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要背书及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
1.从心理学研究来看,读书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和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人的记忆力好比一个正放着的三角形,年龄小的时候记忆力却大,而年龄增长了,它却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学习语言方面,其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是我们求学读书期间。在这样一个记忆力最强的最佳期,我们应该 “背”下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最佳策略。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2.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它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墨子在《非攻》一文中,表达了对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他所说的“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仍然阴魂不散。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我们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3.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如果没有“诵”这个中间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理解、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进行写作必然是空洞无物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从考试的导向上看,特别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重视背诵教学了。
在教育部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分别把古诗文的比重提高到30%和40%,《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推荐了120篇古诗文。中考、高考都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并逐年增加默写的分值。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得不引起每个学生的关注。
二.背诵方法
1.榜样背诵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封建教育中的语文教师,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尽快弥补夯实“背”的基本功,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为了让学生有信心背出课文,我一改示范朗读,为示范背诵课文。当我一口气背出此文,学生掌声雷动,我趁热打铁问他们:“我想你们一定也会背得比老师更好,有信心吗?”“有!”这次背诵完成得特别好。我想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
其次,我给学生讲名人背书方法。例如丰子恺他每篇要背过的文章都要读二十二遍,读完之后,文章后边就留下一个繁体的“讀”字。第一天,把文章读十遍,每读一遍写一笔,写完“言”字边和右边的“士”字头。然后试背一遍。第二天,第二篇文章再按此法读十遍,然后把第一篇文章重读五遍,写完“讀”字右边中间的“四”字。再试背一遍。第三天,再按此法把第三篇文章读十遍,第二篇文章重读五遍,第一篇文章再重读五遍,写完“讀”字右边下面的“目”字。再重背一遍。第四天,再按此法把第四篇文章读十遍,第二、三篇文章读五遍,第一篇文章重读两遍,写完“讀”字右边最下面的“八”字。这时第一篇文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依此类推,平均每天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经过二十二遍诵读,分散到四天完成,把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复习巩固结合起来,自然十分牢固。丰子恺用这样的方法一年时间掌握一门外语,十分成功。这样的方法,也很值得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借鉴。同时通过这个故事,我也让学生明白了,即使是名人,背书也是要花功夫、讲技巧的。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2.对比背诵法。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3.提纲背诵法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再造形象背诵法
此法是指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适于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原景和情水乳交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摇荡着船儿载我轻快地前行,飘动着的风儿吹牵着我的衣襟,匆匆的行人被我问起前行的路,微微发亮的晨光缘何依然如旧!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学生便进入了诗画的境界,与作者轻松渴望归家的情怀共鸣。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5.录音协助背诵法
录音机是十分普遍的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背诵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用录音机协助背诵有两个办法,一是课堂上老师放录音,学生随着录音一起背,这样既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又可强化学生的语速、语感。二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音录下来,然后利用零碎时间多遍播放,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再边想边背。利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背诵效果。
三、动之以趣,增强学生的背诵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有积极性,他的聪明才智可以发挥80%以上,如果没有积极性则聪明才智的发挥在30%以下。
1、趣味背诵。我经常使用的有:“跟进式”,即教师选择领起任意一段的开头句,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接力式”,即当前一位学生背诵部分刚结束,教师快速点出另一位学生以接力的形式顺着文章往下背;“挑错背”,即教师先指定一位学生开始背诵,一旦背诵过程中出现错误,别的学生马上纠正错误并继续背下去,以此类推,这样整个背诵过程紧张而又活泼;“对仗背”,这种方法大多适用于古诗文,即教师出上句或下句,学生抢对下句或上句,用此法可以强调性地检查背诵古诗文的重点句,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
2、竞赛式背诵。结合中学生“争强好胜“这一特点,我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背书竞赛,如小组间的竞赛,男生女生竞赛,评比、交流背书的体会,背诵表演,同桌互背等形式,在这些形式的背诵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情绪持续高涨,气氛一直活跃。以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背诵效率。
3、悬挂例作。我除了要求学生背出课本规定的内容之外,鼓励学生背诵的自己喜欢的内容。如优美的诗歌,短小的散文,精彩的语段等,并定期开展背诵交流。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日积月累,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作起文来,笔下生花!表达、理解、写作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有段日子里因为接触的《西游记》比较多,在写到高山时,就有“巍巍峻岭、削削尖峰”、“千峰开戟、万纫开屏”、“重重谷壑、处处巉岩”等词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于是我把周记和作文中好的文章悬挂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表现自我和对作品的反馈期待得到对应的满足,而这又极大地刺激了创作欲望,并从中感受到背诵带来的快乐,学生也越背越起劲了。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经典诵读针对青少年儿童记忆力提高具有良好的天然优势,见效迅速而明显,对于青少年儿童大脑潜能开发大有裨益。除记忆力大幅度提高外,还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迅速发展,文化素质显著加强,其他各科学习相应进步,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品格改善,气质优化,综合素质提高。如此简单的方法,如此简短的时间,如此轻松愉快的诵读,如此良好的成效,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好处多多,现例举主要几点如下:
1、识字量大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水平提高。诵读一部经典,不仅认识数千汉字,还能让小朋友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
2、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在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带领他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教育和学习变得异常轻松。
3、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4、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温馨、快乐、祥和的家庭气氛。是最佳的亲子活动之一。
5、增加历史常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熟读经典,会使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大大加强,再读起普通书来毫不费力,进而带动众多学科和技能(如数学、历史、艺术等)的有效学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以下内容是著名专家对经典诵读的评价:
1、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熟读的重要意义。他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2、蔡尚思先生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晚年回忆自己求学经历时,曾这样写道:“从1913到1920年,可以说是我入私塾、死背经书时期……背得最熟的是《四书》,光背诵而不解其意义,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内容之后,才觉得幼时死背书的好处,自恨没有多背些古书。现在无论是自己和别人的有关著作,那怕只差一个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读过私塾者都是占了便宜的。”
3、严北溟先生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他说:“常有人反对私塾式的死记硬背,把它归之为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启发式固然重要,但死记硬背在童年学习中也不能缺少。通过死记硬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一时可能无用,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加强,便会在各种知识的联系、综合中发挥作用。童年时通过死记硬背所培养起来的记忆力,使后来受用不浅,是我在贫苦自学途中体验最深的一点。”
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也感激他父亲在他少年时期,重视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一与初二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文有十大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为背诵狂
儿童背诵经典的好处
还在死记硬背?前方高能背书方法大揭秘!看别人是怎么高效背书的
优秀语文老师分享:死记硬背?掌握这些方法,再也不担心背书了!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记忆的窍门-常做“记忆力体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