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湘”新谈
从存世文献来看,“三湘”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有两说,一说是陶渊明《赠长沙公》:“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一说是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
不过,两者时间相距很近。由此可知,“三湘”一词的诞生应在东晋或之前。
“三湘”缘何得名,“三湘”具体指哪三者,唐以前的人没有留下答案。对“三湘”的解释始于唐人,迄至清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水名说、地名说两类。
水名说影响较大的有三种。一说指潇湘、蒸湘、沅湘,一说指潇湘、资湘、沅湘,一说指潇湘、蒸湘、漓湘。
地名说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说指湘潭、湘乡、湘阴三县,一说指湘潭、湘乡、湘源三县。
以上各种说法,均存在不合情理之处,主要表现之一,它们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就是以今套古,将后出的名称套用于这些名称尚未产生的古早时代。据张伟然先生《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考证,“潇湘”作为水名,在中唐之后才出现。因此,在陶渊明的时代,“三湘”之中绝无可能有“潇湘”。基于同样的理由,“蒸湘”、“沅湘”、“资湘”、“漓湘”、“湘潭”、“湘源”、“湘阴”之名肯定与陶渊明时代的“三湘”也没有丝毫关系,因为它们均产生于陶渊明之后的时代。
再者,迄至唐朝,沅水还没有被纳入“三湘”体系。如庚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既而三湘辽远,时遭鵩入;五溪卑湿,或见鸢飞。” 房孺复《酬窦大闲居见寄》:“来自三湘到五溪,青枫无树不猿啼。”“五溪”是沅水中游右岸三大支流酉水、武水、辰水流域。庚、房将“三湘”与“五溪”并举,说明在南北朝人和唐人的观念中,“三湘”是不涵盖沅水区域的。
解释“三湘”,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它的得名是因水还是因地。这就必须要考察早期“三湘”一词使用实例。从唐以前来看,除了上文引用者以外,还可举出几例:刘宋孝武帝《巡行大赦诏》:“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河而检云岱。”《宋书·臧质列传》:“故以眺三湘而永慨,望九江而遐愤。”《梁书·侯景列传》:“天监中,有释宝志曰:'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须臾之间自灭亡,起自汝阴死三湘。’”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三湘九派,沴气云昏。”《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辩书》:“重以三湘放命,七国连从,征旅东西,必翦妖逆。”
在这些事例中,有指水的“三湘”,如颜延之的“三湘沦洞庭”。有指地的“三湘”,如“起自汝阴死三湘”。有所指不明的“三湘”,如“巡三湘而奠衡岳”、“以眺三湘而永慨”、“三湘九派” 它们应指湖南的部分地域,但其原始含义是指水还是指地则难以确定。
这样看来,“三湘”的得名缘由,是因水还是因地,仍然不能确定。
唐人李善注颜延之“三湘”句,引盛弘之《荆州记》曰:“湘水北流二千里,入于洞庭。”可见李善以为“三湘”是湘水的代称。在文人创作中,由唐迄清,以“三湘”代指湘水的实例不胜枚举。如唐李白《悲情秋赋》“登九嶷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唐张谓《风土碑铭》“五岭南指,三湘北流”。五代沈汾《徐钓者》“棹扁舟泛于鄂渚,上及三湘,下经五湖”。宋严粲《发清湘》“归棹将秋色,三湘是胜游”。明艾穆《赠曾少参致政归楚其子今为中丞二首》“十丈岳莲生肺腑,三湘清兴有渔矶”。清毕沅《浮湘》“江干停贾舶,来往在三湘”。它们充分证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三湘”是湘水的代称。
因此,水名说并不是没有根据,但它面临难题。一方面东晋及之前的时代,并不存在三条含有“湘”字的水。另一方面,大量实例表明,“三湘”常常指称湘水,但湘水何以能一分为“三”?
或许正是因为水名说的困境无法破解,宋人开始意识到“三湘”源于地名,于是寻求从地名角度来解决。但是他们提出的“湘潭”、“湘源”、“湘阴”,在东晋及之前并不存在。因此,地名说同样陷于困境。
前两年,刘奕先生《“三湘”考》一文提出新说,认为“三湘”之实源自湘水流域在两汉时期延续四百年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山川相缪,政区稳定,是'三湘’得名之实。应该在两汉时代,人们已经有了三郡一体的认同。”晋怀帝时,设湘州,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原来分立的汉三郡正式在行政区划上合为一体,且有了'湘’之共名。这样,水系之湘与政区之湘正式重合,则'三湘’之名,可谓名正言顺矣。”
此说超越了所有的旧说,但对于“三湘”与湘水的关联问题,它的解释不能说圆满,稍嫌迂曲。
是否还有更顺畅、自然的解释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又北过临湘县西”。就是说,湘水流经湘南、湘西、临湘三县。无疑,它们属于湘水流域。
据明嘉靖《长沙府志》,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湘县、湘南县属长沙郡。汉高帝五年,置长沙国,湘县改称临湘县,与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置长沙郡,湘南县置侯国,与临湘县属长沙郡。晋太康元年,临湘属长沙郡,湘南属衡阳郡。    据《宋书·州郡志》,吴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地,立衡阳郡,置湘西县。可见,湘南、湘西、临湘在晋以前已经有了很长的建置史。
据《太平寰宇记》,南朝梁天监六年,湘南县废入湘潭县。据康熙《皇舆表》,隋文帝时临湘县改为长沙县。据《湘城访古录》,湘西县废于隋。可见,在东晋之前,它们有很长的共存史。况且,三县相接,临湘为长沙郡治所在,将它们合称“三湘”,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值得一提的是,湘乡虽然属于湘水流域,但是湘水并不流经,且距长沙较远。因此,不宜列入“三湘”。
以湘南、湘西、临湘合称的“三湘”产生后,由于它位于湘水中段,是流域的核心地带,成为湘水的代称是很合理的。人们以“三湘”指称湘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湘水一分为“三”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追根溯源,“三湘”的得名还是源于地名。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长沙别称“三湘”。很可能就源于湘南、湘西、临湘合称之“三湘”。但是,由于宋代距三县废止已经太久,宋人自然难以得知“三湘”得名的真相。这就造成北宋乐史撰写《太平寰宇记》时,将“三湘”解释为湘源、湘潭、湘阴三县。后来被讹传为湘乡、湘潭、湘阴,或者湘潭、湘乡、湘源。湘源、湘潭、湘阴的历史都不如湘南、湘西、临湘悠久,且湘潭、湘阴在宋代还存在。湘源废于五代马楚,距宋代还不算远。湘乡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宋代还存在。这是它们被列入“三湘”的原因所在。
现在,再来看早期“三湘”一词的使用实例,大致可以说,除了明确指称湘水的“三湘”之外,其余的“三湘”指的是长沙及其周边的湖南核心地带。后来,这个“三湘”涵盖的地理空间不断扩展,最终成为湖南全域的代称。

三国时期图,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晋时期图,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水经注》里的涟水--《水经.涟水注》略考
湖南省一个县,市县同名,人口超110万!
长沙府建置沿革考书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二○一
[转]湘潭历史简表
骑行320第三季,第一天
湖南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