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把碎纸变成价值上亿元的古字画,看金山这对夫妇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userphoto

2023.07.08 广东

关注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修复书画就像照料新生儿,心要细,动作要轻,睡梦里要惦记。”“修复古书画是在与古人对话,话对上了,画才能修旧如旧,展现原来的艺术价值。”

点击加载图片

7月初的一个周末,首届“上海工匠”、金山区非遗项目古书画修复装裱技艺传承人李林根看女儿李静操作“修画”,时不时来个“金句”提点。

从小在父母的工作室里帮忙,李静已经完全掌握了修复古书画的整套流程,手艺也不输上一辈。然而李林根认为女儿尚需磨砺。这一门手艺,需要拿出理科生的冷静沉着,又要以艺术生的感性去承接原作者的笔下气韵,每一步操作犹如在与时光对赌,“只有多往上走,拿出勇气挑战,才能突破境界”

一对神仙夫妻,日子除了烟火还有墨香

三层小楼,每一层都有150平方米。工作区域超过100平方米,有两张超过4米的大板桌可以把待修复的残卷从容展开。今年67岁的李林根与64岁的妻子李金华携手走过40余年,修复字画40余年,他们的对话里关于古字画修复的讨论也多过了柴米油盐。

点击加载图片

1976年,一群上海市区的艺术家来到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劳动,意外挖掘出了当地的一门民间艺术。从此以灶壁画、剪纸、蓝印花布为来源的金山农民画产业在这个村子里发展了起来,不少村民都是白天务农,晚间作画,作品源源不绝。1978年,村里开设了一家“胜利裱画厂”,并请来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上海书画院装裱师傅纪文元传授技艺。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李林根已经是村中少有的“文化人”,站在职业选择的分叉点,他预感到裱画这个方向会带给他“更广阔的世界”。

行内有句话叫做,三分画七分裱。从书画家手底下出来的纸芯还是一件未完成品,只有经历了装裱,宣纸被水分充分浸润,笔触和颜色衔接才会更加自然,最终完成升华。一些保存不慎留下瑕疵的作品也可以在装裱环节得到一次重生的机会。厂里干了10年,李林根在现代书画装裱的实践里,在师父传艺的“解惑”里,在专业书籍的学习里,打开了古字画修复的大门。“处处有心,时时刻刻寻找机会,学新东西。处处当心,让手里的书画价值越来越高。”李林根说。

点击加载图片

好手艺藏不住,挽回的艺术品价值以亿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整个国家的重心转向经济发展。1980年,李林根与李金华结婚。1988年,两人从厂里出来,搬进了现在居住的这套农家小院开起了家庭作坊,主营业务是书画装裱,客户大部分是来自上海市区的书画家。当初入厂20多个年轻人,最终只有李林根与李金华留在了行业里头,并且一路向着更高难度挑战。

点击加载图片

凭着在厂子里积攒下来的好口碑,这家“深藏”在上海郊区农村的小作坊一开张就不愁业务。李林根说:“保守估计一年要裱300多张书画,天天加班做。当时金山区举办的大大小小的书画活动,也找李林根合作。陆陆续续也有一些古书画修复业务找上门,然而李林根心气高,一心在寻找“别人做不了的活”。

点击加载图片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起飞,社会经济活动活跃,源源不绝的古代书画佳作开始现世,也给了李林根一展身手的机会。1992年,一名来自浦东的收藏爱好者向李林根发出了试探。第一份“面试题”让李林根倒抽一口冷气,客户掏出来的哪里是画卷,分明是一塑料袋霉烂到看不出本来面目的碎纸。据客户说,他曾经辗转广州、浙江寻找有名的修画师挽救,没有敢接的。李林根与妻子花了20天时间,洗去霉斑、拼补画面、装裱一新。当他怀着忐忑徐徐展开卷轴,客户即惊且喜,“能把画拼回去已经是高手了,没想到一点补过的痕迹也看不出来。”后来,这名客户与李林根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前前后后拿来1000多幅高价值的古书画修复。而第一幅“救活”的画,如今也升值到了200多万元。

点击加载图片

在工作室里,有一本名叫《鸿泥印雪》的画册,是李金华的珍藏。上面收录的作品,有不少是李金华修复的。因为仓库漏水,一家宾馆收藏的书画作品大批量受灾。原以为这批艺术品就此湮灭,恰在此时有人提到了李林根的工作室。“将近年关,带着工具住进酒店,干了近1个月。白天黑夜连轴转地工作。”李金华说。因为业务来不及做,夫妻两个只有分头行动。其中有一幅《春满金山》的画,幅长超过3米,由8名当代书画家联合创作,而送到李金华面前时已经碎成一片片,不得不用床单卷着移动。李金华用了10天时间,给了这幅画第二次生命。那些霉烂到面目全非的画作,经过巧手“点化”存住了艺术水准,也保住了经济价值。这些画如今单拎出来一件都是几百万元,总价值接近5亿元。

点击加载图片

不赚钱也要修,好文化必须要传承

曾经有人拿来两幅明代书画家唐寅的画,画芯碎成了渔网,挂在上面的纸片随时会被风吹走。面对“国宝级”的珍品,顶着巨大压力,李林根夫妻每天都边探讨边下手,天天焦虑得睡不着。直到画芯补好上墙,才终于睡了个好觉。为了保留字画的岁月“印记”,李林根会在洗掉霉斑的同时,在边边角角保留一些宣纸自然氧化发黄的痕迹,就如同上好的和田玉籽料雕刻时要留一点点皮,做为身份认证。

点击加载图片

“产于同一个时代的纸气息是相通的,水分和墨迹在纸面上渗透行走也是均匀的,补好的画面才能浑然天成。”李林根说。因而在修复古书画时,揭掉画芯的底纸也会攒起来,关键时刻用上一点点,瞬间化腐朽为神奇。

点击加载图片

还曾经,有来自台湾的客人找李林根修画,因为在台湾本土,这一门手艺几乎失传了,上一个修画师粘贴画芯碎片用的居然是现代工业化制作的胶水。而李林根用的植物淀粉熬制的浆糊,根据书画创作朝代精心调整配方,越接近原画所用的配方,画面最终呈现的整体性越好。

“这是一台台'纸上手术’,即便透露了技术细节,一般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就算会做的,手底下没有几十年工夫也做不到。就算工夫到家,还需要非同寻常的心理素质才敢做。”李林根大大方方说,然而话锋一转,“我已经67岁了,顶多还能做10年。这门手艺最终要托付给后来人。”

点击加载图片

虽然大家都在说非遗技艺传承难,学的人少,学成的没几个。但是与40年前相比,这些年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日趋复兴,传承环境渐渐好起来。1992年,一名中学美术老师成了李林根的第一名徒弟,到如今已经跟随31年,深得师父真传。最近,还有来自市区的三名年轻人,是从新闻报道中了解了李林根,穿越了大半个上海过来拜师的。李林根前后带过10多名学艺者,目前还在从业的有4-5人。他颇为自豪地说:“学手艺学得最好的,还是我的女儿李静,自小跟在身边,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把我的真本事都学去了。”从学校毕业后,李静成为了一名医生,工作日治病救人。而节假日回到父母的工作室,她又做起了“古画医生”,拯救残损古字画的“艺术生命”。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没有'古画医生’,那些坏了的书画就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那后人再也无法通过老祖宗留下的真东西来见证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文明星河璀璨。”经历了无数次与古人的“对话”,面对故纸的博弈,李林根如今把这一门手艺看得很神圣,带着责任感去做。“见到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残画就技痒,哪怕不赚钱也要修。”

撰稿丨范黎平

编辑|俞萝寅

责编|刘家园俞萝寅

点击加载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技艺
苏裱,快失传的技艺!
书画装裱技术轻松学字画装裱视频
书画装裱技术贴,扇面的挖镶,爱字画的你来看看单册装裱
装裱师,为书画作嫁衣
两幅破旧的清代古画,在黄劲松的手下历经21道工序焕然一新看破损古画是如何神奇复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