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道相异;有无相生。

《世说新语》白: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这段文字精彩,玄妙。不止于短短八十二字中,极其精炼浓缩了老庄哲学虚胜幽远的要义,“无”,更在于二十岁,弱冠年纪的王弼回答裴徽精彩绝伦,既说到圣人孔子、老庄学术各自的特点,也点到了其研究范围囿限之处。同时其应对本身也散发出哲学思辨的认识论特性。确实了不起。不愧于魏晋时期的“正始之音”,其人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尝试着用贫瘠羸弱的文字,肤浅无力的理解,条缕蕴含着哲学思辨光芒的对白。

裴徽问王弼说:“所谓'无’是万物生长的根据,圣人没有发表意见,而老子不断地加以申说,这是为什么?”这是清谈辩论的主要形式。清谈时,一方为客,提出驳难,另一方为主,予以解答。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若无人可反驳,则自己作答,谓之“自为客主”。

“无”和“有”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万物的原始,有,是万物的开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当中的“一”、“二”、“三”只是以三个数字代表道化万物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是对万物生成过程的抽象表述。第四十章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意思相同。“道生一”就是“有生于无”,“三生万物”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

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感受看到的是事物的实“有”,即可视的一面,而容易忽视其“无”,看不到“无”。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万事万物是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缺乏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简单举例,你看到桌子上的苹果是“有”,你没看到苹果占据的空间是“无”,如果没有苹果这个形,苹果的“无”没有意义;而没有苹果“无”的空间,苹果“有”的这个实体,无处安放。

老子自己也无法准确而明晰地将“道”用语言表述清楚,所以他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虽然,对于道的描述也很多,但仍然模糊不清,所以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言“道之出口,淡乎其五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孔子不探究“天道”,而是将全部精力用于研究“人道”,主要就是治世之道。所以孔子对“有”、”无“这些离现实比较遥远的一些哲学问题并不关心,他注重社会实践与社会伦理,以期解决现实中的纷争。他认为天道太远,人道近,就发生在身边。虽然有“天命”,但天道不可及,没办法知道。

所以王弼说:“圣人孔子仔细体察'无’,'无’又不可以解释清楚,所以说到'无’时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也免不了说到'有’,常常解释'无’所含词义的不足之处。”

王弼用极其精炼的语言,精辟总结儒、道之学各自重点。另外,如果对有呀无的没兴趣,觉得乏味,不想费脑子,不打紧。也可从王弼的这句话得到其他的启示,当对某一事物不甚了解时,也许可以尝试着从其对立面来反向理解。比如我们没钱,难以想象超级大富豪可以达到何种令人艳羡的生活,没关系,我们可以去从穷人这方面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弼:举世无匹的少年宗师
没见过这样对比老子和孔子的,一时竟无言以对,只能说:玄
钱穆:论王弼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道德经圣解(六十一)
解读《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