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犯错”:你要“成长”,不需要“认错”
userphoto

2023.03.14 福建

关注


我曾经犯下过很多很多的“错误”,有些是小的,有些比较大的,这些“错误”,或多或少都让我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所以,时至今日,你看到的我也许依然不是最好的我,但这一定是一路走来,不断“犯错”,然后不断“改变”后的我。

我清楚记得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同样的,你如果认识潜在的我,也许你会原谅表面的我。

是的,有些错误我改了,还有一些我至今也仍在继续犯着同样的错误。

都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我看来,有些错误是无可避免的,至于改错,以前是我乐衷的事情,现在,我有了更好的方法。

所以,现在的我,大致是不会特意或刻意去“改错”了。

在这漫长的二十几年里,我犯了不计其数的错误,各种各样,莫名其妙,或有理可寻,但我知道,那些“错误”都曾以为那是“对的”,那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那些年里,我一直在“犯错”,未知不觉,自然也就谈不上“认错”。

至于,我说的过往的日子里,犯下的那些错误来自于哪里(依据是什么)?自然,那都是后知后觉的事情。

也就是说,现在我有了“更好更对更合适”“方法”,所以,我才敢断言:过往的那些是“错误”的

自然,这也意味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现在的“决定”或“言行”也是“错误”的。

这也就意味着,“错误”是相对的,甚至是后知后觉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每个人的认知是不同的。

这种“认知”的区别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因素,比如说:权力、地位、环境、情绪、思维方式,站的角度等等。

这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看到的“风景”自然也是不同的

那么,会不会有相同的呢

从客观的角度说,绝对相同是不可能的,但相对的“求同存异”就简单多了。

也就是说,除了个人的“个人认知”,还存在一定的“相对认知”(或“公知”,即大家都相似或相同的认知)。

好像扯的有点远了,其实未必。

之所以讲到这些,那是因为,所有对“错误”的判断一定是来自于“认知”到“错误”的存在

简单的说就是,你压根就不了解这个事物本身是否有问题,你会觉得它是错误的吗?

换个角度说,你一定是发现了它的问题所在,才会觉得它有问题(故而判断它是“错误”的)。

之所以提到“个人认知”和“相对认知”,那是因为:某些“错误”可能是“相对认知”(的错误),同时也是“个人认知”(的错误);另外,某些“错误”可能只是“个人认知”(的错误),而“相对认知”是“对的”;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存在,即某些“错误”在“相对认知”是“错的”,而“个人认知”里是“没毛病”的。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是,不同的时空状态“认知”发生了改变。

也就是说,过去你觉得“对的”,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你觉得过去时“错的”,反之,亦是如此。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认知”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过去的“认知”和现在的“认知”,重新有了认识和判断(最终的“取舍”,在于“个人认知”的“判断”)。

我的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于这样一个“悖论”就是无论我告诉你什么道理,当你的心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或接近的水平时或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不会理解这个道理的。或者你以为你知道这个道理,其实你不知道(所以,讲“道理”是挺没意思的一件事)

我将这些“心智”“经历”“水平”之后的“理解”(或感觉), 称之为“个人认知”(或“认知”)。

所谓“认知”,就是你认识到,能够理解的范围,或者说经历过后的“感知”,或经验(或道理)。

之前提到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我的理解就是“认知”(或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知”是“认识”的意思)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认识到“错误”的存在,才有可能改变“错误”的事实。

当然,这句话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部分“错误”的真相,即可能认识不到“错误”的存在,也可能认识到了“错误”的存在,但就是不改,甚至一错再错,另外,也有可能是认识到了“错误”的存在,却无力改变。

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认知”上的“范围”不够,即“认知高度”的局限;另一方面,就是个人意愿问题,即愿意与否,这和利益或者说个人取舍有关(和态度有关);再一方面,就是能力问题了。

同样的,对症下药,要解决这个问题(错误),就要从这几个入手:

1.“认知上”:开阔眼界,放大格局,不轻易下断论,另外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见识”上下足功夫)。

2.“经验”:抛开个人偏见,学习或请教他人,争取掌握“相对认知”,为自己提供一个更有力的视角(在“见识”上,学习“前人”经验,前车之鉴,防微杜渐)

3.“态度”:认识到错误,还要有所行动,否则,认识到和认识不到就没有意义了(行动,或执行力很重要)

4.“实力”:在“见识”之外,我们也要注重个人的能力,提高各方面实力,以求成为那个“时刻准备着”的人。这也是建立“认知”更高一级的前提,即位置和高度视角(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错误”的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偏见”也是常有的)。

所以,从另一方面说,对待“错误”,我们应该多一些“平常心”,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困扰”(比如:自责、焦虑,甚至抑郁等)。

当然,这些可能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通用的方法。

如果只是为了说这些,其实大没有必要,而我接下来要说的,才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建议)。

在我们生活中,不乏有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或建议)。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真的错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影响了别人,或者别人希望我们能更好,出于这些目的,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发现,即我们犯的“错误”;再一方面,对方并不了解你,但他以为了解你,然后说一些他认为对的事情试图改变你,影响你。

不管出于以上什么目的,大多数的人都希望我们能够“知错改错”,但其实,我听到过很多很多的“指点”,这些“指点”却更像是——“指指点点”。

天知道,我需要的是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吧!

先说说,我经历过的比较恼火的一件事。

那是在读书的时候,那时候,我很调皮,整天到处惹祸,调皮捣蛋。

于是,父母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怎么尽不学好,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某某谁),多听话,学习成绩多厉害,人家就不像你一样……”

老实说,这句话就像诅咒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在我耳边想起,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自责、愧疚、自卑、伤心欲绝,绝望……心累呀!

人和人相爱相杀就算了,还拿来相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经历过漫长的“比较”之后,我回过头去回看父母的话,她所说的那些“品质”其实是很模糊的概念,就像你说一个人多好多坏,好坏本身是很模糊的。

所以,最后我也没能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好”,不过我已经渐渐的得到了认可,不,确切的说是我的“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经过这么一件事之后,我发现,其实父母的“指点”性质上就是“指指点点”

他们认为“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认为“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看到的样子”(或者说发现的样子),他们认为“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事实上呢?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说,就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说基因,不是天赋之类的本质区别,就只是家庭环境就有很大的差异。

我问过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在家时很少受到“批评”的,更多的时候是以“探讨”,以“交流”为主,其次是发表意见和给出建议。

反观我的父母,他们只知道批评,不知道差别在哪,不知道为什么我和他的差距究竟在哪?纠结于表象而忽略了实质。

简单的说就是,我的性格好动,他的性格好静,他喜欢读书,而我的运动成绩比他好等等诸如此类。

所以,父母的“指点”有什么用呢?叫我听话吗?还是叫我乖嘛?还是觉得运动不好?没有明确指出问题的关键,即认知不到具体的“错误”在哪,所以指出来的“明路”也只是“表象”的差距而已。

当然,也不只是父母,有时候老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即简单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于某个因素。

老师常说的是向某某同学学习,然后不明所以的同学真的向他学习,好坏不分,是非不分,至于学习什么也是全搬全套的“拿来”。

最后的结果是,对,向某某同学学习,然后自己没了,优势没了,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比某某同学差,以此往复,恶性循环。

这样的结果,我想并不是大家的“初衷”。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一个是“认知能力”不全,缺乏了个人主见和判断。

其次,是老师的描述不够具体,或者说不够准确。

再者,学习者本身的属性也许不适合这样的方法,或者说有更合适的方法,更好的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

还有,事情的关键因素也许不止一个,不能只单看结果,忽略客观事实(即天赋等不同)。

……

当然,其实很多人都能够轻易发现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问题)。

但是不是真的需要改,又要怎么去改?这就是“指点”和“指指点点”的区别所在。

即,“指点”是给出适当的方法,或方向;“指指点点”是一味的否定,或批评,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这是简单理解)

据我所知,大多数人都只是停留在“指指点点”的阶段,可我们需要的是“指点”。

从某种角度说,除非亲身经历,否则人和人的差别是不大的,即对于陌生的领域,对“未知”的了解是有限的。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别人讲的方法除非自己亲身经历,否则可能也是错的(所以,最好还是自己去尝试)。

在“认错”方面,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其次,别人说的不一定都是一样的。

再者,别人说的可能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还有,认识到“错误”,不一定就要改,能改,还有怎样改?

另外,“错误”并非无可原谅,相反,正是这些“错误”区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个性。

出于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探讨”,我发现,那些所谓的“知错改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诸如此类,其实是“错误”的做法。

简单说,有人觉得改正了“错误”,就“对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是人们常犯的“简单归纳”逻辑,即非黑即白,非好极坏。

事实是,很多事情往往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举个例子,“改错别字”。

当一个句子里出现了一个“错别字”的时候,我们常想到的是“正确”的用法。

但,发现“错别字”就结束了吗(即指指点点就结束了吗)?

我们还需要改正(但这就结束了吗)。

从作业的角度说,是结束了。如果答案对了,就得分。

但从长远是角度说,知道正确的运用、学会判断、避免犯错,以及如何用得更恰当,这才是“关键”。

“错误”也是这样的,发现“错误”只是开始,改正或停止“犯错”也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在将来如何尽可能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及学会怎样处理这类问题,还有怎样去提升自己对“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有没有人曾想过,这些结合起来,总的来说都是“过程”的一部分,直到死亡之前,只要还活着,“错误”或者说“改错”都是一生的“问题”。

所以,从客观的角度说,远远不是一个单纯的“正确答案”能够解决我们的“错误”。

怎么理解呢?

回到我之前提过的“认知”,“犯错改错”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升,和不断发现的过程。

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改错”换成“更合适的做法”?

简单的说,忽略“认错”和“改错”的步骤,直接奔着想要的一切去奋斗,我们能不能这样去对待“错误”这么一个事实呢?

即,我放弃认知上的判断和选择,我只在取舍方面选择自己最想要或者说最适合自己的,至于那些所谓的“错误”,我只要“正确”的“答案”就够了,至于过程,我只要顺着正确答案的过程就够了。

即只掌握正确的,或优秀的做法,或思维方式。

这怎么理解呢?

简单的举个例子,做数学运用题。

当面对一个我们“做错”的数学题,老师的“指点”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按照我的思维是,我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够了。

即,我不需要知道我错在哪里,而且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错误”,而是给出“正确”的答案。

简单的说,就是别人叫你不要“犯错”,而我的建议是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即“找更合适的方法”比“认识到错误或改错”更有意义。

简单理解就是,跳过思考判断的过程,只选择最终的结果,然后朝这个结果去努力。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比“认错”更难,比“改错”也难得多。

就这么说吧,假如某件事情让你难过了。

一般的建议是,停止难过,面对难过,然后接受难过,改变难过。

我的建议是,去寻找快乐。

至于过程,只找自己认可的,好的,适合自己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不断的推翻之前的认知,会需要犯很多很多的错误,但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问题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呢?

所以,我需要的是“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

所以,我需要的是更好的方式方法方向,而不是在“认错”和“改错”中不断挣扎纠缠。

那么,我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只要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即可。和过去对比,和自己对比,以及和别人对比。

再举个例子,比如工资。

你现在有3000块钱一个月,你想月薪上万。

对于一般人的建议可能是,你找找自己的问题,想想怎么增值。(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而我的建议是,你找到一个月薪上万的人,去观察他,去发现他的价值,然后用在自己身上(有点像复制的意思)。

所以,前者你可能会变得更好,涨一点工资,但距离月薪上万还有很长一段路,甚至不知道去走这样的路。

但后者,可能是直接达到目的(当然,这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即排除那些特殊关系,即什么血缘关系之类的)。

这时候,聪明的人可能会想到,能不能我既按照“月薪上万”的生活方式生活,又在这个基础上改正和发现问题呢?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完善和稳定的过程,而我的建议是上一个目标和下一个目标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说,我的建议是不断发展,“聪明的想法”是完善部分发展,即超越“当下的发展”。

这两者之间,在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之前是相差不大的。

另外,从“错误”的角度说,我的建议更偏向于不断的朝“优秀”靠近,以此让“错误”变得只是“错误的过去”,变得意义不大。

而一般人的建议只是不断的试错,改错,然后完善当下的状况。

所以,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对待“错误”的方法上的差距。

所以,我的建议是:你要发展,就不需要“认错”,只需要学会怎样“认对”,继而找对方法,达成目的就行了(当然,这是从发展的角度,在完善方面才需要“认错”)。

肯定有人会说,错都不知道在哪,怎样“认对”呢?

还是那句话,找参照物,以自己为前提,以自己的理想为“对”,至于学习他人和完善自己都只是方法的一种,至于自己或别人所理解的“错误”,在你“对了”之后就不再是“错误”了。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觉得,由于自己的“认知”的局限,我们看不到“完整的轨迹”,故而可能犯很多的“错误”。

这是对的,在我的建议中,“错误”是寻常的,但这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找到那个最终能通向成功的路,这就够了。

至于那些经验、见识,学习别人,或借鉴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属于“方法”的范畴,包括“犯错”,以求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当然,这些也只是“过程”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有人说我哪里错了,或者责备我,或批评我,我是不予理会的。我只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追求更高更好的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发展。

不知道你对于“犯错”,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吗?


朴童

2018年01月于厦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正确?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自我训练方法:错误笔记
【心理学科】别人都在避免犯错,但我选择故意犯错
如何引导孩子在错误中提升学习能力?这三个策略送给父母
培养心理健康的儿童——献给六一儿童节
学霸是如何看待错误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