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道德经》:谈谈老子给那个时代的一个忠告

老子

老子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百姓们根本就不怕死,为什么总是用生杀来威胁百姓呢?这是老子对那个时代统治者的讽刺。

就我们一般观念来讲,人没有不怕死的,可为什么老子说百姓们都不怕死呢?

老子后一章给出了答案,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纵观我们的历史,其实大部分时期百姓都是很苦的。

自东周开始,社会秩序一步步败坏,当时的诸侯贵族太想实现自己的霸业,不停地有所作为,富国强兵,苛捐杂税,丝毫不顾及百姓死活。

直至老子所处的春秋中期,社会上的底层百姓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

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鲜明,君王贵族们私人追求的丰厚的生活奉养,也全都得由百姓买单。

所以在那个年代,无论兴亡,苦的都是百姓。

孟子就曾不断游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君王当以民为本,但大部分君王都如梁惠王一般,只在乎利,根本不在乎义。

所以在这种压迫之下,百姓看不到任何活下去的希望,哪里还会怕死,甚至很多人都是一心求死了。

但很多当时的君王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依然在用生杀的权力压制百姓,结果搞得社会越来越乱。

老子讲: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杀伐的手段只有在百姓们都害怕死亡的情况下才会有作用。

如果君王能够减少对百姓的压迫,给百姓自在生活的空间,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也就惜命了。

到时候再确立刑罚,如果百姓不遵守便依刑罚论处,百姓们当然会守规矩。

这一点我们对比一下秦代与汉代初期的社会状况就会明白。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恃千古一帝,便开始大兴土木,修阿房宫,建长城,搞得百姓饥贫交加。

最主要的是秦朝依然沿用了之前严苛的律法,陈胜吴广就是因下雨仅仅延误了工期,就要面临杀头,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起义。

结果他们二人的起义成了落在干草中的火星,一下引燃了全国范围的反秦起义。

所以乱世是越杀越不太平,这也就是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意思了。

而到了汉代初期,自吕后起推行黄老之道,极大减免百姓赋税与徭役,而且律法极其宽松,百姓一下松了绑,不出十年便初现太平盛世景象。

百姓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自然格外珍惜,乖乖遵守律法,社会风气一下子就变好了,甚至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官府的监牢中经常一个犯人都没有。

这就是“若是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的道理。

所以生杀之权从来不是君王自己的权力,而是“天”借给君王的,正如老子总结: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决杀权的主宰是一个永恒无形的“常道”,任何人如果代替这个“道”去行使这个决杀权,那么就如同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哪有不伤到自己手的呢?

这是历史的法则,也是老子对那个时代的忠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姓记不住的君王才是好君王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圣人,那中国会怎样?
道德经丁口论第十七章之一太上不知有之
立身处世的三大原则:去甚、去奢、去泰
道经 32、天下归心
《道德经》第17章-老子的“我自然”已经荡然无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