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什么是“天无以清将恐裂?”不得一如此恐怖吗?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如何理解“昔之得一者”?得一的三大内涵是什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

其致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發,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这段经文很蹊跷,后人错会者众。得一章是《道德经》最惊恐的一章,似乎宣告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为什么得一与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联系在一起呢?宇宙的存在是因为背后有一个稳定结构,这个稳定结构就是“一”,获得这个稳定结构就是“得一”。得一的方法就是“合、无为、与无合”三要诀。

老子为什么不直接宣说一,而是宣说得一,一与得一有何区别?得一就是指明修行的正确方法。宇宙的稳定结构是可能失去的,得一是因为修行者(天地地神谷万物)的努力使宇宙获得了稳定结构。天地神谷万物这些赫赫有名的大物,都面临得一的考验。

一是究竟地,得一则是努力的结果。得一包含“尚需努力”,就是需要修行,向上一路,最终得一证果。向上一路修行就是解脱道,才能获得稳定结构

老子宣说“得一”玄旨,就是鼓励人应该不懈努力。因为人的面前有二条道路,一条是圆满的路,一条是毁灭路。得是求得,得一是求得一

修道士认为得一就是解脱,屈原准备赴汨罗江前写了《远游》,把远古修行证果的韩众这位昔之得一者,说:“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得一是修行证果得到究竟地,获得解脱。得一与无为是一境双观。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二大法则贯穿道常无为章(三十七章)、德体章(三十八章)和得一章(三十九章)。人不能无为则不能得一,不得一则是末日,天崩地裂

无为是宇宙和生命的基本法则,违反无为法则则不能得一,不能得一就是失去自我,就是毁灭,因为失去了完整性,失去完整性就失去稳定性

得一是修行证果,获得大解脱,大成就。玄同是《道德经》最深刻的思想,宇宙究其本质就是一个玄同体。一是玄同体,得一是得到玄同体,包括大玄同体和小玄同体。大玄同体是宇宙虚空法界,小玄同体是生命的种子。

老子没有绝对区别生命和非生命,庄子说“齐万物而等生死”,是从得一玄旨中来,是老子所传的根本教理。得一是与物冥一,消融万殊,最后达“我之消失”和“彼之消失”之妙境

经文:其致之也,谓:(王弼本是:其致之。)

这句经文是引起后面六句天崩地裂景象的关键句。”致”的含义是什么?高亨说“致,犹推也”,意即推而广之。今天绝大部分注释家都赞同此说,但都错会了,令人唏嘘不已。

王弼注:“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则清不失,用清则恐裂也。”王弼“致清”的阐释很清晰,后人对王弼这段注文没有深入进去,轻轻忽视了。

再看严遵的论述:“是故,昔之得一者:天之性得一之清,而天之所为非清也。无心无意,无为无事,以顺其性;玄玄默默,无容无式,以保其命。是以,阴阳自起,变化自正。”

把王弼注和严遵论述结合,就解读出老子“其致之也”的深刻内涵。天地神谷万物的五大德相并不是“有心得”,而是“无心得”。

王弼注是说“天是依靠守住一才获得自己清的德相,而不是有心求才得到的。”无心求则得,有心求则不得。如果天有心求“清”,则天的清的德相会瞬间崩溃。

所以严遵说:“天的清的德相是按照无心无意得来,不是天以清的德相为追求目标才得来。”王弼完全继承了严遵的阐述。

第二段经文的六大毁灭相正是有心求的结果。“致”是有心求,违反无为的原则,所以后果极为恐怖。万物都有心求,不知求到什么毁灭相?可以想到的结果是,天不是天,地不是地,神不是神,谷不是谷,万物不是万物。

同理,如果都满足人的有心求的欲望的话,这个世界的崩溃,万物的灭绝是分分秒秒的事,哪里能够得一而完美呢?

第一段经文是宣说无心求,第二段经文是宣说有心求。致之就是百般设求,与推而广之毫无关系。错会一字成千古恨。理解了“致之”是有心求,得一是无心求,下面六句经文的毁灭相就可以理解了。

天地神谷万物都是无心求,所以老子承许它们为“昔之得一者”,侯王和世人是有心求,老子在此训诫极为严厉。

经文中“将恐裂”句型如何解读?这个句型研究者不多,几乎不加注释,以为“将恐”是一词组,作“恐怕”、“将要”解。

《韩非子》扁鹊曰:“君有疾,不治将恐深。”这里将恐为一词组,作恐怕解。

《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此句将和恐不是词组。

此段经文“将恐裂”以将“恐裂”解义胜,“令人恐惧的炸裂”。此段经文描绘有为之恐怖恶果。此解供参考。

经文:天无以清将恐裂。

天有心求(其致之),则天将失去清的德相而顷刻崩溃,天要炸裂了。

经文:地无以宁将恐發。

地有心求(其致之),则其宁的德相将顷刻消失,大地将山动地摇,像火上一样喷发。發之本字,是巨大的破坏相,今天的“山洪爆发”等词语中保留了古老的含义。后来的注释家被發的后起义迷惑,以为發是褒义,發财之發。于是就注释为“癈”,也是极大的误解。

经文:神无以灵将恐歇。

神有心求(其致之),则其灵的德相就顷刻失去,神将毫无灵性,彻底瘫痪。

经文:谷无以盈将恐竭。

谷(含藏者)有心求(其致之),则其盈的德相将顷刻枯竭。

经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有心求(其致之),则其生的德相将顷刻毁灭,天地间将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

经文: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句法与上五句不同,因侯王是训诫听法对象。侯王啊世人啊,你看到上面五大神物是如何修行的了吧?无心求将保持自己的德相永不灭失,如果有心求,则即使是天地神物也顷刻毁灭。你的欲望比五大神物还要大,既无德相还想要贵高,不会顷刻灭亡吗?侯王既贪德相,又贪贵高,贪之又贪,贪得无厌,老子训斥之。“无以贞而贵高”是极大的贬斥。

严遵本的经文是“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意义最为完整。近代注释家易顺鼎和严凌峰觉得此句经文文意不通,主张删掉“而贵高”,今天的注释家大都赞同,实是错会。

得一是无为,致之是有为。首段经文是阐述无为之德相,是无为之善果。此段经文是阐述有为致使德相崩溃,是有为之恶果。

老子从三十七章开始一直以无为无为而不为二大法则为宗旨,德之下衰正是因为世人的有为(三十八章),只有恢复得一无为才能恢复五大神物本来的德相,求德相则失去德相。

王弼说:“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清只是天的德相,是果不是因,因此不能在果上下工夫,要在因上下工夫。无为得一才是正因。五大神物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乎?现在读严遵的“去心去志,无为无心,以顺其性”,就很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了。

王弼的注解“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清并不珍贵,盈并不值得赞美,真正珍贵的,值得赞美的是“其母”,那个“无为”。义理清晰,甚是通畅。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五十二章)这里贯彻的正是这个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如何理解“昔之得一者”?得一的三大内涵是什么?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心得
《道德经》什么是得一?“一”指的是什么?老子的宇宙模型是什么
141. “得一”就是“得道”吗?
什么是“道”
老子求真|知道了“无为”概念的定义是什么,还要需要了解“有为”概念的定义。老子为什么支持无为,却反对有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