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userphoto

2023.12.04 安徽

关注


       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这个话题,就公开讨论的时间来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讨论了,到了90年代还有。

    当年讨论时,掀起的第一个高潮就是刘心武的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引领的伤痕文学的形成。此处有点要说明:有些人对他的一些评价,我保留个人看法。

    而后,浪浪接涌。

    参与讨论这个话题,理论界有,文化界有,百姓人家更多。后来,历史界也有过参与。

    这个稿子(题纲)也是我那时表述的一个观点,再把它翻出来。

    但是,所有讨论,都没有形成大气候,都是小起小伏。

    为什么?这里面有个关键点,也就是,参与讨论的,都没有离开一个字:我。

    因为,当年当过知青的人数太多,后来几乎都在各行各业,也有很多人进入到了舆论圈。

    这就是后来一直有人谈论知青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知青?知青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建国后一段时间?原本,知识就是生产力,而我们国家发展正要需要这样的生产力的时候?恰恰是城市中整整的一代人,都去了农村。

     所以,就难免有个“我”在干扰着。因为,我是知青。他也说:我也是知青。那时的知青还没有从他们所受过的苦,受过的累中解脱出来,那种不解和埋怨的心态,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平复,让他们说不苦不累,还有意义,容易吗?思想认识的深刻反省、理性的转变,要有个过程,要有个时间。

     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政治问题、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也是一个政权将来会在谁手中的问题。

      知青上山下乡,真正的说,是毛主席在将要取得决定性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这才是战略家!

     这才是政治家!

     这才是高瞻远瞩的思想家!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打下江山难,坐牢江山就更难!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太多的事例。

    知识分子与劳动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润滑剂和推进剂,也是中国事业成功的支承力。

  毛主席便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从他的儿子毛岸英便开始的。毛岸英是毛主席的的第一个“实验对象”。

    那是1946年初春,毛主席就对大学毕业后从莫斯科回到了延安的毛岸英说:“你要认识中国,就要从认识中国的农民和土地开始。你要学会吃五谷杂粮”。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一次再教育。“结业”标准是: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也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然后就送去了吴家枣园(现为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吴枣园村,2014年,吴家枣园毛岸英旧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与群众结合中,了解农村,熟悉了农民,培养了同劳动人民的感情,认识了国情,在生产实践中长了知识,长了才干。后来,在党史上称:毛泽东送儿子毛岸英去上“劳动大学”。

    接下来,

    一是,全中国解放后,中国从战争转变为经济建设,国家大略开始筹划,就在这时,美国侵略朝鲜,抗美援朝又成为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是搞经济发展,让全国人民有饭吃:

    三是加快发展钢铁生产,打好工业发展基础:

    四是遇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问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时机不成熟的。直到60年代后期,年轻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毛主席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

    所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何种时期的何种事件有没有联系?这是一个仍需要历史解决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春岁月,山下乡行
72年,一普通教师写信“告御状”,毛主席看后潸然泪下: 必须严查
陈晓春丨大丰知青农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知青家长的一封求助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总理拍桌怒喝:彻查
历史记忆:下放知青在枫林插队落户的经历
1973年,毛主席看完一封告状信后泪流满面,叶剑英大怒:真是该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