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之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  获奖理由

《挑战的手套》是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本,其作者比昂斯滕·比昂松则是挪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比昂松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同时,他也是挪威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的作者,正如获奖理由所述的“难得的赤子之心”。《挑战的手套》于1883年著成(距如今这个时代确实有点遥远),是一部爱情、婚姻、家庭题材的作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屈辱地位。该剧在当时(甚至如今)都是具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思伐法得知未婚夫婚前与有夫之妇存在感情关系后,将手套掷于其脸上,这意味着男人也应服从加于女人身上的同样的道德要求,便喊出了男女平等、男女同权的宣言,然而结局以和解告终。后于1886年他重写了《挑战的手套》,使之更为锋利尖锐,思伐法并没有再次妥协。该作品的另一个争议点在于19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比昂松以其理想主义“打败”了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等现实主义作家。

其实在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的《挑战的手套》能拿诺奖,还是有些许的原因的。首先,瑞典文学院一直在努力诠释“富有理想倾向”这一遗嘱,因此相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理想主义的作品更符合要求;其次,1903年政治瑞典和挪威建立“友谊桥梁”时期,比昂松通过其作品鼓舞挪威人民反抗瑞典的“大哥控制”,也是这一时期,比昂松创作了挪威国歌,因此国王与瑞典文学院协商将该年的文学奖颁给挪威籍作家;此外,把范围缩小至易卜生和比昂松之后,鉴于比昂松身体状况较好(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前两年,获奖者都由于身体因素无法到场,1901年普吕多姆病倒在床,1902年蒙森病重到1903年去世,而1903年易卜生由于1900年的中风一直卧病在床,那瑞典文学院也是要面子的呀),便把该奖项颁发给比昂松了。

关于本作品,争议最多的应该是关于男女平等。在该剧中,展现了当时那个时代,要求女性在婚前是需要完全贞洁的,不可以有任何的感情经历,这一点与我国古代对女性的要求竟然空前的一致,而对于男性呢,文中提及男性只需要在婚后保持忠诚就可以了,女性是无权过问男人婚前的感情经历的,同时在男主和女主的父母嘴里感受到,貌似女人有人娶就要感到荣幸。剧中一位比较正直的医生都表示对社会的无奈,在他口中得到“一个女人16岁就可以结婚,而男人要等到25岁或者30岁”以及“男人是一种一夫多妻的动物”是被社会认可的。显而易见,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天平是如何的倾斜。在本书的开头,我一直觉得女主思伐法也有点太“作”了吧,未婚夫在遇见她之前有过感情经历都接受不了,而在后面父母亲们的谈话中才得知,那是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这么严苛。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的时代着实太过于遥远了,尽管如今男女平等的问题不再像曾经那样剑拔弩张,但如今的我们仍然在为着男女平等“斗争”着,可见比昂松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勇敢。

我第一次读的《挑战的手套》是1883年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女主思伐法算是妥协了,她最终向她的未婚夫阿尔弗伸出了双手,可能这是一种圆满幸福的结局,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女人们最终对于社会的屈服与妥协,而这个结局使得该作品增添了讽刺意味,进而使得其思想高度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在1886年比昂松重写该作品时,思伐法并没有再次妥协,因此我想我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在阅读《挑战的手套》1883年的版本时,我想起来了印度的一部叫《厕所英雄》的电影,讲述的是女主要求老公家建造卫生间,进而不需要去路边或者田地里上厕所的故事,尽管女主是为了女性争取权益,但是反对她的大多也是女人们,是那些被社会舆论“教化”的女人们。正如《挑战的手套》中的李斯太太(女主的妈妈),尽管一直向女儿传达“男人要和女人一样忠贞”的理论,但是她还是在丈夫的出轨事件面前选择了隐忍,甚至在女儿选择悔婚的时候,为了女儿所谓的“好婚事”来劝说女儿不要再闹下去了。李斯太太说“这只能证明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共同生活久了会变得多么没出息”,但是呢,可以救赎女人的也只有女人啊,当第一代女人选择向社会低头,她们会劝说她们的女儿向社会低头,循回往复,谁还能为了男女平等发声?难道是男人么?当然,追求男女平等,并不意味“女权主义”,换言之,追求权利平等的同时,也应该追求责任的平等。我想所谓的“极致女权”是不妥当的,之前某博主日常树立自己“极致女权”的人设在她晒出和孩子的照片时便崩塌了,我不认为结婚生子,爱家庭爱老公有什么不对,只是认为误导大众着实不妥。我希望大家都不要被蛊惑,这个世界没有“男权主义”的同时,也不应存在“女权主义”。我反对男人所谓的“处女情结”,我反对男人所谓的“女性无用论”,我反对男人们“男主外女主内”的理论;同时,我也反对,结婚男方应该出房出车的观念,反对职场上女生以身体因素推脱工作的态度,更反对那些看见开豪车的男人就“走不动道”的女性,女人们要学会自尊,才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不是么?

一不小心扯远了,回归正题,这部作品在当时算是“富有理想倾向”的文学作品了,但是在现如今,这部剧显得有点“泡沫伦理剧”的感觉了,可能是后来的剧本都有借鉴这部作品的构思吧,毕竟比昂松和易卜生、温尼耶、约纳斯·李在补习班时期就是很要好的朋友,而比昂松充当四人“组织”的“领袖”,而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一百多年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精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金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