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米花
userphoto

2023.03.15 山西

关注

玉米花


好久没有听见过崩玉米花的声音了,现在突然想起,耳边仿佛“砰”了一下。
时间回到小时候的农村,一到冬天,崩玉米花的大爷就开始走街串巷崩起了玉米花,那是他的业余爱好,也是在打工之余利用闲冬挣个小钱养家糊口,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挣个盐钱。他的出现丰富了冬天,他的举措让冬天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冬天本来是静,是冷,是可以用萧条来形容,但那声“砰”却让静态变成了动态,那笼火让冬天有了色彩,让冬夜变得暖和起来。在没有路灯星星月亮的夜,是一炉火在心甘情愿地照着。总之,崩玉米花的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热闹,一片红火。

你听,当又一声“砰”响起,引来不少崩玉米花的人和围观者,像是在近距离观看一场魔术表演,大家屏住呼吸,不敢眨眼,直盯着崩锅,装进的可是玉米粒,此刻玉米已在崩锅里,外面是噗噗向上窜着的火,大爷手摇崩锅,一边添火,热气和香气慢慢弥漫,越来越浓烈,已经扑鼻,已经到了唇齿间。等到时间差不多时,大爷会提醒:“快了啊,都捂上耳朵”。一句话小孩儿们赶紧去捂耳朵,有的大人也捂上了耳朵,害怕“砰”震到自己。这一小段时间是静默的,都在等着看玉米花的出现,都在盯着那个崩锅。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玉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锤炼,考核后终于要出锅了。只见大爷站起来,把崩锅从火上端下,对准麻袋,轻轻松松就把玉米花从崩锅崩了出来。这是熟能生巧后的娴熟动作,一般人做不来。围观的群众不说是里三层外三层吧,至少围了一层。

八十年代虽说已经改革开放,但是农村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专属于那个时期的东西也在一夜间涌现。崩玉米花的崩锅无疑就是其中一个,成了香饽饽。是谁发明的崩锅?又是谁率先用起?没人去考究这些,也无人知晓。反正兴起就兴起了,出现就出现了,有人管负责崩,有人去崩,就这么简单。除了觉得崩锅是新鲜玩意儿,没人拿崩锅说事。只要听到崩锅响,只要想吃玉米花,就从家提着玉米出来排队崩就完事儿了。有崩一碗的,有崩两碗的,有的崩的更多。崩锅不大,可盛放好多玉米花。“砰”像放老炮一样响。

一锅崩完,接着第二锅,第三锅……,大爷只管不停地崩,倒,装。谁家崩好后装在簸箕里,袋子里,然后有礼貌地端着簸箕让等候的人吃,没有人去主动抓一把吃,因为马上就挨着自己了。“砰”,“砰”,“砰”…,接二连三,在这不是过年却胜似过年的夜,是崩锅和崩玉米花的大爷以及崩玉米花的人在充盈着夜。全部崩完后,如果时间还早,大爷又会去到别的队,开始新一轮的崩玉米花。真的像极了过年放鞭炮,远的近的都听得一清二楚。

玉米花成了零食。趁热开始够。吃的过程你会发现玉米花中有一些没被崩开的玉米花,这个被叫作“哑巴豆”,哑巴豆只是崩熟了而已,没有一丝开花的迹象,那是受热不均匀导致。我觉得大家给起的这个名字特别好听,“哑巴豆”。哑巴豆以深藏不露的姿态沉淀于簸箕底,看似有种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其实不然,那是哑巴豆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知道用虚怀若谷的心态来不断提升自己,在激励自己不断向上。哑巴豆也让我想起一句话——群处守嘴,独处守心。我认为这句话就是为哑巴豆量身定做。哑巴豆用哑巴的方式诠释了这一点。其实要说香,哑巴豆香过玉米花,并且香的纯正。哑巴豆不是缺点,而是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有的人就喜欢吃哑巴豆,喜欢那个嚼劲儿,喜欢去慢慢品尝其中的香味儿,嚼着嚼着嚼出了日子的香甜。当然也喜欢在家自己炒玉米吃。在家炒玉米是庄稼人的一贯作风,是每个家庭到了冬天的一个习惯。崩玉米花是自己在家炒玉米的基础上的改善。

如果把玉米花比作一朵花,那么哑巴豆就是一棵树。玉米花和玉米豆又像一对儿双胞胎姐弟,一个如花似玉,一个温文尔雅。

有年过年回家,遇到了当年崩玉米花的大爷,他已经变成一个老人,不再是当年风风火火在冬夜出现的年轻。他比我父亲大几岁。他家住在最东边。我一眼认出了他,父亲忙说:这是你大爷。我喊了一声大爷,他管我叫大妞。他早已不再崩玉米花。崩玉米花好像只局限于那个时候,他是那个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这么说。

因为不论是崩玉米花,还是别的手艺,都需要有人来做,需要有一个敢于带头的这么一个人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大爷就是敢于挑战崩玉米花的人。崩玉米花听起来简单,手摇崩锅,添火,几分钟后“砰”,变成了玉米花。那可是气压原理,是由特殊容器做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现在想想,是不是和高压锅一个原理。

不管被人说的如何如何简单,如何如何容易,其背后都是拼尽全力的付出。任何一个工种都需要有合适的人去做,都需要能驾驭得了的人去完成。

“合适”和“适合”这两个词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

现在很少再听到“走,崩个玉米花吃吃”这样的话。这话只流行于过去那个年代,没想到如此简单到脱口而出的话语却成了现在的缄默。

玉米花,玉米豆,丰富了儿时的生活,丰富了寒冬雪夜。

猛然又想起近几年中的某个下午在小区外看到有个崩玉米花的人,边上摆着装好的玉米花,一袋一袋任人挑选,不像农村是端着玉米粒去崩,这就少了其中一个环节。也许正是因为由劳动换来的成果才称得上是香甜,加上排队等候的心,才构成了那幅经典。

那个场面至今无法超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村即将失传的6种传统手艺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美文欣赏】又是农历二月二
二月二“咬虫”——淳朴的关中民俗
童年的爆米花
【河南作家】张付岭:霜降以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