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稀饭
userphoto

2023.08.29 山西

关注

稀饭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人如何理解稀饭,稀的饭就叫稀饭?还是具体到某种食物。我们豫北管小米熬的饭叫米汤。管玉米糁饭是稀饭,不管稠稀,都叫稀饭。

在歌曲《父老乡亲》中有句歌词——胡子里长满故事,小米饭把我养育。说的是小米饭。

只要你是豫北人,是这方水土养育的人,那么,对稀饭的热爱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是喝不厌,并且是百喝不厌。稀饭,很简单的一顿饭,为什么会让人念念不忘,不喝就想呢?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中就有两顿稀饭,稀饭里可放别的食材,比如煮红薯,煮疙瘩,煮南瓜,还可以煮面条,做成河谷饭(方言),菜的话,可以放小白菜儿,酸菜(包括胡萝卜缨酸菜和白萝卜缨酸菜),放咪咕菜,红薯叶菜。总之稀饭是底色,加的这些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的食材。当然,在种什么吃什么的条件下,吃的都是一样的。

稀饭占了饮食的三分之二。如果哪天少了一顿稀饭,就会觉得这顿饭没吃,没喝稀的。大家都是这样的想法。会在第二天及时补上,像多日没喝到稀饭似的,心想:多熬些,多喝点。

所以,种玉米就成了重中之重。玉米收成好,玉米的用处很多。不管什么都是拿玉米来换。玉米除了磨成玉米糁,还能磨成秃玉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八十年代谁家要是有一水泥屯玉米,会笑出声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老百姓没有钱,有粮也行,就怕连粮食都没有。

存粮食,攒粮食成了庄稼人的共同目标。饭后坐在一起乘凉,没有别的话,都是关于粮食的话题。“你家攒了多少斤玉米?”,“谁谁家的粮食不少”。

挨过饿的上辈人,做梦都想让孩子,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能吃饱穿暖。没粮下锅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所以宁愿自己挨饿,都不能让孩子们挨饿。

有一年玉米长到一人高,一场雨扑倒了玉米,大家慌了,眼看着秀穗儿,如此条干的玉米一下子变成这样,老百姓怎能接受得了?那阵子每天担心着玉米。希望有反败为胜的力量。大家有事没事会去到田间地头看玉米,一看那漫无边际的倒玉米,头都大了。有的老人甚至落下了眼泪。

也许你体会不到庄稼人的难处,这并不稀奇。因为你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没有真正的走到老百姓中间去体验那个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不会知道粒粒皆辛苦中这一粒一籽的辛苦。

后来,上天和玉米都读懂了庄稼人的心,在一个下午像是有观音菩萨的甘露水救活,玉米一根根,一片片复活,站起。从此站了起来。这种失而复得让庄稼人再次尝到了生活的甜。当时哭的老人又哭了,这次哭是高兴的眼泪。玉米站起来了,庄稼人也站起来了,干劲儿更足了。不管抡撅头还是论锄头,都带着一种“我能行”的决心。

在那个用玉米换的岁月里,还是分人,有的人换的多,比如拿玉米换成大米,换成瓜果,换盐是必须的。但是有的人舍不得换,费气费力种下,收回来的玉米都这样换了,图一时嘴馋,没了玉米还喝什么稀饭,解决不了温饱都是白扯。只有勤俭节约才能有粮有饭。换大米也是偶尔,让过年过节吃。

豫北一年种两季,收完小麦种谷子玉米,谷子占一小部分,玉米占主要。间距根据个人要求,有的人喜欢种的稠些,有的人喜欢种的稀些,说间距越大玉米穗越大,这也不是没有道理。有的人喜欢试验一下,今年稠,明年稀,看看到底稠了好还是稀了好。其实这个试不出来,因为每年的气候不一样,雨水多少不一样,所以只能是今年以稠来接受稠,明年以稀接受稀。

山西人加工出来的玉米糁大,玉米面和玉米糁分的一清二楚。玉米面熬餬餬喝,玉米糁熬粥喝。豫北人是把玉米糁和玉米面掺和一起熬成稀饭。加工时就是这样直接加工成两样掺和一起。

现在的加工厂已经不是过去那样排队等候,加工厂也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一大亮点。那个排队加工不亚于五月的打麦场,轰隆隆不停地响着。东西一条小路上经常是推着小麦、玉米去加工的人,小推车吱吱呀呀从清晨响到黄昏,甚至天黑才推回家。那个时候一个手电筒照明,还有星星作伴,不管是黑夜还是深夜,不管哪个季节,总有扑踏扑踏的脚步声走过。所以印象中这个扑踏声也刻入了脑海。只要是走路声,我通通称之为扑踏扑踏声。

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在哪个地方生活,饮食习惯不会改变。就像这稀饭,玉米糁稀饭,放点酸菜或者小青菜之类的菜,百喝不厌。

我们家孩子并没有因为是在山西出生,长大,而排斥稀饭。反而对稀饭情有独钟。熬点稀饭配上干的,这是我们的饮食。至于汤,那是偶尔的客串。

玉米是秋天的代表,有发言权。有收秋,啃秋一说。收玉米,啃玉米,啃的是一个开心,一个高兴。

稀饭,如果用作网络用语,就是喜欢的意思。稀饭,俺稀饭(喜欢)你,俺们稀饭(喜欢)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中生产队时期缴公粮和分口粮的一些事,社员迫不及待地吃新粮
【逝水流年】困难的日子/马亚波
我的一天(20)
窝窝头留给我的苦涩记忆
「作家新干线·散文」席腾华|记忆里的玉米粥
舌尖上的集体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