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葫芦雕传承人的故事:刀走龙蛇 一生追梦


一身污渍斑驳的白大褂,一张堆满雕刻刀与葫芦屑的工作桌,一双只能装下手中作品的眼睛,一个陷入自我世界的中年男人。


如果你见过张志华精雕细刻的葫芦,你大概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副画面。2011年,张氏葫芦雕刻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志华是代表性传承人。


而在此前100多年中,张氏葫芦雕刻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静静地记录着时光、刻刀和祖孙三代的故事。


药香葫芦为缘起


外祖父张凤武生于1899年,黑龙江阿城人,中医世家,在当地颇有名气。“当时没有现在这些装药的药箱,我外祖父都是用葫芦装药,葫芦具有防潮防蛀的优点,但是药多了,就容易弄混,我外祖父就开始在葫芦上刻字雕图案。”


如今62岁的张志华讲起外祖父的手艺和心思,仍然敬佩也有些得意。外祖父喜欢雕牡丹、蝈蝈笼子和编筐梁的图案,直到现在张氏葫芦雕也仍然以此作为经典图案。


张志华的母亲张素琴是家中长女,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却继承了父亲的聪明灵巧,一双巧手在剪纸上颇有造诣。


“我的舅舅们没有学到我外祖父的技艺,外祖父去世以后,他们赶着大车载着我外祖父的作品和书籍到他坟头去烧,听我母亲说烧了一天才烧完。”张志华很遗憾,没能留存外祖父的葫芦雕刻作品,在钻研葫芦雕刻的过程中摸索了很久。


其实,张志华对于外祖父雕刻葫芦的记忆是来自于母亲的讲述。家中炕头,母亲拿起大剪刀,几下就能剪出一个猴子捧桃的图案,幼小的张志华大开眼界,那游走在纸上的大剪刀让他感觉无比神奇。


五岁的时候,张志华已经可以自己剪纸了,而母亲看着张志华就总会提起外祖父,“你姥爷雕葫芦雕得可好了!”张志华对这句话记忆很深,他想知道姥爷雕的葫芦是什么样,有多好看!


家中院子里种着葡萄,也顺带着种了几棵葫芦,9岁那年,张志华用砂轮将锯条磨了好久,把手都磨起泡了,终于磨出了一把小刻刀。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雕葫芦,但当时的作品简直不能看了,非常粗糙。”带着对姥爷的向往,在母亲的感染和熏陶中,张志华日积月累地钻研葫芦雕。


痴迷之中得顿悟


张志华曾参过军,1981年到企业工会工作,无论做什么,他都没有间断雕刻葫芦作品。对刀法的掌握,用力的把控包括工具的制作,都是他慢慢摸索出来的。


很多时候,张志华雕刻葫芦会进入忘我的境界,“创作作品经常到半夜,有时不知不觉天边泛白了,才发现一夜过去了。”还有一次,张志华雕刻佛像的脸,刻刀一偏,把手划了个大口子。


他顾不上止血,只心疼作品,赶快修补,“这一修,脸就立体了,无论从侧面看还是正面看都好看。”张志华说这好像一种顿悟,从此他雕的脸就特别生动好看。


葫芦雕刻讲究施刀稳(心平气和)、准(准确度高)、轻(用力适当)、慢(行刀缓稳)、巧(刀法娴熟)。这些手上功夫都是一道道疤痕累积起来的。他的上百把刻刀都是自己设计的,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平头、圆头、斜头。


最独特的是一种圆头刻刀,刀面呈弧形,刀刃是椭圆形,“这种圆刀从我外祖父时就发明了,比如雕刻花瓣,用平刀就雕刻不出来花瓣外翻的生动感觉,用圆刀就能有这种效果。”


张志华的刻刀刀头和刀杆都能分开,方便携带。刀杆选用乌木、紫檀,有的长杆半米多长,可以抵在肩头,是刨葫芦用的。


张志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葫芦,至今已经种过300多种葫芦。他说沈阳早晚温差较大,空气比较干,土壤肥沃,种出来的葫芦皮厚、木质化程度高,特别适合雕刻。而其他地方种的葫芦各有特点,也产生了不同的葫芦技艺。


“山东葫芦上面有些斑,就产生了葫芦烙画。北京、天津等地的葫芦皮薄,就产生了针雕葫芦。”张志华介绍,他平时雕葫芦最常用的就是压腰葫芦,中间细,两头鼓,非常适合创作。


今生梦想留佳作


创作有两种模式,第一是先想好图案,再选择合适的葫芦。第二种是先选葫芦,再根据葫芦的形状颜色进行创作。张志华最开心的事就是把一个别人眼中最不起眼的葫芦雕刻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张志华家曾经有一个“破”葫芦,变形严重,两边凹,中间凸,“别人看来觉得破得不能再破了。”张志华却把葫芦雕成了两朵荷叶,一边雕了一只螃蟹,取名“邂逅”,后来这件作品被一位北京游客一眼相中买走了。“


每件作品都能找到一位有缘人,这个作品对于他可能有着不一样的寓意和感受。”张志华说他对自己的每件作品都很满意,因为都是用心雕刻出来的。


目前张志华的店里有一件“镇店之宝”,正是他耗时4月余雕刻的“关武大帝”,人物飘然长髯,战袍龙图,铠甲、大刀,处处精巧,展示出气宇轩昂威武盖世的神韵,这件作品曾被沈阳世界博览会选定刊印在会刊上。


如今,张志华已被评为国家级高级技师,作品作为特色礼物被奥运冠军刘翔、孙英杰等人收藏。


如今,张志华的徒弟中也不乏成名者,他也将技艺传给女儿,他说未来的日子想继续雕刻,直到生命终结。“我做什么才能不负此生,唯有雕刻出传世的作品,即使人不在了,人们看到我的作品,仍能感受到美好。”(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刘莹摄影聂焱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葫芦雕刻艺术欣赏
【引用】甘肃葫芦的雕刻技法
工艺美术——葫芦雕刻作品
木雕几把刀,玩刻刀,“毁”一生
当刻刀与葫芦相会,竟产生了一项奇葩的民间艺术!
雕刻刀 木刻刀图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