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十八章 为道弃仁,为道弃智

【经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考注】①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②智慧,指聪明、智巧。 ③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女),也有其他说法。

【考译】大道被抛弃了,仁义才显得必要。智巧出现了,也会伴生虚伪与狡诈。亲情疏淡了,母慈子孝才显得有价值;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导读】东周时,王权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大道废弃,贵族阶层及其公知呼吁仁义、孝慈和效忠,以挽颓势。但老子不这么认为,他说,大道废才兴仁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老子反对恢复礼制,反对统治者假惺惺地向老百姓提倡仁义、孝慈和效忠,主张统治者从自身做起,奉大道、兴大道,清静无为,以道治国。

老子对社会现象关系的认识还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辨读】仁义、智慧、孝慈等均为中国历代所推崇的价值取向,“仁”还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它形成了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一整套儒家思想体系。然而,老子却持不同见解,指出,仁义、智慧、孝慈、忠臣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同时也意味着“大道废”“有大伪”“六亲不和”“国家昏乱”。

为什么要倡导仁义?因为现实中的不仁不义;为什么要强调孝慈?因为现实中的六亲不和、不孝不慈;为什么要颂扬忠臣?因为国家混乱了需要忠臣协助君王来力挽狂澜。

就象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地球不觉得阳光与空气重要一样,“大道”盛行之时,像“仁义”这些东西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当中,社会不缺乏仁义,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倡导的必要。只有当社会失序、大道缺失、仁义泯灭的时候,人们才会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大加倡导。

但是,仁义是靠倡导的吗?难道它不是人道的本有之义吗?孝慈是靠倡导的吗?难道它不也是骨肉亲情的本有之义?你看,连动物都懂得养育和感恩呢!为国尽忠需要褒扬吗?难道它不是为臣之道的本有之义?社会失序了,社会成员的这些本有品质沦丧了,出于无奈才试图恢复罢了,早干嘛了?

所以,社会倡导这些东西都不是治本之策,根本的是回归自然大道,即“大道兴”。 社会失序根在何处?根在“大道废”;路在何方?举大道,遵道、守道。因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尚贤”“无知无欲”……说到底就是“清静无为”,做到象上一章的“太上”之君那样,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

老子认为,“天地、圣人不仁”(5章),天地、圣人有“道”,反对倡导什么“仁义”,主张“绝仁弃义”(19章)、返璞归真的“道治”。

在郭店(丙)本里,本章不构成独立一章,它是这样呈现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有正臣。”相当于通行本的17章+18章,里面没有“智慧出,有大伪”一句,还用了四个“安”字。

安,古义通焉,连词,于是,乃,如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不是表反问的副词“怎么”的意思,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因此,除了多出的“智慧出,有大伪”一句,通行本与郭店本是一致的,郭店本没有否定通行本。

作为中国辩证法祖师,老子懂得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倡导仁义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百姓懂得仁义之日,便是知道不仁不义之时,于是就有人学做不仁不义之事,这是必然的,因为人的学习具有自觉选择性,就是偏偏有人专拣歪门邪道来学,正如我们一旦颁布了法律,就必然有人寻找法律漏洞、钻法律空子一样。比如“艳照门事件”,如果媒体不集中地、爆发式批评陈冠希,人们怎么会知道“艳照门事件”?又怎么可能会有人好奇地去搜看?我们都知道,80年代的一波“武术热”与电影《少林寺》有直接关系,这是正面的;有些犯罪分子自供,其犯罪手段就是从电视上学来的,这是负面的。所以有了“少儿不宜”一词,所以有了“规范演艺市场”,也所以有了国外的电影分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俗薄18
68. 大道能废弃吗?
大道废,有仁义
杜家和讲《老子》第十八章道之废
道德经第18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