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四百九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四
  痘疹门十六
  徐春甫痘疹泄秘〈痘疹表里不同 痘夹疹 发热久解散多必轻 痘本胎毒 痘发心经 出辨吉凶 不用服药例 合用服药例 惊搐 呕吐 泄泻 喘渴 胀秘 白塌 黑陷 痒 痛 痘疔 斑疹 斑烂 声哑水呛 寒战咬牙 面目发肿 昼夜啼哭 不乳食 入目 不灌浆 不结痂 不落痂 瘢痕凹凸 痘后痈节 痘后馀热 形證轻重 首尾可畏 蜡红白黑四色辨 顺候 逆候 恶候 顺逆险按期候法 三四日间 四五日间 五六日间 浆满候 回浆候 结痂候 还元候 解热稀痘 始终调摄 解表 攻里 托里 养胃 轻重 发热三朝 出痘三朝 灌浆三朝 回浆三朝 结靥三朝 治例 预解 护眼 首尾不可汗下辨 避忌 不治證〉

艺术典第四百九十四卷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四

痘疹门十六

《明·徐春甫·痘疹泄秘》《痘疹表里不同》
痘之与疹,虽皆中于胎毒其原虽同,其證则异。原孕成之初,先有脏而后有腑,脏乃积受之地,腑乃传送之所,脏属阴为里,故其受毒为最深,而痘所以久热而难出;腑属阳为表,故其受毒浅,而疹所以暴热而易生。
痘疮出于脏,故在肌肉血脉之间,必先出红斑而后渐起如豆,故名曰痘。
疹子出于腑,故在皮肤之下,而出皮肤之上,其形如麻,一出而没,故名曰痳。
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痘證早晨身微热,午后大热,眼睛黄色,两胁下吸吸然动,甚则发惊搐;此属心脏病,稍有失治,或里虚,则青陷入而不能救。
疹證早晨微热,午后亦大热,眼白珠赤色而不黄,手足冷而吐逆;此属肺脏病,随热发散,则易生易没而愈为不难。
甫按痘难疹易之说,此则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其有所感入深,胃气原弱,又或因泻痢而出之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收,因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泻不已而复发,加之喘促,为必死矣。若然,是亦不可以易易言之耳。所以疹證又何可以轻视之耶?凡觉出疹略见虚弱,当先补养脾胃,欲出不出,急宜托里发表以助之,首尾俱不可泻,一如痘證同也。
支氏曰:疹證之发,多在天行疠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相等,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便宜用解毒发散之药,依时令轻重催发出外,不使停留于中,自无后患。然其所发,但以六时即收为度,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妙;如午后出者子后收之类。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或一出之后,连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发未尽,内有馀邪所致,须与化斑解毒等汤,如元参石膏之属。
又有疹既收回,馀毒未尽,三日之外,又复发出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得前解发之剂终不舒畅,若出疹之际有杂證,亦当随證而治之。
凡疹證发热之时,或呕吐,或自利,或滞下者,皆火邪内迫毒气所行之地而随病也。吐者竹茹石膏汤,自利者,升麻泽泻汤,滞下者,黄芩芍药汤,加黄连枳壳,实者少加大黄微下之,虚者通加人参以佐之。

《痘夹疹》

痘疮之发,常触于天行时气,疹之发,多中于时气风寒,本非寻常并发者,或有齐发并出,此谓之两感。岁气脏腑击动,表里交征,皆为不顺之候。如痘稀疏,可用升麻汤解之;疹散痘出,随證调治。如痘太盛,其疹虽解,气血重伤,至于收敛脱落终难痊妥,惟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庶几能济。

《发热久解散多必轻》

凡小儿感时行发热,当用解毒发表之剂为第一法,若能于发热之初用力,则痘疹自稀,或稠亦势轻也。何则?不知此义,失于解散,或一热即出,此痘多危。盖邪毒在中,未尝少败,纵是正气充完,亦终为之累。世谓服药预先防之则终身不出,斯亦理之所必无也。盖痘毒为人身所必有,谓之所感有浅深,所发有迟早,固势然也。
于其感发之际,解散毒邪痘疹自轻而得吉。如伤寒證治失于其时,则有胃烂发斑,春瘟證治失于其时,则有温毒发斑。由此而知发热之初若早为解散不致热郁于内而成痘疹有矣,若谓预防用药终身不出,岂其理乎?
凡小儿发热如疟状,热作有时者,为潮热。
发热倍能饮食,唇红面赤,大小便秘,胁下有汗者,为风热。
发热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烦躁左额青筋,自汗恶寒者,为伤风热。
发热而手足微冷,面色青惨,耳鼻冷,腮寒无汗,左额有青纹者,是伤寒热。
发热眼胞微肿,右额有青筋,头热肚热,胸满恶食而腹胀者,是食积热。
发热眉心有青纹,手心有汗,时发惊惕者,为惊热。发热多渴欲饮,腹上有青筋,或胀或泻者,为疳热。发热唇上下汗出,唇中间起白泡,耳阴皆冷者,为变蒸热。
变蒸之中,偶有时行寒疫者,则耳与阴反热,此为异气热。
发热目闭,面赤色者,为胎热。
惟痘疹发热,随天气而蒸出,如冬月应寒而反温,谓之冬温,有随春气暄暖而蒸出,有因他病发热不已而蒸出者,此皆外热而感动其中,热为痘疹也。夫痘疹正作之时,其发热也与伤寒相似,蒸蒸壮热,咳嗽痰涎,唾涕鼻吸,或作寒作热,或心痛头痛,或腹痛泄泻,或兼五脏之證,明其热自内而出也。面赤唇红,烦闷喷嚏,呵欠,惟耳与尻及手足指冷,此欲发痘疹也。盖耳尻为肾之外候,原肾不受火邪,而无痘毒,故发热不干肾之经也。耳虽不热,亦有红脉见于耳后,方为痘疹。如不渴不泻,不烦乱,二便如常,此为吉證,不须用药。

《痘本胎毒》

钱氏曰:小儿痘疹,盖由受胎之感,血秽液毒,十月有生之后,必感外邪而发一次,故谓之百岁疮,又谓之天疮,其状如豆,故曰痘疮
支氏曰:受胎之初,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形,不无欲火炽于其中,至于儿在母胎十月,藉其血气以长养,为母者多不能节房欲,戒厚味,日积月累,感于胞胎及儿脏腑,谓之胎毒。降生之后必感运气胜复之邪冲动原受胎毒,相激而遂出痘。其迟早之不同,则岁运之乘否,轻重之有异,则毒气之浅深,此理之可测而势之必然也。

《痘发心经》

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痘即疮也,非心火则不发,故每发热,心火炽甚,未出痘先,多有惊搐,可见发于心矣。况父母交媾之初,一皆心火镕冶,而精血始得成胎。当此火毒之馀,亦感通于儿之心脏,是盖以类而相从也。降生以来,此火之蕴虽寂然不动,有感而应,故遇岁气外触而后出也。未出之先而发惊搐者为吉,既出之后而惊搐者,非宜。何则?痘既出矣,心脏之蕴火亦宜疏散矣,今尚惊搐,则是心之蕴火未尽出也,实为可忧。未发痘疹之先,宜用四制辰砂丸,抱龙镇心丸,皆为要药。既出之后,热甚红紫色而烦渴者,宜用犀角黄连汤,亦皆解乎心火之炽也。始于解毒,一皆主乎心,继于养胃,所以调达气血,而痘疹之治法,斯顺而吉也。
歌曰: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痲痘證相关,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细看。

《出辨吉凶》

发热三五日而痘出者吉也;发热一日而即痘出者,凶也。
痘出作三日,先后出者吉也;一齐尽出,痘遍周身者,凶也。
痘初出,报于鼻准口腮年寿印堂,如粟粒,如黍米,淡红色者,吉也;初报于承浆及两颧左右发际,如蚊咬,或如紫黑斑者,凶也。
胸背手足五心无痘者,吉也。有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疮泄漏。原疮乃是未痘之先有疮,泄去脓血,斯为凶也。不然,五心稀有,亦不妨事。
痘出稀疏,圆粒高起得数者,吉也;出如蚕种,稠密平塌者,凶也。
痘出圆粒高起,根窠红滑,头顶光润,脚有线者,吉也;痘出不起,低塌陷顶,白色,或如茱萸,或如血瘾者,凶也。
痘出安静,饮食二便如常者,吉也;出后烦躁,犹发大热,喘渴,或泄或惊,气促腹胀,不思饮食者,凶也。

《不用服药例》

凡疮始出之时,及未出之先,大便稠黄,小便如常,或发惊或不发惊,浑身壮热,或进退温热三两次,其疮透快根红,头蜡色,次第肥满,自见痘为始,三日出齐,六日灌浆齐,九日黝齐,十二日结痂齐,十五日续续落痂,别无他候,不必用药。

《合用服药例》

痘疮将出,忽然泄泻,或因发热而误服发汗药,或清凉解利药,或不因误服诸药,但将出至已出,已出至退剥,始终如有痒塌,摇头咬牙,腹胀气促,渴泻寒战,及疮出不透快,或正出忽然平隐不发,或灰色,或过三日后不能灌浆,灌浆完不能乾浆,乾浆后不能结痂,或脓或血,或寒或热,九窍不利,皆有表里虚实之分,并宜详审依时对證,选方用药救治,不可少缓;稍有迟误,恐难济事矣。

《惊搐》

发热之时,痘未出而发惊者,乃毒气出于心经,此亦为顺,不可妄投惊药。若热甚而复发搐者,可用发散毒气,如惺惺散、消毒散、红绵散、导赤散、升麻汤,兼与快气利小便祛风之剂,痘出必轻。心火热甚,则肺金受剋不能制肝,肝风杜,则脾旺受剋于中,上下气不循环,五行之气无以相制,故心独热。热气击动,心神不安,则发惊搐,治宜泻肝利小便,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惊自愈矣。若过服寒药,则其气敛,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痘出之后而发惊搐,此是热毒留于心经,痘出不尽发数次不宁,喉中有痰声者,不治。

《呕吐》

痘疮呕吐,要分虚实寒热:有脾胃虚弱,不思饮食,二便清利,不烦渴而作呕吐,要分虚寒也,宜服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异功散。有胃火壅滞,大便不通,烦渴而作呕吐者,实热也宜用清胃饮、竹叶石膏汤、黄连橘皮汤。大便不通者微下之,以小承气汤、五苓散。

《泄泻》

痘疮泄泻,惟在未出之前,发热太甚,泄泻二三行无妨,为泄去热毒;亦不宜久泻。若泻久,恐虚其内而痘反不能发越,既出之后,并不宜泻;若泻多,内耗元气,津液亏涸,气血不荣,其疮虽出,难起发,虽起发,亦难结痂。若见热盛壅实,泻二行无妨;若非热实,皆不宜泻。见出痘后作泻者,急宜服四君子汤、豆蔻丸、异功散之类;如泻不止,喘渴腹胀咬牙者,不救。

《喘渴》

痘疮出后喘渴,是火烁肺金,肺气所伤,往来不能通畅。夫火盛则气耗而液衰,故喘而渴也。宜用人参麦门冬汤,生津益气,甚者用石膏人参汤。
有腹胀大便黑,烦躁喘渴,此为瘀血在里,宜犀角地黄汤之属。或当炎夏触冒暑邪,喘渴昏迷者,用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之属。有因虚火不生津液而渴者,宜保元汤加麦门冬、五味之类。
有因阴虚火不足而渴者,其治多难;有以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治之,亦有中效。

《胀秘》

痘疮初出已出,若有腹胀大小便秘之證,此盖毒气内蓄,不能发出,宜用四圣散;若十分不通,须微下之无妨。
有外感寒而内伤冷,有阴阳不和,热被冷激,相传于里,不能发外,令人胀喘,痘色白而无血,宜用温中药,则冷气散而胀消矣。如伤冷者,腹中虚鸣,宜理中汤、异功散之类。
毒气陷伏入里,亦令人胀满,大小便秘,宜用解毒快气之剂;如人参散活血散之类,若便血粪黑,沉睡不醒,则用犀角地黄汤。

《白塌》

痘疮出不红润,灰白色而顶陷者,此血气两虚也,宜用保元汤加肉桂之类。有痘出五六日之间,偶因吐泻,脾胃内虚,或误服凉药,以致变坏谓陷伏俱宜温中暖胃,并用保元汤,合胃爱散理中汤之类。有因外感风寒,触犯秽恶而变陷者,谓之倒靥宜,温肌发散托里,如异功散、人牙散、四圣散之类。

《黑陷》

痘黑陷,陈氏谓之变黑归肾,为毒气入于肾经,难治。汪氏理辩以血载毒,上参阳位,阳不足,阴往乘之故也。又血与气交而不偶,不能复归本位,因元气虚弱,不能续其卫气,以制其血,乃自失其政而然。且血顺气而蓄,血亦为之不荣,故致枯萎而黑陷,此理之必然也,宜用保元汤加芎桂提补其气,气旺则诸毒自发,黑者将转而为黄矣。
有外感风寒变黑陷者,宜温散、人牙散。
有毒气太盛,复入攻里黑陷,宜解毒利小便,用消毒饮、导赤散。
阳气虚不应者,宜温补托里,保元汤合紫草散。有触秽恶而黑陷,与倒靥同治,宜焚苍朮及胡荽酒之类。黑陷之證,固为逆候,但能理脾胃之气充发,亦可以保其无危也。

《痒》

痘疮发痒,多是气血不足,故曰诸痒为虚,宜保元汤、加芎桂,十全大补汤之属。有因气虚,阴血上行气分,血味咸腌,螫皮肉而为痒,宜保元汤倍加黄芪以助表,少加芍药以制血,则痒自止。
有因不忌饮食以致作痒,用蝉退一物汤。
或实痒者,因大便不通,热壅而痒,当通大便;轻者用蜜汤调滑石末,以羽扫疮上。

《痛》

痘疮作痛,有实有虚。或曰诸痛为实,此一偏之说也。大便秘结,烦躁不宁,喘渴作痛,此实痛也。若二便清利,卫气不充,脾气不行,因而作痛者,非虚而何?虚则以保元汤,实则以解毒汤之属。

《痘疔》

痘疮最毒者,名痘疔,其疔独黑而或陷,或大独紫,或痛或胀,若不速治,十不救一。法用银簪挑破其疔,将四圣散点入疔内,即变苍蜡色而获安。

《斑疹》

冬月温煖,而温毒发斑疹如锦纹者。又有冬月触寒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表證未罢而毒不散,故发斑以黑膏为主。又有冬月温煖,人感乖戾非节之气,冬未即散,至春或被寒折,毒不得泄;遇天暄煖,毒气始发,即肌肤斑烂,瘾疹如锦纹,欬嗽心闷,呕吐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医者辩作胃寒治之,转加闷乱,状若惊痫,遂生他疾。杨氏曰:毒气入胃,令人发斑,其證昏愦,关前脉大,多见于胸腹,轻则如疹子,重则如绵纹,欬嗽易治,黑者难治。

《斑烂》

痘疮既靥,遍身皮肉斑烂者,由于不当发散而误用发散之药,使毒热暴出于肌肤,皆为斑疮,以致溃烂,故名斑烂。若再生者,乃因靥后失于解利,毒气留滞于肌肉之间,而致然也,甚者用乾黄土为末敷之,败草散贴之。有因误爪成疮,则用百化膏,有疳蚀疮则用硝胆膏、绵茧散、生肌散之属。

《声哑水呛》

痘出而声音不出,此为形气俱病:心之气举击,出于肺而为声,其喉之窍若管籥焉;金受火制之使然也,故宜清金,用凉膈散去硝黄。痘之发气,拘血载奔,行四肢百脉,因风邪沮塞腠理,痰唾稠粘,有碍气道,其毒不能尽行于肌表,因成咽哑者。痘出气喉,初甚细小不觉,若微露其机者,用甘桔汤预防,及至肌表之痘成浆,内亦成浆,其痘壅盛,则气出管籥窄狭,所以气举击出之声不清也,不清者,肺金之所害也。水呛者,毒壅会厌门也;然是门饮食所进之处,如饮水汤则毒碍其门,不易进纳,而乃溢入气喉,气喉者不受物之处,故发于呛也。或进谷食而不呛者,盖食有查,自然有其门而非如水之溢,不犯气道故也。七日前声哑咽呛,并为逆證,七日之后而有者,不待医而自愈。外痘结痂,岂有内痘不痊哉?故先贤服甘桔汤,用于已发未发之前,盖所以清其气道,不使毒之有犯,此预治之法,世不可忽;若待證成而治之,可谓不通矣。

《寒战咬牙》

夫寒战者,阴凝于阳,阳分虚则阴入气道而森森作寒,不待练而自战也。咬牙者,阳陷于阴,阴分虚则阳入血道而两相剉作声,不待力而自斗也。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斗牙者,内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极也。气虚者,以保元汤加桂以温阳分;血虚者,保元汤加芎归以益阴分;有独寒战者,有独咬牙者,非一体治之。

《面目发肿》

理辩曰:其痘起发五六日之际,有面目先肿光亮者,是阳乘阴分,毒不能发也。何则?血乃气之本,血有不足,根本以失去矣;气乃血之标,将见虚阳动作,其气妄行肉分,区区不足之血,亦何能乘载其毒而出耶?七日之后,传经已足,气退毒陷,阴阳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哉?治者,不可不预为之调摄气血,以保重之,至此则难于治矣。

《昼夜啼哭》

小儿蕴热毒为疮疹,因外不得出,内不得散,则神不安以致然耳。当此察其蕴毒在表在里,若发而渴面赤小便赤,宜微表令出可也;若外无热,大便秘腹胀满者,当令大便通则无壅滞之气,荣卫通行,神魂泰然,痘疮出亦快矣。或以为心热为痰聚,而用下药,良由不知其本云。

《不乳食》

痘疮不乳食,有虚实二證:或吐或利,面青目睛青黑色者,为虚寒,宜温之;若大小二便如常,面赤而气壅,或渴或睡中惊,或咬牙目白睛黄或赤,气喘身热,此实热中满不乳食也。

《入目》

心热生肝风,肝主目,热毒冲之,故为患,宜凉肝丸,密蒙花散服之,秦皮汤洗之。痘后而目伤者,盖因目中生痘,或食发物,或毒热太甚,上蒸肝膈故也;切不可用点药。但以谷精散、人参青葙子散、菊花散、羌活防风散治之,外用秦皮汤洗之。痘疮平复,与鸡鸭蛋食之,则伤神效。若肿胀不能开者,用鸡蛋清调黄连末涂两太阳穴,并足心,以引热毒。

《不灌浆》

痘至灌浆之次,宜因先后以渐灌满。其不灌者有二因:一则气血不足,一则热毒太盛,烧涸精液;其不足者,用保元汤加姜桂,连服二三剂,或木香散之类;其热盛者,用起脓散、攻毒散之类。疮坏无脓者不治。

《不结痂》

脓泡既充,当期结痂而愈。自痘出而至十日十一十三日,当从口唇头以渐收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当结不结,是谓难靥,乃毒气太盛,内外郁蒸,无阴气以敛之,若不连解,毒入攻心,为害甚大;法用猪尾膏犀角散解之,或用宣风散导利之,使热不壅胀,必痂结矣。皆须十日以后用之,切戒太早。初觉难靥,可烧红枣于房内,令其气蒸,亦得收结。

《不落痂》

痘疮得结,过期而痂疮不脱落者,由热盛气血不足,故不应期而落也。内服犀角饮、八珍汤,外涂脂蜜,无有不落。

《瘢痕凹凸》

痘疮在结脓之时未成痂疕,便爬去之,则成瘢痕矣。欲无瘢痕,不可早爬,不可见风早,不可触秽恶气,不犯三者,则无瘢痕肌肤凹凸之患。若见瘢者,宜用硼砂、酒、猪脂、白蜜之类。

《痘后痈节》

痘后发痈节者,乃痘毒之气,留于经络未尽去,故壅于肢节间而发者也。亦有既平之后,失于解利而生,惟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最妙;或清凉饮子大连𧄍饮、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皆可。

《痘后馀热》

痘疮既平,馀热不除者,当量其轻重而治之;大热则利小便,小热则宜解毒。盖利小水,使心有所导引,虽不用凉药而其馀热自无容留矣。小热解毒者,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利用导赤散,解用犀角地黄汤,切不可轻下。痘后胃气一虚,而反变生痈肿别病,若身热无他證者,用六味柴胡麦门散,咽喉口舌生疮,不能吮乳者,用如圣麦门冬汤。

《形證轻重》

痘疮观其形證,则知轻重:轻者,不必服药,重者,宁不早图而救治乎?凡痘疮已出未出,大便秘,小便赤涩,发热口渴为里热,可用凉血解毒,润便利水消,毒饮四圣散之类。凡先后吐泻不食,初见须速调治之,若稍延缓,致令元气虚惫,必致难救。其有实證轻顺,俱不必服保元汤诸补药,若里实而用补剂,后必结痈馀毒,表实而用补剂,则必斑烂溃痛。
轻證作三四次出,头目胸腹稀少,眼中无,大小不等,肥满光泽,里外肥红,根脚红,头蜡色。
重證一齐并出,密如蚕种,身温腹胀头温足冷,皮肤赤色,吐利五内七窍皆有,疮黑点,或如茱萸,外白内黑,灰白色。
半轻半重,外黑内赤,痘疮夹疹。
轻变重痘出,妄汗妄下,误服升麻汤大黄等药,不忌口,过饱失饥,食生冷食酒多信巫不信医,犯房室,触秽气,冒风寒。

《首尾可畏》

不食多渴,益黄散,白朮散。
齿噤牙,有虚有实,能令陷伏。增寒困倦,令疮陷入,是脾虚也。
烦躁,体热,摇首者,欲生风。
吐逆泄泻,食不化而出,并痘后大便脓血。
疮作黑陷,内无脓血,或作黑泡,或先疮迹作黑孔死。大小便涩,三黄丸。
痈块壅肿,痘毒变疳,口臭蚀唇,口臭牙落者死。喘急痰盛,声哑气噎,或正出,或痘后有此證者,多死。咽药食,肠中鸣者死。
已上俱是危證,首尾可畏也。除此之外,皆不妨。内犯二者,若饮食如旧,虽困重医治可生;如饮食减平日之半者死。饮食如旧,内犯三四件者亦死。
《蜡红白黑四色辩》
痘疮有蜡、红、白、黑四色,为吉凶晦吝之主,甚不可不辩也。何则?蜡色即苍而黄,为中央之正色,痘见蜡色者,斯为吉兆也。红色者,南方火心之象也,火盛则色红,晦之道也,则当解乎心热;如凉血犀角地黄汤之类是也。白色者,西方金肺之象也,肺气虚,则色白,虚甚则兼陷伏;痘见白色而中陷,吝之道也,则当大补气血,如保元汤加姜桂附子之类是也。黑色者,北方水肾之象也,肾水不足以制火邪,火极变黑而似水也。俗谓变黑归肾,痘见黑而陷,凶之道也,则当解毒;如久闭者,用百祥丸、小承气汤下之。有虚之甚者,保元汤加桂芎,从其热而用之之类是也。
汪氏理辩曰:五色者,五行之精华也,正则光而明,衰则惨而暗,五脏荣枯于此可见矣。故痘毒之出于脏惟利乎明,不利乎暗,光明者气血旺也,惨暗者,气血衰也,气位旺而气得其令,气位衰而血被其囚,血非气则毒不收,气非血则毒不化,信乎痘毒必气血而后可以终始成功。且夫色之红者,毒始出也,白者毒未散也,黄者毒将解也,乾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血衰而气滞也,黑者毒滞而血乾也,焦陷者,血气枯也。如红变白,白变黄者吉;红变紫,紫变黑者,凶之兆也。且毒出乎五脏而非独一脏,前人言五脏各主色固有之,又不载各脏治法,钱氏陈氏所论变黑归肾,此皆过于理也。
春甫谓五色合五脏,此至当之理,然辩云:毒出五脏,非独一脏,正所以五脏之中而一脏之病,甚则其一脏之象著见也。又云:钱氏陈氏变黑归肾之论,皆过于理,是辩之未详辩也。凡变黑者,乃火之剧而肾水寖衰,不能制火,故色黑也,其责安得不归于肾乎?谓其未载五脏之方则可矣,谓其谬论,辩亦未之思也。予每参合五脏立方,罔不应验,故录其方法于四色辩中,以备全论,医者审之!

《顺候》

春夏为顺: 先发惊搐而后出痘者顺; 先发热,热歇出痘顺; 饮食如常顺; 二便如常顺。

逆候

秋冬为逆: 春脓泡金剋木; 夏黑陷水剋火; 秋发斑火剋金; 冬发疹土剋水; 便血或利; 乳食不化脾虚; 正出吐利; 风攻颐颔项颈,或胸高突面肿鼻陷; 闭目咬牙; 或鼻有黑气; 肌肉黑;面色青黑; 或因吐利内虚陷伏; 已出妄汗而成斑烂; 或冒风邪成倒靥,不起发也; 泄泻不止;疮成饼塌; 燥渴小便涩; 声哑; 饮药错喉; 喘息不休; 疮尽爪破; 臭烂不可近; 目闭黑暗;濛昧无魂; 头面肿足冷至膝; 不时努力如出大便之状; 疮与肉色不分; 已出身热足热不解;已出烦燥闷乱; 痘后惊搐; 痘疮未该靥结,卒然焦黑青紫。

《恶候》

痘出而复不出。 忽大泻而渴。 已出谵语不止。或黑紫色隐在肌内里其毒重。 甚者五脏咽喉中有痘。 其疮不成粒,如凝血而痛,黑靥不生脓血者死。 或见是證,以药解之而毒反没者死。 目开腹胀口中作臭者不治。 大小便秘,肌黑目闭声哑者死。 胃热发黄,身如橘色,下利者死。

《顺逆险按期候法》

痘疮始出,一二日间,初出血点,淡红润色,一二日如粟如黍,出于口鼻腮耳,年寿之间,先发三两点,淡红润色者,顺之兆也,顺者不药自愈,为气得其正,血得其行,其毒不甚,不得妄行肆其虐也。
逆候形如蚕种,一片如麻布,红点黑疹,初出于天庭司空太阳印堂方广之处,逆之兆也,逆者不治,此为元气本虚,血气凝滞,毒邪太盛,妄参阳位,无以当其势。
险候圆晕成形,乾红少润,痘出虽稠,尚红润而成粒者险也。险者毒虽盛,元气尚充,未可为虞;宜用补元气之中,少加解毒之药,须防毒盛,正气有所伤也。

《三四日间》

顺候、气溢血附,饱满光洁三四日间根窠圆混,元气之充满也,气充则血附而各得其道为顺;顺者不治自愈。
逆候、气涩血凝,枯槁不泽,根窠无晕,气离血散为逆’逆者,气血交会不足,致毒乘机而犯内也。
险候、顶陷不满,光洁有神根窠尚圆,惟顶有陷,气血难充为险;以保元汤加芎桂,助脾胃气血,可保无虞。

《四五日间》

顺候、气满血荣,鲜明光泽,则知血气之旺,受毒之浅,其形光润,大小不一等,此气和血就为顺,不治自愈。逆候、四五日来绵密如泡,紫黑乾红,或如蚕种,或黑陷紫泡,皆逆也;逆者难治,为气血乖离,邪毒内攻也。险候、四五日间根窠虽起,色惨不明,为险;血虽好,气分弱,此交会欠分明,宜用保元汤加朮芎,助卫和荣,色自光明矣。

《五六日间》

顺候、五六日间气盛血荣于内,痘当圆满起发于外,斯为顺也,不须用药而自愈。
逆候、五六日痘尚乾枯,绵密不起,陷顶灰白色,或紫黑,或为水泡,痒塌为逆;此气血衰弱,致毒内陷而外剥也,皆不可治。
险候、五六日之间痘疮虽起,但色白不荣为险;此气盈血亏,保元汤加芎归桂芍,则痊愈矣。

《浆满候》

顺候、七八日痘疮浆足圆满,青黄尤浑,则毒消而气血之功成矣;此为顺候,不须用药。
逆候、七八日浆不足;此为气血衰尽之时,不能用药为逆。
险候、八九日红黄色润,浆略不足;此气弱而为险也,以保元姜朮充而助之,则老足矣。

《回浆候》

顺候、十二三日痘疮气调血尽,毒解浆回,光色渐敛,此自然之顺候也。
逆候、十二三日血淡而浆薄血凝而气滞,则毒不散,浆不回,枯朽剥极,为逆之候可惧也。
险候、十二三日血尽浆老,湿润不敛,为内虚为险,宜用保元加苓朮,助其收敛而结痂也。

《结痂候》

顺候、十三四日气血归原,毒气消散,浆老结痂,此为神化十全为顺。
逆候、十三四日毒未脱形,虽结痂而诸邪仍作为逆。险候、十三四日内浆老结痂之际,尚有杂證相仍,此要临时酌量消息调和,不可轻妄为妙。

《还元候》

顺候、十四五日气血十全,痂脱瘢明,神清气爽,此为顺也。
逆候、十四五日痂未易落,呓语狂烦,咬牙寒战,疔肿杂病,并仍此无生意为逆。
险候、十四五日痂落而少食,口渴烦热此馀毒也,为险,宜用四君子加黄连、鼠粘子连𧄍解毒汤之属,治之可愈。

《解热稀痘》

小儿痘疹始作,与伤寒相似,乍寒乍热,欬嗽嚏喷,足梢冷,面颊赤,呵欠烦闷者,则当解毒发散,可用惺惺散、参苏散、人参败毒散、甚至惊搐大便不通,宜与抱龙丸,解毒药中少加熟大黄疏利之,使其热邪不滞,发出,自顺而无逆證。凡遇冬月温煖,或一时痘疹盛行,皆可服三豆饮,稀痘丹以防之。至于初发热时,使毒表散,毒气分消,则痘出必稀,热壮盛者,痘出必重,解散热轻,痘出亦轻,此必然也。解表以三酥饼败毒散、犀角地黄汤;安神清热疏里,以辰砂六一散、紫草饮;秘甚者大黄丸,少少与之,使热毒疏通,自无后患。

《始终调摄》

痘疮始终调摄之法,不可不慎,自发热至于落痂,皆要随时观證,早为以疗,则无焦头烂额之客,则凡用药惟以中和,不可猛浪。其始如解表发散之剂,且与参苏饮一二服,热犹甚,复用三酥剂微汗之;如内热惊搐者,且与犀角汤、辰砂益元散;若犹甚者,方可与大黄丸微利之。始宜中和,不可妄汗妄下,次宜因时审證调理之,慎风寒节饮食,谨忌防杜恶气,即父母房室外人不洁,不可近身,恶气则动厕、食蒜、饮酒之类,皆要道也。

《解表》

解表一法,为痘疹之要,未出之前,解表之剂固为先锋。至有已出之际,或被风寒所感,却不能出,或发热,或狂言,或风搐,或遍身青紫,皆当发散,与惺惶散、僵蚕散。正出之时,被天气寒冷所折,毒气反伏而不出者,其證精神昏冒,面青发热,或谵语妄言,宜解肌表出之药,与活血散,调解发散。参苏饮治外为风寒所折,内为食气所遏,大小二便不利;若出不快,二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也,当解表药,宜用升麻乾葛汤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快斑汤、丝瓜汤之类。虽是表虚,卫气不足,纵有保元汤,必兼之解表,方得快出,故解一法始之必用,安得不为先锋?

《攻里》

攻里一法,为痘变用如背水阵之类是也。当因證而施,相时而动,一剂回生,是攻里之法,亦有夺造化之功也。今世但知保元汤为化工之药,而不知大黄汤亦为化工之药。何则?如前左水泽者为阵之善,韩信背水阵又岂不为善之善者也!噫,非阵之善也,必得将而后善;非药之功也,必得医而后功。王安道曰:识病机者,则乌头可以活人;昧證候者,则人参可以殒命。保元汤与大黄汤,亦若是也。保元汤助气血,为治痘之常大黄汤攻内里,为治痘之变。如痘出太盛,喘促烦满,手足心胁下有汗,谵语狂言,小便赤,大便秘,痘红而渐变于黑,躁渴不宁者,必可以用保元乎?予见如此等證,服保元汤而死者,亦多矣;服承气汤而诸病如失,顿然回生亦不可不谓夺造化之功也。予见今医例用保元汤,固谓人曰:吾用王道,可保无虞,至于内毒肆凶,危亦甚矣,而犹执以保元,如敌人人寇,犹自开门循斋而已,保元之误,不既多乎?故曰:非药之罪,医之罪也!兹以救里之变表而出之,甚欲其无胶柱而鼓瑟也。化机之妙,必在于活泼泼地,圆神而不倚焉者乎?

《托里》

托里一法,为痘之关键,始终不可不用也。如诸疮毒,惟以内托,不致邪气内攻,则自无伤生之害也。惟痘亦然!痘之證最可惧者,不过难出,而至于不浆内陷倒靥,不结痂不脱落,致馀痈毒等證,皆其恶候内伏,所以致儿命殒,托里之剂,安可少缓耶?此数證者,皆在内托之功,而自免于内陷致凶之患也。甫用补中益气汤为托里药百发百中,热毒深者,加黄连、牛蒡子,虚寒者,加姜桂,只此一法,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庶几王道之常法也。若夫邪毒内陷,而不以辛甘之剂,惟用保元一味;制其毒邪恣虐,缓则不及事矣,辛甘之剂不可轻乎?

《养胃》

痘疮养胃者,所以养其正而固其本也。书曰:养正能避诸邪,此之谓也。所以痘疹无故泄泻,凶之兆也。大抵调脾胃节饮食,中气足,邪气消,胃气弱者,以四君子汤为主,随證加减,若或作泻者,急治之以豆蔻丸、参苓散之类。故泄泻一證,最可当忧。中气稍虚邪气阚之,乘机内陷,其危矣乎。

《轻重》

病深药浅,不能去病;病浅药深,真气受弊。用药之法,当看轻重缓急:轻者重治,有伤正气;重者轻治,邪气不能除;缓者急治,恐有过伤;急者缓治,有误大节。如痘不快之轻者,当以参苏饮微解助之;若重,用三酥饼、麻黄之类发之。如痘里虚表实,或被风寒折重而不能出者,当以三酥麻黄之重剂发之;若用轻剂,发之不透,邪气留连,恐复为患。如痘疮饮食稍减之缓病,或大便微溏,泻则胃气内虚,宜用温补;强加饮食,反有过伤。如内邪太盛惊搐烦闷,一刻不安,喘欬逆壅,二便不通之急證,当急用承气汤或百祥丸,利之可生;若是犹豫,且进清凉缓药,必致死亡。此所以轻重缓急,亦不可不熟玩也。

《发热三朝》

一、发热之初,急宜表解,使脏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气俱宜发散,则痘出必快而亦稀也。解表之药,必在红点未见之前;如发热壮盛者,邪毒必重,宜败毒散调三酥饼之类,常用参苏饮之类。
一、热盛发狂,谵语烦渴者,宜煎败毒散,调辰砂六一散解之。
一、发热之初,憎寒壮热,鼻流清涕,欬嗽痰涎,此有风寒所干,宜以参苏饮调紫草膏表之。
一、热盛发惊虽为顺候,当用红绵散调辰砂六一散解之;涎痰壅盛,昏闷不省者,薄荷汤化下抱龙丸;二便秘塞不通者,贩毒承气汤微利之。
一、热盛吐衄,粪黑结秘者,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下之。
一、发热腹中作痛及膨胀者,由毒相搏欲出而不得出者,宜败毒散加大黄微利,使毒疏通,表里分解是也。
一、有胃弱胃寒,腹痛泄泻,呕吐清冷者,用六君子合理中汤;泻止后而呕吐不止者,藿香正气散煎服。一、热毒太盛,解散药中减去参芪,当加紫草、僵蚕、蝉退、葱姜;泄泻者加猪苓、泽泻,分利小水及微汗之。

《出痘三朝》

一、出痘才发热、一日而便出者,为邪毒太盛;一发热即出,不待久而蒸出也,必重。三日后出者为吉。四五日后身凉,乃见报点于口鼻腮耳之前,年寿之间,如粟如黍,淡红润色者,为轻而吉也。
一、忽然遍身发出红点,如蚊蚤所咬之状者,决非痘也,乃热毒被风寒所遏,不能发越而变斑也,可用发热门例,托里散、败毒散,表解微汗,不妨身凉红斑自退,再越一日,出痘反轻矣。
一、出痘必作二日报出,先报先出,后报后起,大小不一等,色象光润,无他證候,不用服药。
一、痘出稠密如蚕种,根虽润,顶面白平摸不碍指,中有清水者,此由热毒熏蒸皮肤而为疹子,大者名曰水痘,非痘疮也,宜以升麻葛根汤,疹自没矣。
一、痘出速,一日齐出者为痘盛,根红顶圆,摸之碍指,亦得其正色,宜散毒化斑等汤,加紫草、蝉退,凉血解毒可也。若一齐速出,稠密红赤成片,此毒之甚,不久紫黑发斑而死。
一、出痘灰白,不红绽,或灰黑陷顶,二便清凉,气冷,不渴,不食,食不化,此表里虚寒也,急宜温脾胃,益气血,宜用十全大补汤、异功散之属。盖脾土得温,胃气随畅,而无内虚伏陷之忧;气血既盛则毒得发出而无表虚痒塌之患。失此不治,必不能灌浆收靥之日,复发痒爪破而死。
一、痘出红紫,根窠成片,近黑焦陷,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口气热渴而引饮,此表里皆热盛也,急宜解毒。若发惊狂谵语者,紫草灯心汤,磨犀角汁调辰砂六一散之属;解毒之后痘顶不红,根窠红润小便清利,大便如常,能食不渴,此表里皆清,勿再解毒,宜以保元汤温补血气,以助灌浆收靥;否则,变成痒塌而不能结痂矣。
一、痘出热盛,发红斑如绵纹者,宜以化毒汤加红花、黄芩;喉痛者,加黑参犀角。
一、伤寒阳毒发斑,加减之法,用元参升麻汤之属是也;若见黑斑,死不终日。
一、痘出时忽然泻泄,大便黄,小便赤,口气热而渴,此为热泻,宜去桂以五苓散调六一散,加木通车前子灯心煎汤送。如清利泻,口气冷,不渴,为寒泻,五苓散,加肉豆蔻理中汤、异功散之属。
一、痘出只看根脚红活,此生意也,虽陷伏灰白紫黑,皆可调治。
一、痘出虽稀,根窠全白无色者,三四日虽起胀,按之虚突,此名贼痘,气血太虚,至灌浆时变成水泡,大如葡萄,内皆清水,皮薄若纸,爪破即死。
一、痘出三日内每在半表半里,最要斟酌;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峻寒之药伤正,峻热之药助邪,虚寒不补,则陷伏痒塌,热盛不解,则变黑归肾;稍若不察,生死立判医者,宁不于此而容心哉!

《灌浆三朝》

一、痘出三日后当渐起胀灌浆,先出者先灌,后出者后灌,至第六七日起满已齐,毒气已尽出于表,根窠红活肥,满光明润,泽顶如
色者,不须服药,此为贞吉之象也。
一、痘当起胀而不起胀,根脚不红,白色而顶陷者,此气血两虚之證也,急宜保元汤合内托散,或异功散、丁香、姜桂、紫草膏之属;若灰黑陷伏,宜调无价散。一、痘不起胀,红紫色为太盛,血热津液枯涸然也,宜用内托散去桂,加紫草,红甚热甚,加芩连,紫黑陷伏独圣散,热极黑陷有痰者,闭结者,四圣散调无比散、无价散、至宝丹可选用。
一、痘灌浆时,毒尽在表,须要里实托载。苟略泄泻,则中气虚弱,毒气乘虚内陷,宜速救里:热泻去桂五苓散,冷泻胃虚腹痛者,加丁香肉桂,或内托散加乾姜、丁香、豆蔻;若泄泻腹胀,口渴气促,痘色灰白者,用木香散送下豆蔻丸。
一、痘灌浆时发痒,若气血不足者,内托散去桂,加白芷、黄芪、参归、木香;虚痒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表里皆实,自不痒矣。
一、痘起胀时,其中有黑色而独大者,名曰痘疔;若不去之,一身之痘皆变黑而死。若疔少者可治,用银簪挑破疔口,吮去黑血,将四圣丹点入疔内,即变红活,仍服解毒药一二剂。若疔多,胸背心前皆有者不治。一、有里热壅盛,胀满便秘,虚弱不可通利者,宜用蜜皂丸导之。
一、痘灌浆三日已满痘皆满顶红紫色者凶,及面目肿者凶。
一、痘灌浆已完,于中有痘不满者,终变虚寒痒塌之證,宜用内托散、倍参芪归桂,必须灌满,再无陷伏之患矣。
一、痘因虚发痒,遍身爪破,脓血淋漓,不能坐卧者,宜内托散去桂,倍白芷、当归、木香,气和血顺,其痒自止,外以败草散敷之,庶免破肉受粘不便。若遍抓破,并无脓血,清水皮白,壳如豆壳者死。
一、痘因恶气触犯,发痒爪破者,宜内托散加减服之,外以乳香、苍朮焚烧,以却邪气。

《回浆三朝》

一、痘灌浆日足至九日后,当要回浆,收敛次第,作三日乾尽,江南谓之痘黝,小黑色也。至期若不黝者,此气血两虚而不运行,故浆不乾,无气血主宰之功,所以不收,必发痒爪破而死。
一、痘回浆过期有未尽回者,为气血虚也,宜用八珍汤返魂汤之属。若有几颗不回,终作痒痛抓破而得生者,寡矣,
一、痘收后惟数颗深陷,臭烂不收口者,硝胆膏涂之。若收不回,遍爪破,气急烦闷痰上者死。
一、收时因犯恶气,不黝作痒,欲爪者,宜异功散、保元汤选用之。

《结靥三朝》

一、痘至十二日后,当结痂而渐靥,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其遍身靥矣,而有数颗不靥,难以求生;犹蛇退虽一节,彼节不能退,亦是死也。
一、痘结痂从唇上头面,次第收靥至足者,不须服药,为顺而吉也;若有他證,照后治之。
一、痘当靥不靥,泄泻寒战,咬牙爪破,此虚寒也,宜用异功散、保元汤。触秽冒寒,黑陷不靥发痒者,前汤调下无价散,外用祛秽散熏之。
一、因服辛热药太过,以致热毒猖狂,气血泛滥,痘烂不靥者,内服小柴胡猪尾膏解之,外用败草散敷之。一、痘自前报起灌浆回浆,俱各应候,至收靥时,或犯秽恶,以致斑烂痒塌,不靥者,但服异功散,外涂猪髓膏,自愈,不须忧也;若皆收靥,惟数颗臭烂,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胆膏涂之。

《治例》

一、痘疮未出而先惊搐者,名曰先惊痘不治自愈。一、痘疮初出,次第高起,红光磊落,颗颗如珠者,名曰珠子痘,吉。
一、痘出上身多,下身少者,吉,返是者,险。
一、痘稀少而夹疹子者,名曰痲夹痘主轻;若痘稠密而夹疹子,主重;宜解散为先,内托次之。
一、痘疮红甚而引饮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用犀角地黄汤。
一、痘疮出后白塌泄泻者,名内虚,急服异功保元理中温补之剂。
一、痘疮溃烂臭不可闻者,曰烂痘间亦收靥无事,只要胃气不衰,饮食如故,不作烦躁者,可治;宜用八珍汤、消毒饮,外敷败草散。
一、胡荽酒虽能避邪气,惟在未出之前,及初报之际,用之,既出之后,及起胀了,即不宜用。酒气触肌,多致作痒,出后或被触而发者,宜用石乳熏之为佳,或马牙速燃之熏被衣。
一、治痘疮在喉,则咽嗌不利,饮食阻塞不便,内服牛蒡甘桔汤,外看身上痘之最大者,为毒相关,宜用香油灯草燃而淬之,一淬即愈;或用手摘破,用痘疔药涂之。

《预解》

汪氏理辨曰:人传有药预投儿服,则终身不出痘疹,岂理也哉?痘中于有生之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应期变蒸诸骨,十有三次,五脏六腑始能浚通脉络,行运气血于身;其蒸热之时,脏腑无不振动,变易之际,又或有伤寒风热而泄六阳等證,诸汗疮疡,一身之间无不发泄其痘毒,尚不能解,又何药可以解此毒耶?今特录其法,少慰父母爱子之心,以见是书全备云耳。然而当其时行天气,先以解毒发散之剂防之,庶几不致于太甚,而邪气稍减轻则可矣;若谓终身不出,有是理乎?
一法、七八月间收胡芦蔓连根留置,十二月三十夜,取蔓丝煎汤浴小儿,则终身不出痘疹。
一法、取丝瓜近蒂三寸,连皮子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乾吃,入朱砂末尤妙;服之多者能少,重者能轻。冬月应寒而反温煖,前人推度,至春阳气发生于冬之伏热,相传必发痘疹,故于冬月见儿头发耸竖,饮食稍减,此伏热之兆,便宜预服油剂,或升麻汤、三豆饮子、消毒饮子以防之。又云:或有伏热,痘疹未出,四肢微热,饮食似减,或时额上微热,宜服生油剂最佳。一或遇天时温热,恐发痘疹,用犀角玳瑁二味磨汁服,或用茜草煎汁饮之,未发者令内消,已发者亦能解利,使毒气不致太盛。

《护眼》

痘疮初出,欲使不入眼,耳可用胡荽酒涂于耳目边傍,或黄檗末水调敷两目。又法抱儿令自投菉豆七粒于井中,皆令痘不入目也。忌食酱醋、五味、牛鸡鹅鸭卵及诸卵之气,熏袭儿目,但令食淡,不能淡者,宜少入盐。一法用乾胭脂蜜调涂眼眶,则痘不入眼内。痘疮蕴非常之热,熏发肌腠,为痘疹顺,其热则出而毒散;但过于热,则又损目,折之以凉,则为陷伏黑靥,故善治者,使阳不致亏盈;阴不致潜伏,调适中和而已。苟为不然,阳胜则热盛而生风,肝应于目,无不害目者,阴胜则土无燥气,肾水反胜为黑靥陷伏,则夭伤者多矣。
此痘之毒气自里而达于外,故有目害,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于热,解毒不致于凉,得其血活毒散,则睛不壅,血不郁,而免凹凸之患矣,似非点药可取效也。盖点药非毒则冷,必相攻击,反以为害,古人所不取也。
治痘护目,古方用胭脂涂,不如钱氏黄檗膏好,从耳前眼皮面上并涂,日三五度,若用之早,则头面无痘;用之迟,纵使出亦稀。通圣散治痘入目生瞖,白菊花、菉豆皮、谷精草去根各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泔水一盏,同乾柿一枚煎,候米泔尽,只吃乾柿饼,一日三服。一方加猪肝同煮,只食肝。一方将浮萍以竹筛盛水盆上,晒乾为末,随儿大小,每服一钱,以羊肝半具,木石器内擂烂,投水半盏,滤取肝汁调服,食后。痘疮伤眼,必用山栀、决明、赤芍、归尾、黄连、防风、连𧄍、升麻、桔梗,作小剂末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复自明。一法痘疮发热时,便用牛蒡子为末,贴囟门,可免眼疾。
《首尾不可汗下辩》
前人论曰:痘疮首尾不可汗下,盖是戒慎恐惧之意。若痘本轻,必仓慌妄药而致求全之毁;如易云:勿药有喜,言其刚健中正,本为
妄,故象曰:
妄之药,不可试也。古人所谓首尾不可汗下者,亦言本无汗下必用之證,惟恐执以汗下,则反有伤正气之过矣;正如
妄之药,不可试也云。古者首尾不可汗,甫按古人戒汗之意,痘疮本稀,出至足上有者为出齐,不可谓出不快而故表之。若本稀少,又无邪郁而强表之,正云诛伐无过之地,反有斑烂倒靥,耗散凡气,不能起胀者矣;谓首不可汗者,此也。痘当黝靥有热而脱迟,前路俱正,今虽迟缓终无忧也;若强汗之,必反损其真气而疮烂溃,不能收敛者矣,谓尾不可汗者,此也。
古云:首尾不可下,甫尝考其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證有表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斑毒已见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并无里證,若下虚其里,则反陷伏,故禁尾不可下也。
表实当汗,里实当下,此不易之理也;要当随时应变,审證而施,当汗则汗,当下则下,而何有于首尾之禁?当汗不汗,则表邪不解,而疮有难出陷伏之患;当下不下,则内毒不除,而痘有变黑归肾之厄,故汗下二法,要须详审:如痘疹未出,发热之初,非微汗则表不解,有身热头痛,鼻塞,咽喉不利,欬嗽毛焦,皮肤紧痛,此皆热极,痘疮虽出而毒亦不轻,宜微汗解散,痘出轻矣。若此者,安得亦禁而不汗乎?如斑未出,毒在脏腑,大便不通,固宜下之,以泻其毒;至有痘出太盛,喘促腹满,小便赤,手足心并胁下有汗,或妄言,大便秘,亦宜下之。如痘已出足而结脓窠,尚有热證见者,当利二便,恐馀毒在里,他日因而生疾,若此者首尾皆宜下也,何可禁哉?

《避忌》

李东垣曰:痘疮宜避一切秽恶气,及外人入房,远行劳汗,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麝香臊膻气,妇人经候,诸血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厕缸便桶气,误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鸡毛鱼骨气葱蒜韭薤气。已上皆不可犯,须要时常焚烧乳香、苍朮、黄芩,甘香之气微袭闻臭则荣卫气畅而无倒靥陷伏之患矣。

《不治證》

一、痘发热之甚,惊搐不止,日发三五次,若至九次者,一出如蚕种即死。
一、痘疮初出,紫色成片者,曰紫云痘,四日死。
一、痘疮出如麻子无缝者,兼紫色者,定死。
一、痘疮初出,当顶红者,过六七日死。
一、痘疮凡见声哑气急,若痘色不正者,定死。
一、痘疮初出作泻,服药不能止者死。
一、出痘疮后犹发惊者死。
一、痘疮面目俱肿,而痘反黑陷者死。
一、痘疮闭目昏眠,舌捲囊缩,饮食呛喉,躁哭不宁者,皆死。
一、痘疮四围灰白,顶黑而陷者,七日死。
一、痘疮多有紫黑疔,挑去黑血,搽药不变,仍复黑色者死。
一、痘疮初出状如蚊蚤所咬,三日后反不见者,曰反关痘,五日必死。
一、痘疮焦黑不灌脓者,三日死。
一、痘疮起胀清水,白色顶陷者,三日后爪破而死。一、痘疮随胀随没,内躁发喘死。
一、痘疮痒塌寒战不止者死。
一、痘疮不食,腹胀喘渴不宁者死。
一、痘疮黑色,大小便不通,目闭声哑者死。
一、痘疮发黄,状如橘色,下利气促者即死。
一、痘疮头温,足冷闷乱饮水者死。
一、痘疮身体通肿如冬瓜,腹胀如鼓,气喘即死,一、出痘疮忽然泻血如豆汁,鸡肝烂肺者主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卷之十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 痘疹泄秘
【殇医大全】[卷三十二] 痘疹部(中)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通用方
《保婴撮要》目录介绍
论痘疮根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