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
userphoto

2023.03.14 福建

关注

——读《精神病院里,不敢自杀的大提琴家》(作者:穆戈)

“也许这些艺术追求者们,和生命争夺的不是死亡,而只是一个,死亡的权利。”——穆戈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网络


1.
艺术家,大提琴家;哲学家,第三元素;精神病,燥郁,抑郁。
这些字眼,似乎天生就有某种魔力,我就曾对此类的相关事件有着莫大的好奇心,仿若这是我的一面镜子,镜子之外是我,镜子之内是那些让我心之向往的另一个我,或是别人。
我曾不止一次的希望我不是我,希望我是别人,是艺术家,是哲学家,又或是纯粹就是一个精神病,甚至我不希望自己是个人。若我是动物,按照人类的解释,是没有心智的,一切都是本能,动物的本能。这是纯粹的,简单的,干净的,没有灵魂却比拥有灵魂更纯洁。我希望给自己找一块净土,就那样呆着。可是,好像连这么一点希望,也成了某种奢望。
是的,有些人活成了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最起码,站得远远的,看着,就是那么回事儿。
可是,一旦我靠近它,一旦我陷入迷恋中,一旦我了解越深,我便胆怯了,我退缩了。
这些终究和我本人是有差距的,他们也并不是我心中完美的样子。可能就是这样,一张白纸上突然被沾上了墨汁,我的目光便无可抑制的盯着这个黑点,看不到周围的白,眼中只有这个黑点,很肮脏,很丑陋,很具破坏性。我无比渴望能够重新拥有另一张白纸,一张完全没有被污染的白纸,干净的,完美的白纸。
我不认为我懂艺术,也不认为我懂哲学,可是,我还是会忍不住的想去寻找,寻找某种我也说不出来,只有真正找到时才能停止的存在。

2.
后来,我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艺术、哲学、心理学方面。
这是个危险的念头,在艺术、哲学、心理学上,我始终不是在学习,不是在提升认知,不是在获取知识,我依旧是在寻找。从那些字画,从那些思考,从那些科学的解释里,我不停地寻找,寻找某种符合内心真相的东西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有时确实会希望如此。
可是,我没有找到。久久的,陷入某种失落,心生绝望。而对世界,则充满怨恨。
我在质疑,我在哭泣,我在叹息,内心久久的不能平静。
我无法忍受,更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为什么这样?为什么?
我不断的为自己寻找辩解的理由,兴许是我太年轻,兴许是我的见识不够,兴许是我天生愚钝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但是,仅仅一个理由是完全不够的,我需要的是真相,需要的是答案,不是原因,不是借口,不是。
偶尔,我会对着镜子顾影自怜,镜子里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芸芸众生的美好,那样近,却离我又那样遥远。
我承认,有时我挺羡慕他们的,羡慕他们的平凡,羡慕他们的乐观,羡慕他们能够幸福。
但我也明确的知道,那些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想要这些,我也不会满足这些。
我能理解,浅薄的理解,或自以为我理解,我按照那样的生活活着,我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幸福,也无法乐观。
我就这样格格不入着,活在这个世界,心却活在别处。

3.
偶尔,我能从那些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的只字片语中寻找到些许慰藉。但很快,我也会发现彼此的不同,大部分的不同,这不是我系统的全部。
与此同时,一旦找到那个“相似的灵魂”,我又会感觉到恐惧,我恐惧于它的发生,它的宿命,我恐惧于我无法突破这一点。这就像一件很喜欢的东西,喜欢它时能够全部精力的去填补它,填补它的缺憾,在内心里达到某种满足。可是,一旦被告知我只能喜欢它,这种心情便会被破坏,至此,我很难再如以往那般喜欢,那般纯粹而满足的喜欢。
所以,时常我会感觉到悲伤,为自己的无法满足,也为世人的异常满足。那是我眼中看到的世界,眼睛好像总是能这样轻易的蒙蔽灵魂,让我无法思考,让我停留在嫉妒的层面。可另一方面,我又没有能力冲破它,哪怕我知道我被蒙蔽了,哪怕我知道可能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我依旧有心无力。
纪德在《人间食粮》中写道:“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可是,那个“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我既无法很冷静客观的认识它,也害怕认识它。
我感觉身体里住着三个人:一个活在此处,一个活在别处,还有一个活在过去。这三个人时不时的斗争,头破血流,我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不论谁输了,我都害怕。

4.
好像,我只能从某个特殊群体里找到些许的“认同感”,而这些“认同感”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认同”于我而言,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认识自己的镜子,一个部位,一个部位,支离破碎,却又弥足珍贵。
我是多么希望,最终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并最终看清自己,好好的认识一下自己。
兴许,这样我多少能够平静一段时间吧?我不确定,我只能这样乐观的猜测着。因为这于现在的我而言,还有些距离,我至少还有些奔头。
我害怕“虚无”,就像曾经我一度迷恋“虚无”一样害怕得疯狂。
某些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不重要,就像生命中的很多事物,像梦,像醉酒,像那些毫无目的时的活着。同时,我又会觉得追求某些目的本身也很荒谬,荒谬的不像人不像动物,不像自己。
所以,我从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那些异于常人的人身上,多少会有些许的慰藉,因为好像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了某种活在别处的人。纯粹的,纯洁的,艺术的,美的,真实的存在。
我很相信这个,所以我不愿意破坏,不愿意去了解更多,不愿意去多想,只希望融入进去,只希望活成他人。
可是,我就是我啊,我只是我。
要接受自己是这样的,终究是有些困难的,尤其是在与众人比较之时,差距就出来了。就好像在说,你不行,你不是,你不配。关于这一点,很难做到诚实,哪怕这只是暂时的,多少也会觉得憋屈,或委屈。很难!
可能说到底,人多少会有些自视甚高,高估自己,好高骛远也罢,自以为是也罢,在很多时候确实,如果无法解决问题,还不能给自己找一个辩解的机会,是会把人“逼疯”的。
但如果不去改变的话,我想自己也该明白,只会是这样,而改变呢?首先就意味着面对,真诚,以及接受。
所以,接受或不接受,改变或不改变,真的很重要。最起码,应该从自己看得到,能够把握的地方去着手,实事求是的。

5.
今天读《精神病院里,不敢自杀的大提琴家》(作者:穆戈),思绪颇多,颇杂。
好像一瞬间从梦中被惊醒,惊吓过度之余仍觉得后怕。
尤其是文章末尾的最后一句话:“也许这些艺术追求者们,和生命争夺的不是死亡,而只是一个,死亡的权利。”
无疑,这最后一句话是极具震撼的。好像从中看透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但当你真的去细思,细品,又觉得荒诞,可转念一想,在艺术家追求者们的眼中,精神病院里,大提琴家,似乎一切又都合情合理。如果说,艺术家们在追求艺术,显然他们已经被冠名,被公众所承认为艺术家,他们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荣耀,但往往也就是这样,他们除了这些“虚名”之外,终究只是一个人,身份并不代表什么,也无法使其逃离真正本源的本质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好像大家都懂,也都知道怎么回答,但又都不满足,且难以长期的维持下去,去相信,去真诚的面对。就像真诚的面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关于生活的,过去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
兴许,是真诚,是诚实,是这生活本就矛盾密布,之后人们被摆弄的次数多了,灵魂开始不甘。但是,就如纪德所言:“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
至于什么是“芦苇”,什么是“风”?
我想,静下心来听内心的声音,跟随心的脚步,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吧。至于“芦苇”是什么,何必纠结于“芦苇”呢?
人生,也不过倏忽而已,和风一般来过,和风一样离开,轻盈,但每一次都有自己的风向。
最后,跟着风的方向走吧!
对了,这个风指的是哲学的第三元素,是“超越界”。即不是人类,不是自然界。
至于死亡,向死而生也许是一种领悟,但活在此刻何尝不是某种珍贵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类清除计划:这个恐怖医生,比精神病院的疯子更危险 | 疯人说014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而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 - 文森特·梵高
松风工坊的主页
精美的芦苇画艺术(二)
一个“文明”受害者的呐喊
自愿进入精神病院的梵高,在死前竟也能画出这么灵动、丰富的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