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亨利·柏格森 |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  获奖理由

全文共3099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出生于法国的犹太人,著名的生命哲学家,而生命哲学是从生物学角度入手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柏格森从小就是学霸一般的存在,9岁拿奖学金就读于波拿巴皇家中学,并在中学期间便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听中学的哲学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许多法国全国性的竞赛,并取得了拉丁文演说第一名、英语第一名、法语作文第一名、数学第一名、力学考试第一名、地理和宇宙志第二名等奖项。

1878年,柏格森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1882年毕业后,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教师合格考试,直至1889年,凭借着《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获得博士学位。
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这一论著,就此名声大噪,次年被法兰西学院聘为讲师,主要讲授希腊和拉丁哲学。
柏格森任法兰西学院讲师期间,因其讲座论点和论述新颖,同时涵盖多个学科(特别是哲学与文学),进而吸引了巴黎很多人参加,其中不乏上流阶层。
这使得柏格森受到了哲学界和文学界的高度关注,甚至在法国出现“柏格森狂热”,柏格森一度成为法国“全民偶像”。
1909年发表论著创造进化论》,并于1914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941年病逝于巴黎,由于他一生的重大贡献,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巴黎先贤祠大厅的中央两堵墙之一。

严格的说,柏格森是继鲁道夫·克里斯托夫·欧肯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在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还处于对遗嘱中“富有理想倾向”过分关注的阶段,以至于当时还是有比较明确的评价规则,就像我们考试的评分标准一样,而欧肯是通过对当时的颁奖评判标准做过很深刻的研究后,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量身定制”了一套著作的。
而对于柏格森来说,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尽管1927年,瑞典文学院还在努力的对“富有理想倾向”这一遗嘱做出更好的诠释,但是已经没有那么“固执”于它了。
而且阅读柏格森的著作,在对他的思想没有过多地了解的时候会有一种读诗的感觉,这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是富有诗意的。
其作品中富有吸引力的,或者说是偏于梦幻的思想配合着优美的文字,会给人带来一种文学上的享受,这可能就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重要的原因吧。
除了文学性,柏格森的作品中还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心理学等知识领域,这可能就是学霸“体制”的人自带的特性吧。

柏格森对于宗教支持其超越固化的形式和教条,而提倡其趋向于主体的生命活力,而这种观念是与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体并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生命的冲动、意识的绵延(法:durée;英:duration),他认为这是一个整体,而不可以被分割成具有因果关系的小单位。

在柏格森的时代,科技上的革命不断的质疑人文社科的认知和理解,科技的发展使得哲学面临何去何从的尴尬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方面形成了两条发展道路,其中一条道路是尝试着利用科学来处理人文社科所面对的问题,包括以索绪尔、斯特劳斯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哲学;

而另一条道路则是利用经验和生命本身来反抗科学的压迫,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就属于这一道路,另外还包括胡塞尔的现象学。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围绕着作为广度的空间概念与作为绵延的时间概念的区别,指出近代的决定论和反决定论之争起源于时间和空间的混淆,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的意识状态的时间特征,以及意志自由的存在方式。

这部作品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序言、第一章“心理状态的强度”、第二章“意识状态的众多性,关于绵延的概念”、第三章“意志状态的组织自由意志”和结论;

其中,第一章分析了当人们谈及感觉、感情、热情、努力和意识状态时,常常以大小来表示这些心理状态的强度,甚至用一倍或几倍等具体的数目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心理状态并不是空间化的而大小等描述是空间化的,因此这种描述是一种混淆;

第二章将意识状态与空间物体和绵延的时间与广度的空间作了严格的区分;

第三章基于前两章论证自由意志的特征,批判有关自由意志的各种机械论和决定论观点。

“绵延”(法:durée;英:duration)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强调变化的实在性,更像是一种过程量,而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等概念则是静止的,更像是一种结果量。

这一概念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中得到了扩展。

《创造进化论》包括一个导论和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论述了“生命的冲动”的固有性,“生命的冲动”具有偶然性和被动性,因此否定了进化论、机械论、目的论;

第二章论述了生命的进化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朝着不同性质的方向发展的,包括植物代表的“麻木”、人类代表的“智力”、膜翅类代表的“本能”;

第三章对比了智力和本能,智力具有几何形和空间性,但不可以掌控直觉的领域,而这一领域包括了“生命的冲动”;

第四章论述了人的精神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不可能变成完全未知,因此精神是一种连续的东西,它与绵延的观念相关联。

关于作品的具体内容,不在这里过多描述。

《时间与自由意志》是钱钟书先生借给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书,而《创造进化论》在中国作为哲学专业课的课本,可见柏格森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不仅仅对法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影响着中国,亦或者是全世界。

在柏格森之前,大部分学说的研究对象都是静止的物体,或者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数学和物理学,而这些都是理性的,是强调推论的。

而柏格森只是运用优美的文字和大量的比喻论述观点,并不证明论点,而这也是与其观点相一致的,但是不了解他的理论的读者阅读的时候会觉得很难接受和理解。

这种接受与理解上的难度还体现在柏格森结合了大量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相对的这种庞大的知识体系对读者的知识框架要求也是较高的。

柏格森论著的文学性和知识广度使其难以理解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哲学家并不喜欢柏格森,他们认为柏格森的文体和选词以及领域的划分都极其模糊和暧昧,同时处在旧形而上学和新形而上学转变的时代,其哲学思想也显得有些暧昧。

柏格森的作品作为100年前的论著,其中的科学观点可能在当年还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在人工智能的今天,柏格森提出的很多问题和论证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进行解释的。

但是这意味着随着科技的进步,哲学的问题都可以逐一被解答么?

由于我的才疏学浅,并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但是作为理工科生,我想在研究科学的同时还应对未知的世界有所敬畏吧。

拿人工智能为例,我们现在可以将智能“无机化”,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将本能“无机化”,而本能则是“生命的冲动”,因此人工智能并不能自行进化,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还是只可以处理人类“教授”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机器学习。

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柏格森是错的,世界的本体并不是“生命的冲动”,或者无机也可以产生有机的本能,那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呢?

摘抄/名言十则
1.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2. 每一行为,都是一种意图的实现。
3. 要生存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地自我创新
4. 虚荣心是唯一可笑的缺点。
5. 绝对只能出于直觉,而其它的则出于分析。
6. 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7. 性格是一个人看不见的本质。
8. 发明的深刻影响往往在失去其新鲜感时才获得承认
9. 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洞的自我。
10.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大才小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又让人大跌眼镜,颁给了一位哲学家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
论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27)直觉催生的哲学体系
他们是大哲学家,顺便拿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上)
29柏格森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