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四章

道力神变章

第一段: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氾,fàn)

第二段: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为,wéi,下同)

常无欲,可名于小。

第三段: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第四段: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像远古时代的滔天洪水,

滚滚而来,

一会儿冲向左边,

一会儿冲向右边,

六合上上顿时浊浪滔天。

宇宙法界的万物都依仗道而生,

道从不推迟,视为自己的使命。

生命布满法界,

伟大功业已经成就,

道却不认为自己有任何功绩。

--世人如能创造一只蚂蚁,

--也会到处宣扬自己的神奇。

道爱养万物,把万物当做自己的孩子,

但道并不显形,

似乎万物没有恩主。

--万物本来不有,

--一切皆是道的无形恩德。

道无心于显形,

容易被世人忽视,

因此道可以被称为至小。

道虽然不显现为恩主,

因为道的强大引力场,

万物不由自主的归向于道,

因此可以称为至大。

道既可称为至小,

又可称为之大,

不是我的语言混乱,

而是因为大和小皆是世人的俗谛,

俗谛中大和小的含义是确定的,

而道体确实神变的、根本不确定的,

因此语言的大和小只是示意,

不可执著不变。

道始终不自我显示为至大,

所以才能成为至大,

世间自以为大者戒。

--道像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

--聚合起来时显示形体,

--散去时化为万道光芒,

--它是乘云气而上,

--吐纳阴阳二气。

--宇宙法界都是道体的化现,

--万物都由阴阳二气交通而成。

经文很含蓄,“--”表示隐含义,补充理解。

文本分歧:

“爱养”(河本),王本作“衣养”,傅本作“衣被”,都是父母般呵护之意。

“常无欲”句,有注释家认为是第1章错简,各版本都有此一句。六祖云禅宗“无念为本”,无欲亦无念也。

王本: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河本: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帛本、傅本“不为大”的主语都是圣人,而王弼本的主语是道。以道为胜。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帛本重复出现二次,显然是版本错误。

道德经第34章

题解:道力神变是指道体是混成的,神变的。今天科学家已经认真面对随机性、不确定性。经过确定性危机,知道“物”一个妄想出来的怪胎,确定性的妄想正是“物”带来的。物非是物,而是物逻辑,物的观念带来了确定性的逻辑,这是这个逻辑使妙心沦落为徼心。确定性就是有逻辑边际,逻辑已固化。此章老圣破“大”、“小”二相,道“可名为大”,又“可名于小”,大、小皆是道体的法相,大、小只是世人的名言,一旦做确定性的理解,就远离了道体。大、小只是指示器,不是道体本身。所以庄师在《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在世人眼中,泰山为极大,秋毫之末为极小。在道思维(道逻辑)中,二者可以逆转。这就是神变。确定性被彻底淘汰,不确定性才是“本来面目”。毫无疑问,确定性已经障碍科学发展,抱住确定性,否定随机性将把人类排除在“智慧科学”之外。根据中观学说,“非有亦非无”,道体是“非确定非非确定”,是含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这里就进入一个新的态。

这是不仅要考虑确定性,还要考虑非确定性,何态有确定性主导,何态由非确定性主导?这是全新的问题。智慧的大门又接近了一步,认识自己的妙又进了一步,这是“自知者明”,也是“死而不亡者寿”。“死”是确定态,“不亡(生)”确定态,“死而不亡者寿”是生死叠加态,这就是生命,这就是妙。这是“双非命题”,道体之妙必须认识“双非命题”。

老圣最早提出了双非命题,庄师化为一只蝴蝶,此时庄师与蝴蝶也是双非命题。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这就是双非命题,世人并不困惑,但不知道双非命题无处不在,正是被物逻辑所扼杀之故。老圣要破物逻辑,得象逻辑,破象逻辑得无象逻辑。无象逻辑就是空逻辑,就是大象逻辑。道德经叙事是惊人的,看看随便一句,就把奥义宣讲出来,把鸟笼打开,让鸟(世人的妙心)飞向蓝天。

老子以洪水滔天来比喻道体,远古的大洪水记忆也可以帮助证道。庄师说道在屎尿中,二者都是述说道无处不在。上章说“始制有名”,又告诫“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制名说明“名”本来不有,像一件器物被制造出来,与真朴相比显然是假。因此劝人要悬崖勒马,不要陶醉在“名”中,妙心要返回道,像天下的川谷归流大海一样,道是一个引力场,把万物都吸引回去。

老圣把名的价值和边际宣讲清楚,解决了语言的根本问题,使用语言,但要牢记语言的边际,决不能超越边际,这样才是最佳的语言使用者。在认识道体上,语言是即用即弃的工具。《金刚经》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渡河需要竹筏,已经过河就不能在背着竹筏了。庄师说“得鱼忘筌”,鱼已经抓住,心中应该有鱼,不应该再想着筌。老圣“可名为大,可名于小”,把道力神变宣讲出来,名则彻底被放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四章导读:摆脱物逻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译文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如何理解?什么是“物”?
道德经译文2
老子《道德经》原文和译文——2016年7月15日——丙申年六月十二日
“载营魄抱一”,《道德经》第10章原文和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