村人。乳山母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乳山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9年至1990年,任乳山十五中教师。1990年至2022年,供职于乳山市融媒体中心,广播部副主任,主任记者。现已退休。

20027月开始,先后在《青年记者》《中国有线电视》和《世界宽带网络》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获得《中国有线电视》创刊20年优秀作者。201911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一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个人提名。

近十几年来,致力于胶东、乳山红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采访近两千人,撰写出关于胶东、乳山历史方面的文章三百余篇。 2018年与乳山市组织部、老干局联合出版了《马石山作证》一书。20193月主编出版了《人生彩虹》一书。20217月出版了《红色港湾的记忆》一书。20222月出版《岁月留痕》一书。

目前,已完成《母爱圣地风云录》《抗日烽火记》《轰轰烈烈的乳山的军工业》《漫漫支前路》《乳山参军纪事》《乳山——一片沸腾的土地》《乳山志愿军回忆录》《走遍乳山》等八部书稿的写作与整理工作,共200万字。它以大量口述或史料记叙胶东、乳山等地前所未闻的红色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县广播站的变迁(1956年——1985年)
【邳州广电小史】广播站的诞生 | 纪实 张士伦
我爬电线杆的日子
【我的卧🐯湾】李进章|铺设地下广播线◆青年篇之三
【“墨宝轩”杯“滴水之恩”征文015】 李金富丨难忘林县广播站
那年那月,我们在太原南的土地上听广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