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注释(十七)

【原文】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孔子说:“没有忧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王季克勤王业,文王克成其功,受命作周。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之大业,一举灭商而得天下。以臣伐君而没有丢失天下显扬的美名,位尊为天子,富有天下四方。在宗庙享天子之祭祀,后世子孙守护。武王晚年受命作周天子,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功德,追奉大王、王季为王,用天子之礼祭祀祖先。这种礼节,推行至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平民。若父亲是大夫,儿子为士,则父亲死后用大夫礼安葬,用士礼祭祀;若父亲为士,儿子为大夫,则父亲死后用士礼安葬,用大夫礼祭祀。一周年的丧制,在平民至大夫间通行。三年期的丧制,下自平民,上至天子,父母之丧,无论贵贱都是一样的。”

【注释】

① 总说

宋·袁甫《蒙斋中庸讲义》(卷二):“既言舜孝之大,又更端而言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舜,不解忧者也。文王,无忧者也。皆命也,有性焉。吾惟知吾亲而已,吾惟尽吾性而已。瞽瞍乎,王季乎,吾不知也。文王父作子述,武王继缵厥绪,有天下,显令名,飨宗庙,保子孙,与帝舜同归一揆。富贵非道外之物,中庸即天性之孝,至此亦昭昭矣。武王终文王受命之事,周公于是推广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并以天子之礼追祀先公,盖申言孝道之光明,以见圣人穷理尽性至命之极功,断不出于孝之一字。”“周公即追王之义,制为礼法,使天下共由于中庸之道,其为孝也至矣。《孝经》曰:‘考莫大乎严父,严父莫大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吁斯其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乎?”

清·李光地《中庸章段》:“父母之恩,情之至也。以孝治天下,道之极也。此周公制礼之意也。”

②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郑玄《注》:“圣人以立法度为大事,子能述成之,则何忧乎?尧、舜之父子则有凶顽,禹、汤之父子则寡令闻。父子相成,唯有文王。”孔《疏》:“王季能制作礼乐,文王奉而行之,武王又能述成文王之道,故无忧也。”

明·赵南星《学庸正说》:“夫文王之父,则王季也,明类克君者也。文王之子,则武王也,聪明作后者也。以文王之止于孝,固己善述而贤父作之于前,王家之勤述之者可无改矣。以文王之止于慈,固己善作而圣子述之于后,厥志之承作之者为有光矣。在文王小心翼翼,夫岂宴然无为者?乃宇宙精英,悉萃于祖孙父子;乾坤旷事,特隆于唐虞夏商。故文王无忧者,其遭时隆也。”

卫湜《礼记集说》:兼山郭氏曰:“有忧莫如舜,无忧莫如文王。忧勤者,文王也。无忧者,后人之言文王也。”

③ 壹戎衣而有天下

《书·武成》:“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孔安国《传》:“一著戎服而灭纣,言与众同心,动有成功。”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二十三):“武王之伐商,纣之众自相攻击,以至于此,则其得天下可谓易矣。故继之以‘一戎衣而天下大定’,盖言一着戎衣而天下遂定,以见其取之之易也。”

④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卫湜《礼记集说》:延平杨氏曰:“武王之武,盖圣人之不幸,非其欲也。然而‘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者,以其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故也。谓之‘不失’,与舜之‘必得’,异矣。故《泰誓》曰:‘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子小子无良。’盖圣人虽曰恭行天罚,而犹有‘受克予’之言,不敢自必也。谓之‘不失’,不亦宜乎?”河东侯氏曰:“中庸之道,参差不同。圣人之时中,当其可而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此文王之中庸也。舜以匹夫而有天下,此舜之中庸也。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武王之中庸也。此谓‘不失天下之名’者,非谓武王之有天下不及舜也。谓之‘天下之显名’者,谋从众而合天心也。是与舜之有天下不异也。”山阴陆氏曰:“‘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者,嫌于失之,是以言之舜,言‘德为圣人’,此言‘名’者,各以其宜言言之也。”

⑤ “周公成文武之德”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追王大王、王季、文王者,明王业之所基也。《武成》曰:‘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此追王之意欤?追王之礼,文王之志也,武王承之。武王之业也,周公成之。武王末年,始受天命于是礼也,盖有所未暇。此周公所以兼言成文武之德也。”建安游氏曰:“周公追王大王、王季者,乃文王之德,武王之志也,故曰‘成文武之德。’”山阴陆氏曰:“周之受命,本在文王,末在武王。此经不言追王文王者,以上言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之意,文王与焉故也。《大传》则言武王之事而已。”高要谭氏曰:“文武受命,相为始终,故称武王末受命者,所以终文王未受命之事也。文王之孝,其志在于追王大王、王季。然而未受命,则追王之志有所不得行。追王之志虽不得行于文王之时,而武王受命则可以成文王追王之志矣。故称‘武王末受命’者,又所以见文王追王大王、王季之志,于此得成其孝也。文王作之于前,武王述之于后,至周公遂推广文武之德而成之以追王之孝,而见之于天子祭祀之礼。又推其类以达乎诸侯、大夫、士、庶人,而制为葬祭丧纪之节,则文武之孝,至周公遂广及于天下矣。”

⑥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孔颖达《疏》:“言周公尊崇先公之礼,非直天子所行,乃下达于诸侯、大夫、士、庶人等,无问尊卑,皆得上尊祖父,以己之禄祭其先人,犹若周公以成王天子之礼祀其先公也。”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追王上祀之礼,致孝于祖先。葬祭丧服之礼,推及于天下。皆缘情制礼,周详曲当,以成文武之徳也。周公之事如此,子思引此以见文武周公能尽中庸之道,是亦费之大者也。帝王体中庸之道,当以文武周公为法。”

【解读】本段承上文“自迩”“自卑”以至穷高极远,鬼神之德盛,所言文武周公之事,创述追王,皆在一“孝”字,此即周公制礼之意。“追王”之礼,吕大临、陆佃、谭惟寅等以为“文王之志”。本篇从游定夫说,以为“文王之德,武王之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音版《中庸》赏析(17)文武之德,周公之礼
尚书全解卷三十五
朱熹-诗序辨说 四
篆书《中庸》
周史八(周成王四年、周公摄政四年【公元前1039年】)
中庸打印版(简体版+繁体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