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职《中国古代文学》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学科。可以说,从汉代开始,儒生纷纷解读儒家经义,就已经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文学史了。“三家诗”虽然都有一定程度的附会,尤其是毛诗更是与儒家道德准则和政治原则密切相关。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诗歌的起源、诗歌产生的时间、写作缘起等问题,当然在涉及到具体作品时也有一些艺术性分析。只不过,它们还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文学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我国第一部“文学史”出版于1910年6月,是林传甲参照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编写的。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梳理和研究逐渐兴盛,王国维、鲁迅、闻一多、郑振铎等都有专著面世。建国以来,以游国恩、刘大杰的文学史最为著名;新时期代表新的文学史观和艺术原则的文学史著作则以复旦大学章培恒、顾易生和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的文学史最有分量。其他各种包括高职、高师系统使用的文学史更是多种多样。

这些卷帙浩繁的文学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上按照历史朝代的更迭把整个古代文学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编。具体到每个时期,则先花费很大篇幅讲本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民俗等等。在具体的文学史阐释中,有的仍然采取分期的做法,如唐代的初盛中晚等;在每个具体时期的文学则采用了小范围的分体和作家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如北宋中期文学,先是大致把诗、词、散文分开,同时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专列一章,全面论述其文学成就。

一般来说,大多数开设中文专业的高等院校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会综合参考这些教材,但基本上也很难跳出它们所划定的藩篱。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具体来说,高职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而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掌握够用的语文基本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那就是对不同文体、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和分析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和教育的重要材料,是小学语文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古代文学》课相应地也应该以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为核心,知识性的内容则以够用、适用为原则。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在内容上讲究文史哲不分家,重视背景和文学思潮等,还经常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照,要求学生在进入该课程的学习以前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古代汉语知识的积累。这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弱点。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以时期为序,以史为纲,对每个时期五花八门的文学现象进行事无巨细的介绍。这些对于文学的历史、对于一门学科的严密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但对于我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来说,则显得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如果我们仍然这样去教学,则会被大量的史料和分析所淹没,而迷失了“高”和“职”这一基本方向和目标。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在于建立有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学习模式。一方面,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学生必须接受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多的实践训练。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必须降低理论性的难度,必须突出技能性和实用性。即讲文学就必须注重对作品的分析,将培养体会、理解、解读作品能力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高职学制也与本科院校不同,本科院校中文系在校四年,其中《古代文学》课程开课时间为两年四个学期,每周四节;而高职学制三年,部分院校实行在校两年、顶岗实习一年的培养模式,在整个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很受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该课程全部内容,同时又要紧紧围绕学生实践能力这个中心,我们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改变传统的学科学习模式,建立起适合高职学制实际和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体系,并相应地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要方法的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但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增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服务。

鉴于以上考虑,我们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整合和改变。那就是采用分体教学,把古代文学的内容按照题材和古代的实际情况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个单元。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发展状况,还有一个内容没有包括进去,那就是汉赋。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一是汉赋虽然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文体必不可少,但作为代表样式的大赋其内容、写作特点等都更加接近今天的应用文体,而一些短小精悍的抒情小赋则可以放进散文的部分;二是考虑到文学性和文字障碍,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选入相关作品。

最后,对整个教材的内容编排和体例介绍如下:

一、导论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简述学科内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与文学发展紧密相关的时代氛围和特征。

二、每个单元先给出单元学习目标,方便老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和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导论中讲述该文体的基本常识,这样就把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相沟通了;史的方面讲一个小的分体文学史,使学生仍然在脑海中有一个文学发展的轨迹。每种文体的具体展开,先设计分节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文则以经典的、中小学教材选用的作家作品为核心,直接切入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小结部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练习设置与正文相关或延伸的思考题。小结和练习方便老师布置课后任务和学生课后自我对照学习效果。每一单元都设置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相配合的实践环节,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考虑到中小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我们的教学体系、教学重点也相应地做出调整。诗歌、散文部分精讲精读,理解掌握;戏剧、小说部分则以了解欣赏为主。这样的有所偏重的总体考虑在各单元编写体例上也有所体现:诗歌、散文部分的学习目标具体到每一节,戏剧、小说的学习目标则是单元整体性的。

四、具体到选文和作品的具体阐释,则着眼和侧重于更富于现代性意蕴的文本,进行古代优秀作品现代意义的挖掘。

通过教学实践,这种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直接拎出古代文学最核心的部分——作家作品,这恰恰也是高职《古代文学》课程的核心。这样一来,一些细枝末节、一些高职学生不必要掌握的东西就可以略过,为我们更好地掌握核心内容赢得了时间。学生学的时候也会相对轻松一点。

2.兼顾“史”的内容,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提升和深造打好基础。在每种文体的概论部分,详细介绍该文体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其他文学现象,如讲诗歌时可以联系古代的诗歌批评。四种文体的概论部分放在一起,就是一部简明的古代文学史。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宣统二年, 六月初版,上海科学书局和广东科学分局发行。系作者在光绪三十年仿照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而编就的。参见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部发行本。

徐娥,来自毗邻神农架林区的大山深处,从乡村柴火妞一路奔跑,读到古代文学硕士,成为粤西山区的一名大学老师。至今已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十二年。静水流深,云淡风轻,但内心仍有一把火。对生活、对教育、对古代文学有不变的初心和热爱。

“搬新居的开心劲儿还没过,去上班必经的桥因为维修而封上了。之前不时步行,偶尔打车,现在距离超过两倍,唉……赞赏我打车钱吧,哈哈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意写作、网络文学专业受追捧 高校批量“制造”作家?
【学术前沿】胡根林︱文学能力培养实践模式的新探索
一个IB中文老师的自我修养
转变既往范式,转化已有经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必由之路 张玉新 马 双
(叶黎明)对写作及其教学的误解与匡正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的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