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湖南一师周仁济老师
1959年7月,我于涟源县第五初级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8月入校,被编入166班,1962年7月毕业。
(一)
毕业以后,每当有人听说我是一师学生,总说一师好,一师是毛主席母校,一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过得硬。每逢一师的学生回忆过去,也总说一师好,不仅因为一师是毛主席母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教育传统,而且因为有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我的感受。
一师有很多优秀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周仁济老师,三年学习期间,他一直教我们的语文和语文教学法。刚进一师,我就听说周老师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权威,但对具体情况并不太了解。因为当时中专学校还没有实行教师职称制度,所有教师都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学校也不公开介绍老师的学历、简历等,周老师本人也从不张扬自己。后来,随着与老师接触、了解增多,老师很快获得了学生的崇敬。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课讲得好。既紧靠大纲和教材,又讲得活,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每学年周老师讲课近百节,同学们百听不厌。
二是写作训练有方。三年间,周老师指导我们作文40多篇。每篇作文大致都要经过命题(审题)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方法多样,以老师命题、老师个别批改、老师集体讲评为主。工作量最大的是个别批改,每次作业,老师要批改40多篇,而且篇篇都有修改、评分,还有批语,只是对各个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我至今还保留着周老师批改过的、三年级时的两个作文本,可见篇篇作了批改,特点是修改的少,主要是评析(批语)。批语都简明扼要,着眼大处,不拘小节,着重肯定优点和进步,指出缺点时语气委婉。老师用墨笔写的批语,至今清晰可辨,抄录几节如下,以见一斑:
“论点明确,论证有力,能把学习的道理阐述得清楚明白,语言也流畅明晰,但在剪裁时还不够洗炼,可以压缩一些文字。”(《论学习》一文批语)
“对主席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语言明畅,富于感情,表现作者对这首词的热爱。”(《读<沁园春·雪>》一文批语)
“是一篇好总结,内容充实,语言简炼得体。”(《学习语文的小结》一文批语)
讲课和批改学生作业(作文)是老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工作责任心、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从周老师的讲课和作文批改中,深切地感受到老师高度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堪为教师楷模。
三是做人低调、诚恳、谦虚。周老师是省内外知名的学者,在中师(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华社记者曾作过专题报道。但周老师在学生面前从不宣扬自己,若不读报,我们还蒙在鼓里,可谓有眼不识泰山。1962年元月中旬,周老师应邀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因会期一个星期,又正是期末总复习时,老师向学生请假,说要外出参加一个会议,但没有说开什么会。事后我们才知道会议的性质。可见,周老师是个专心专意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做贡献、专心专意做学问、毫无沽名钓誉之心的人。
周老师衣着朴素。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件长袍子。我在一师的三个冬天,看到他都是穿的同一件长袍。袍子褪了色,大概穿了十来年了。一师师生衣着都很朴素,但没有谁比他更朴素。不认识他的人碰到他,肯定想不到他是省内外知名的高级知识分子。
在为人处世上,周老师也是我们的典范。对学生平等相待,以礼相待,不论在课堂上、办公室,或在校园里相遇,总是一脸微笑,和蔼可亲。
在周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学习成绩都有明显进步。我进入一师时,语文基础知识还比较扎实,但写作水平在班上不是最好的,有好几位同学的文章都比我写得好。但在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影响下,不仅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夯实、提高,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反映在老师给我的作文评分上:第一学年都是3分、4分,没有得过5分(当时采用五级计分制);第二学年,3分减少,4分增多,还有5分的;第三学年,仅有一篇作文未上80分,大多在85分以上,还有两篇作文得了92分,批语评价也比较高。
(二)
为了留下老师永久的教诲,我于一师毕业离校前夕,请周老师题词留念。周老师欣然应允。可为难老师的是,用作留言的笔记本只有巴掌大小,周老师准备用毛笔题词,但不好下笔。老师毫不在意,稍加谋划后,在两连页上题写了一首五言诗:
茂余学弟毕业一师,赠小诗一首
好学善深思,
文彩露锋铓。
红心向农村,
定能写新章。
落款“周仁济七月十九于第一师范”,并钤印。
接过老师的诗,犹如接过老师颁发的奖状,我既感荣幸,又感惭愧。我从内心感谢老师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关爱,感谢老师赠诗鼓励,决心牢记老师的嘱咐,努力实践,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在诗题中,老师称呼学生为“学弟”,我觉得既亲切又疑惑。从身份来说,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我是他的学生。从年龄来说,老师是我的父辈。为什么称我为“学弟”呢?后来,读到一篇名家文章,说过去对人的称呼是有讲究的,对于自己尊敬或赏识的人,常常降低自己辈份称呼对方。这时,我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更加体会到老师谦虚、诚恳待人的高尚人格。
初读周老师的诗,觉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前两句,老师称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表达了他对学生的赏识。后两句,老师对学生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并寄予希望。后来,我多次品读,对老师的用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在一师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遭遇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到毕业时,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还未实现根本好转,一系列调整任务包括精简机构、减少职工(计划1961年和1962年减少职工两千万以上)和城镇人口的任务都未完成,各行各业继续执行“调整”方针,继续加强农业战线。教育战线的调整,就我所知,当年停办了长沙师范,一师仅招了一个50人左右的新生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里招生规模最小的一年。在这种形势下,大、中专应届毕业生都面临分配工作难的严峻形势,一师也面临同样问题。学校在6月22日至30日的毕业分配教育中,给毕业生指明四条出路:一是应征入伍(当时已办完);二是报考大学(这在1962年前是不允许的),但招收人数有限;三是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四是在可能条件下分配去小学,但能分配多少,尚无把握。因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实际出路只有后面两条,但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确定的。学校给毕业生提出总的要求和口号是:树立“一颗红心”,做好“两个准备”,随时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颗红心”是:“听党的话,服从党的分配。”“两个准备”是:一是奔赴农业第一线的思想准备,二是走上小学教育工作岗位的思想准备。
周老师给我的毕业题诗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红心向农村”,是老师引导我在毕业分配问题上要胸怀“听党的话,服从党的分配”的红心,作好到农村去的思想准备。“定能写新章”,是进一步引导、鼓励我,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的前途,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相信我一定能在新的岗位上谱写新的篇章。
我怀揣老师的诗,与老师告别。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却成永别。三十一年后,我回母校寻访老师,听说老师已乘鹤西去,痛惜不已。
至今,我还收藏着老师题赠的诗和批改的作文本。每当看到它们,老师的音容笑貌便浮现于眼前。
(三)
老师赠诗两天后,学校公布了应届毕业生第一批分配工作的名单,都是分往中央驻省或省直企业、单位的职工子弟学校,我亦在其列,被分配到省属国营企业湖南省斗立山煤矿(当时叫“湖南省斗立山新生煤矿”)的职工子弟学校。
从工作第一天起,除担任任课老师、班主任外,还被委任为行政负责人。在之后的岁月中,又三出三进子弟学校,历任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校长、书记、校长兼书记。不在学校期间,历任矿保卫科外勤、内勤、副科长、矿纪委副书记(正科级)等职。还曾被临时借调到省煤炭厅政治处、涟邵矿务局纪委协助办案。不过,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从事教育工作,既搞管理,又直接从事教学。1993年8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其间,多次被评为矿(县团级)、涟邵矿务局(地师级)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9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记二等功。2003年12月退休。
回首人生,老师的言传身教一直激励着我,我也基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稍有遗憾的是,我在写作上一“字”无成,学历上也没有更进一步。尽管如此,我仍然骄傲。
为自己是一师的学生而骄傲!
为自己是周老师的学生而骄傲!
                                                      2020年11月

校门

东楼是男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钢琴室

医务室

北楼是学校组织机构办公楼

南楼是女教职工和女生宿舍

本文作者与同学

本文作者与同学

本文作者与同学

本文作者与同学

本文作者与同学

本文作者与同学

本文作者所在班毕业照

本文作者自制毕业留言册

本文作者毕业自勉

周仁济先生的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72季 怎么批改作文
《魏书生指导学生批改作文 》1
作文批改后该怎么办
(转)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讲座材料) - hai_feng6168@126的日志 ...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浅论作文批改的几种方式及效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