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抗父母,实际上是在对抗自己。”
userphoto

2023.10.15 福建

关注

很多人喜欢“滥用”对抗这个词,动辄说,“你在说我就是在说你自己。”
这当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安抚情绪。但与此同时,它也让你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差评、恶评,乃至于上升到人格侮辱。
就我接触的好几个人都在里头“栽跟头”了,好像只有我从始至终没有为此遭罪过。
那么,这里头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作品的看重,从自己那儿就出了大问题。
他们往往会认为说,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然后等身于自身。继而,别人泼的“脏水”,自然全都落到自己头上。
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自己的作品是自己的孩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培养”它、琢磨它、完善它。至于创作完成,孩子已经独立了,也就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所以,接下来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那是它的宿命,而不是我的。
我当然理解作为父母,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辱”;但我也知道一点,如果作为父母自己不能独立,不去成长,不去变强,那么,势必就又要回到依赖“孩子”的层面。这也是很多创作者反反复复在里头“栽倒”的缘故。
他们没有新的作品,没有太多太好的选择,更没有继续前进。或沉溺于过往沾沾喜喜,或迷失于当下患得患失,很少往前再走走。也就是说,如果你写得多了,你写得更好的作品也多了,那么,关于过往的作品,你自然就计较的少了。
这就像很多过得不幸的人,往往喜欢回头看,喜欢怀念、怀旧、怀恋过往,而幸福的人则大多都在往前看。
就像昨天我写的那篇很好,今天写的差点,这是正常和自然的。人不可能一直在攀登高处。
你得允许自己积蓄力量。就像头脑,如果你总是绷着那根弦,它就没有弹性了。一旦没有了弹性,一不小心就容易断掉或彻底没用。它就没有“力量”了。
文字是有力量的,如何让文字有力量?就得允许时间和深刻的思想进得来。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就容易“肉食者鄙”。文字就将变得空洞和无力,因为脱离了实际,脱离实际就没力量。
那么,为什么我说是“滥用”呢?
“对抗”这个词,它本身是一种正向的能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嘛。
这里就是对抗的正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在“争”。说白了是,“天、地、人”从某种角度而言,它强调的是“众生平等”。所以,需要去“争”,也就是去对抗,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也就是说,本来就可以接受,也能适应,但不够,你觉得不够,继而采取行动,付诸实践,然后,去创造,去改变,去完善。
这个“本来就可以接受”很容易被忽略掉。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给父母造成“伤害”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我们青春的“叛逆期”为什么会出现呢?归根结底是,从这一刻起,你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又远远不够。
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意识到它的存在,仅此而已。
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存在”,然后,我们迫切的想要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然后,一个“错误”的示范:对抗。
这个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对抗的是父母,实际上却是在对抗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
父母为我们打造的生活,我们不喜欢,实际上,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就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你想那么轻易就撇清一切的关系,这当然不容易,甚至是极为艰难的。因为你首先就要和过去的自己做一个告别,然后,是你的习性、习惯、生活。关键是,你还得知道未来的路要走向何方。否则,为了对抗而对抗,那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
所谓“独立”,很大程度上也是跳脱出“庇护”,然后去自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新的生活方式还没有搭建完成之前,就想着说撇清一切的关系,那是很容易“受伤”的。
换句话说,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人本能的倾向就是:避远就近、避难就易、避繁就简。
无疑,这是一个很“偷懒”的行径。这一点不仅在自己,也在父母身上常常发生。
人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在意的”的存在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不能说父母天真,但确实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去“教育”孩子,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多少父母就是这样,用自己的“那一套”,屡试不爽,百试百灵。然后呢?实际上却是漏洞百出,且将彼此的关系搞得一团糟乱。
同样的,作为整件事情的亲历者,借用“叛逆”的形式,直接破坏,却也后继无力。那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就我自身而言,自残,厌学,凡是父母或其他人期待的或“祝福的”,全面摧毁。
但最终好像我们都能达成“和解”。虽然过程艰难,父母受伤,自己也受伤,但结果是好的。然而,就是这个“结果是好的”,很多人压根意识不到这背后的东西,即为什么父母会妥协?又为什么我们最终能达成和解?这背后到底是谁在付出和“牺牲”呢?
很多人可能会理所当然“觉得”,当然是自己啊。因为每个人第一时间所能想到的,都是自己。或者是自己所在意的,然后是自己失去的。
绝大多数情况都如此,这同样是人的一种“自证”的本能。即肯定自我价值、自我付出、自我作用。但,这一点本身就是违背“价值”的定义。归根到底,价值本就不取决于自身。
所以,又一个“错误”的示范:对抗还在。
是的,并没有结束。和解也只是表面形式,更多的不过是迁就和忍让,实际上,内心备受煎熬,处处都是“触点”。这也是为什么常常我们在家或者是在熟悉的人面前,往往就“一点就着”,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始终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继而抱着“受害者思维”,然后步入“受害者陷阱”,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下”呢?这里的“放下”指的是放下自己的“执念”,即“我是一个受害者”的自我体认。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嘛。不信的话,你大可以和父母聊聊看,他们会给你答案的。
他们会告诉你,自己多么委屈,多么艰难,多么受伤。他们还会告诉你,自己多么无辜,无助,和无力。因为,这也是你的答案。
这一刻,你和父母的感触是一样的。这也就说明,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也正是这样,所以,彼此“置气”的事儿继而时有发生。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地方呢?
我是说,到底哪里不对劲呢?
明明“和解”了不是吗?就像朋友说的,“我总是能很轻易就原谅自己”,这不就是“和解”吗?我说不是。原谅并不等同于和解,同样的,和解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
关键还在于父母本身,以及我们自身。
意思是,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你,在意你,那么,他们究竟在意的是你的什么?
意思是,如果你真的关心自己,爱自己,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符合你的意愿的?
很多人就在这里,“一步错,步步错”。
拒绝沟通,拒绝理解,还在“赌气”呢?
不知道的还以为,赌气是解决方案呢?
是能有助于自己还是有助于父母呢?
都不能够的。简单说,以委屈求全,本身就是漏洞百出。
因为前提就错了,后面越是对,就越是隐患重重。谁也无法预知究竟哪一刻会突然爆发,或彻底爆发。而这个后果,往往是彼此都无法承受的可怕的后果。
能隐忍一辈子的人,不会太多。
因为,不仅好的东西在累积,坏的东西也在堆积。越是好,“对比”之下,就越是显得面目可憎。
如此一来,直接就把问题推向“无解”。
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明白,不仅没理解父母,更是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关键是好像也没有人想过要去弄明白。
这就还是和“叛逆期”是一个“德性”,不过是表面形式不同,隐藏得也更深了。
所以,归根到底是什么呢?
还是得从对抗中脱离出来,这话当然说很简单,但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过去却是需要下诸多工夫。
首先就要能意识到“对抗”的存在。之所以称之为对抗,那是因为,这其中是在“争”,争时间。也就是说,本来是属于你的,或者说,可以是你的。这个其实很关键,父母很多时候也是在为这件事儿在付出。只是,他们不放心,于是到处都要插一手。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老是习惯给孩子安排这儿安排那儿,他们始终在担心自己还有什么是没有教给你的。说白了,就是训练你的独立性。这是一份很深的用心啊!
这里的“争”是什么呢?其实父母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陪你一辈子,他们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而剩下来的时间,就要全靠你们了。这一点,从婚姻的安排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之所以插手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不放心。
只是,这里的冲突在于,当父母着手去安排和插手时,往往又容易忽略掉时间的存在。尤其是你的独立性同样需要时间去成长。
之前我遇到一个朋友,她的儿子没有从她那得到过任何帮助,用她的话说是为了让对方独立。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示范。在我看来,家里的资源很大程度都是“共享”成分的,或助力,或互帮互助,或齐心协力。而且,根本不需要担心“独立性”这一根源问题,尤其是成年以后。
作为子女,其实很多时候最期待的恰恰是家人的支持和祝福,尤其是家人的肯定和帮助,格外温暖,格外亲近。作为懂事的子女,也从来不会乱花乱用,反而因为是出自家里,继而更加懂得节制和节约。尤其是在花钱的时候,一想到父母的劳苦,一想到家人还在帮自己“筹备”和“储蓄”资金。真的,这种事儿感动得要哭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不好的习惯,父母好像在子女长大后就停止成长了。老是那一套,老是“老一套”,这种很“粘腻”。意思是,子女独立后也该跟着变一变的。像成年人对待成年人那般。
这就有点像谈恋爱时天天腻在一起,确立关系后还天天粘在一起。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毕竟,这个过程是需要成本的。而且,确立关系后还这样,成本就更高了。
简单举例,比如两个人谈恋爱,之前都是有工作,然后也都是忙里偷闲。确立关系后,就开始放开了,虽然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了,但结果却是两个人的工作都给耽搁了。而时间,很多时候等同于金钱和机会。
关键是一边在消耗,另一边却没有补充。
这就相当于“坐吃山空”。
明白这一点之后,就该知道在对抗的是什么了。
成年之前对抗的是独立性,来自于父母的安排和自己的学习“进度”的一个共同成长;成年之后,对抗的则是时间和机会,同样是把握自己的时间,以及更多的理解自己和训练自己成长。
成长就是不断理解自己,理解父母,理解他人,当然也包括理解世界的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说到底,对抗父母,实际上是在对抗自己。
因为你们是同一个目标,都是希望大家能够幸福,尤其是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也能幸福。
问题就在于“幸福需要时间来实现,但父母往往是从他们眼下的认知和经验来作判断,以此判定子女未来的幸福。”
这里的点在于,眼下的认知和经验不见得是“对的”。或者说,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不应该是他们擅自做主的事儿,主要还在于你自身。你得和他们沟通好,并且要能听得进“好”的(对你有帮助的)和“听话听音”听出其背后的用心(理解)。
至于为什么不该“滥用”对抗这个词?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不见得别人是希望你好的,很多人可能就是别有用心地在针对你,也就是说,压根没你啥事儿,是别人的问题。这就像你反过来感谢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这是件很离谱的事儿!
试想,“天、地、人”为什么可以用对抗,因为它们“公平”、“平等”,对谁都一样,才可以争,能争,且要敢去争。如果它们本身都是坏的、不好的、不利的,本身就是不可争的,前提错了,偏偏你还反过来责怪自己:这不是“谦虚”,更不是“明智”,这叫自讨苦吃,这叫庸人自扰,这叫蠢。
要懂得区别啊!要学会珍惜时间!珍重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不习惯的事儿
子女教育遇到障碍大多源于不尊重子女作为人的独立性
【父母必读】孩子独立还是依赖,取决于有没有培养这三种能力!
如果孩子有这几条明显的表现,说明他独立性很好,家长要多支持
穿衣服这件小事里,竟隐藏着巨大的教育意义!
我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