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入古人的话语系统,爱上典故

典故是学习古代诗词文一定会碰到的拦路虎。有高中语文基础的情况下,当你阅读一篇古代文本时,从字面理解不了,就极有可能是遇到了典故。

其实典故本质上就是现代语言表达中的引用,通过名人名言或经典案例作为论据来阐明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议论文里说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在古代,这是一套通行的话语系统,古人从小就读圣贤书,读的多了,就不存在什么障碍。

而我们今天的人,使用的是和白话文相统一的现代汉语,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只会根据特殊需要去读古书,见得少了,自然就成为障碍。

如果你清楚了典故的生成原理、它的优长和形成过程,就会明白它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爱上它。


1、生成原理

古代跟书信有关的典故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就是所谓的鲤鱼传书,让河里的鲤鱼来传递书信。

“鲤鱼传书”的故事,发生在汉朝。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信上讲的是劝他多吃饭,同时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鲤鱼是一种洄游的鱼,在上游产了卵,孵出小鲤鱼后再游到下游来,游来游去。也许古人看到鲤鱼洄游的现象,就突发奇想:能不能请鲤鱼来送信呢?这是有关书信的第一个典故。

关于书信的第二个典故,是鸿雁传书,让天上的大雁传书。大雁是一种候鸟,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春天又从南方飞向北方,年复一年地南北飞翔,所以古人想请它传送书信。这个典故是从苏武牧羊的故事里来的。苏武是西汉的民族英雄,他奉了汉武帝的命令,出使匈奴。苏武到达匈奴后正巧碰到一起事变,他就被匈奴扣留下来,匈奴让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匈奴就把他放逐到非常荒凉、非常寒冷的北海边上去放羊。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苏武在北海边上放羊,手中始终握着一根节杖,那是汉朝使者身份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苏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坚持了十九年,始终坚贞不屈。十九年以后,汉武帝已经死了,到了汉昭帝的时代。这时,匈奴与汉朝和亲,汉王朝就派使者到匈奴索取苏武,要求匈奴把苏武放回来。匈奴就撒谎,说苏武早就死了。后来汉朝又派来一位使者。这时有一个叫常惠的人,这个人当年是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被扣下来的,他本人不是使者,地位较低,匈奴对他看管不是很严,常惠就偷偷会见了汉朝的使者,告诉他苏武没有死。常惠还交给使者一个办法,来诈匈奴的单于。汉朝的使者就向匈奴的单于提出,要求放回苏武。单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说他没有死。使者说,我们大汉的皇帝在长安的上林苑里打猎,从天上射下来一只鸿雁,鸿雁的脚上系着一封书信,那封信就是苏武写的,信中说他还活着,现在在某个大泽里。这样一说,匈奴的单于就被诈住了,他只好承认苏武确实没死。于是苏武就回到了祖国。自从班固的《汉书》里记载了这个故事,鸿雁传书就成为关于书信的一个典故。
  所谓的雁足传书,实际上是一个传说,不是真的有一个大雁脚上系着书信飞行。

下面介绍第三个跟书信有关的典故。西晋时有一个人叫陆机,他本来是吴国人。后来司马炎灭掉了东吴,三分归晋,陆机被征召到洛阳任职。他带着自己心爱的黄耳狗离开家乡华亭(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千里迢迢来到洛阳。时间一久,不禁思乡心切,居然突发奇想,写了一封家书,卷进一个竹筒内,系在黄耳狗的脖颈上,令其返回故乡送信。令人惊奇的是,黄耳狗长途跋涉,居然真的回到家乡,甚至还带回了家人的回信!洛阳到华亭何止千里之遥啊,一只小狗居然走了一个来回!而且中间还要过淮河,要过长江。这个故事大家觉得不可信,但二十四史中的《晋书》里是这样记载的,那可是一部正史。

上面提到的三个有关书信的典故,都是说一种动物帮人送信,它们分别是鲤鱼、鸿雁和狗。奇怪的是,前面两个典故在古人的诗歌中经常看到,第三个典故却几乎没有。只有宋代的苏轼用过黄耳狗送信这个典故。东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岛之后,养了一条大狗,这条狗长了一个黑色的嘴巴,所以东坡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乌嘴”。东坡很喜欢这条乌嘴狗,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东坡到海南的时候,只带了一个小儿子随行,其他几房儿孙,有的留在惠州,有的住在江苏宜兴,都不跟他在一起。东坡很想念他们,很想寄封家书回去,就跟乌嘴狗说,你什么时候帮我寄封家书回去啊?你的祖先黄耳都会寄信嘛。苏轼用黄耳送信的典故,非常贴切,因为那就是一首写狗的诗。但是在唐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黄耳寄书的典故。

我们以李商隐的诗为例子,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李商隐在洛阳的时候写了一封信寄给长安的一个叫令狐綯的朋友。他的那封信就是一首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我在洛阳望着嵩山的云,你在长安望着秦中的树,我们两地相望,却不在一起,无法见面,幸亏两条鲤鱼千里迢迢地送来了一封书信。这是用的鲤鱼传书的典故。李商隐还有一首诗叫《春雨》,这可能是一首爱情诗,也用到了书信的典故,他说:“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他说我要寄一封封好的书信给你,还有一对耳环作为信物,和书信一起寄过来。那么请谁送信呢?怎么传到你的手中呢?我让鸿雁来送信。长空万里,一层薄云像绸缎一样铺在天上,在这个辽阔的背景下,一只鸿雁带着书信飞翔万里。我们来看一看,假如李商隐在这两首诗中,不用双鲤的典故,不用鸿雁的典故,而是改用黄耳狗的典故,两首诗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以第二首为例。“万里云罗一雁飞”,假如改成黄耳狗传书的典故,就不能说云了,也不能是飞。那么这句诗就变成了“万里江山一犬奔”。很显然,本来的句子意境更加优美。所以诗歌中习惯用什么典故,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是经过无数诗人的选择,才最后积淀而成的。

2、优长

使用典故有几个重要的优点,这些优点恰好也是古代诗词文的魅力所在。

第一、一个典故一旦形成,就会达成共识,形成公认的语境。大家使用和阅读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群体认同的过程。如同华语世界中的“月亮”意象,大家都会自动联想到故土。

第二、简省,符合表达的高效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凝练。比如烽火台的渊源、唐代的烽火制度可以写成上万字的说明文字,但在《使至塞上》里面,王维用了“大漠孤烟直”五个字,就传达出因为边疆无事带来的安全感和自豪感。

第三、一个典故可能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意境或一个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层次。而使用的人可以多向发挥,读的人可以参与创造。也就是通常大家会提到的古诗词的含蓄、留白和多意性。

3、怎样学习和使用典故

和我们从小学作文一样,全靠积累。见的多了,自然就不稀奇了。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也是这样,大量输入,培养语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唐朝:送别之情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 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人文历史]鸿雁、黄耳、鲤鱼、红叶,传说都是古人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
【国学知识】古人为什么把书信称为鱼雁?
成语日历丨11月23日 寄雁传书 为什么书信又称“鸿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