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连载407:自然法则的制裁,从来都是在劫难逃

第一,虽灭其身,未明其心,杀之又有何益?

传达了人若不怕死,虽杀其身、灭其形,但其心不明天理,不知因何而错、罪在何处,终不能除其心灵之恶根。虽灭其身,未明其心,杀之又有何益?

若能明之以天理,化之以道德,使其不仅畏惧今生,而且永世不敢为恶。即使有形之法不处其死,而天诛却是在所难逃;虽不拘于明刑,而幽罚却是不爽。

自然法则的制裁,从来都是在劫难逃。所以明理很重要!


第二,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中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是说当人心质朴时,当不以物欲起心时,我们将会看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

当物欲横流时,当人民没有道德信仰时,不要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就是您闭户也要被撬开门户;拾遗就更不要说了,甚至于有些人还会当街、当着那么多人面前就把您的东西抢走……

所以,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这样运行而生,为这些“为奇者”而设定——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定下了法律法规是针对时下的现象而设。


第三,如何避免“民之轻死”的问题。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老子在唤醒我们人类如何避免“民之轻死”生命意识的法治意识,这是老子在和我们讨论如何让人“畏死”问题的方法论。


第四,“民之轻死”的根源就是贪婪。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是告诉我们:名誉与生命、健康与财富、获得与失去这三组选择题,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民之轻死”的根源就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具体表现。

挖到了根源,老子同时也指出了光明大道: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遭屈辱,知道止步的人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


第五,由“轻死”到“重死”这是生命意识的重大转变。

《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说让民众珍惜生命;让民众安居乐业到“老死”也不会成群地移民到他国去。

由“轻死”到“重死”这是生命意识的重大转变,也是老子贡献给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


第六,生命终级价值观,也可以说是“涅槃智”。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这是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终级价值观,也可以说是“涅槃智”。

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这是一种超越有限肉体躯壳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从极深的层次上揭示了人生的奥秘和真谛。

因此老子把修德作为精神超越的必由之路,从修身、家、乡、国、天下,到德的“真、余、长、丰、普”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德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包括老子在内的圣贤们精神永存,实现了长生久视。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子道德经》的「心灵药方」(四)
什么是“道”
解读《道德经》
老子的玄德和利他主义
【老子道德经】辩德33
《老子》:思想与智慧永垂不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