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文2800字,关于“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的补充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练习锻炼,优化迭代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是当下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它就像吃饭、呼吸一样,在生活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能力如果不强,虽说不会造成什么致命的后果,但当遇到事情时,我们常常会表现出郁郁不得志的结果。

回想职场中,能够抓住机遇快速网上爬的同事,以及遇事能够淡定处之的人,无疑都锻炼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的在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的发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需要刻意练习,也需要方法。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定义、理解问题,调整好心态,克服干扰,借用5W1H分析理论、SMART目标原则、PLB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等工具,贴近生活并实践应用到生活中去,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沉淀能力。

想到“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先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把一件事简单地表达出来,就说明自己还没有全懂。”。思路对了,也就成功了一半,定义、理解问题需要警惕忙碌带来的虚假充实感,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对你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那么解决问题相关因素有哪些呢?

因素一:

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哈佛终身教授穆来纳森曾经做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忙碌的人因为被各种事情和信息垄断了注意力,于是便会忽视身边那些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和安排更长远的发展,结果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未来的竞争拼的是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效率,而这些能力是一个永远处于忙碌的大脑很难具备的。聪明的人能够懂得做正确的事情与正确地做事之间的区别,也明白前者才是成败的关键,因此,他们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情,然后高效、正确地做这些事情。未来的成功必定会属于那些知道如何合理并高效利用自己大脑的人,他们既懂得如何给大脑营造一个放松和安静的环境,让它自由地思考、整合和创新,又拥有高效的执行力,知道如何把思考结果和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注意力被不重要的事情和碎片信息过多占据,会让我们的判断力下降,无法辨别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更没有时间与精力思考和安排长远发展的规划。所以,注意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关键支撑要素。

因素二:什么是问题?

问题显现出来的都是感受,比如:问题就是麻烦,问题就是麻烦,问题就是压力,问题就是不想要的、讨厌的东西等。问题就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值,问题=|现状-目标|。某事、某物或某人可能没有满足我们的期望,没能达到我们的标准,让我们感到纠结或不确定。根据公式来理解,现在就是感受,而目标不清晰会让自己只有感受没有意识到问题,无法让公式合上。我意识不到问题的问题原来在这里,与自己目标感和认知相关。而且通常会将感受(现状)理解成问题,其实是片面的。而且目标感缺少,感觉迷茫是常态。

同时能理解三中状态,目标等于零的状态,问题就变成了纯感受。而感受等于零,问题就变成了纯目标。还有一种就是感受与目标不对等的情况。延伸理解:目标=现状-问题。当问题等于零,全部解决以后,实际目标也就达成了。当现在等于零时,目标的阻力全部在于问题。差值越大,问题就越严重,如果不加以干涉,最终的代价可能会令人难以承受

因素三:情绪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大量问题解决的实践表明,只有把情绪问题和实际问题分开管理——先善待情绪、再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释放问题背后的价值。情绪理论模型:情绪ABC伦理。

A(Activating event)是指诱发性事件,即“问题”;

B(Belief)是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Consequence)是指情绪结果。

人的情绪结果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引起的。B就像是A和C之间的“加工厂”,它用我们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为A加工,最后产出情绪结果C。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水面之上的具体事件和情绪结果,忽略了水面之下还有一个“秘密加工厂”——它恰恰就是我们管理情绪的入口。

解决问题流程与三步法

解决问题完整的工作流是「问题 - 知识 - 决策 - 结果 - 反思」。要有问题需求(代表:目的,动机),然后是做好心理建设(什么理由不得不做),然后收集并东西信息找关键因素,再然后做沟通方案并优化流程,最后是实践拿结果(实践重要前提是找得到人),然后根据沟通方案复盘得失积累经验。但太多人只在意「结果」,而忽略了其他。而且总是期待立刻、马上获得想要的结果。这导致很多短视行为的发生,也导致耐心的缺乏。积极的对标,及时拿到反馈,及时调整我们的状态,更新认知。

解决问题三步法”:提出问题(what)——分析问题(why)——解决问题(how)。解决问题三步法,是这样操作的:提出问题(what):对于他人交办的事情,你与对方沟通并确认了具体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吗?分析问题(why):你需要花多长时间完成任务?对于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你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吗?完成任务需要动用什么资源?可以找哪些同事合作?你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职场交涉能力过关吗?解决问题(how):在扎实做好前两步的基础之上,再开始具体执行。

解决问题的技巧

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的潜能被无限释放。如果目标还没实现,只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干扰。解决问题就是排除干扰的过程。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证明,与问题有关的人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资源,他们的角色、意愿、能力、经验通常会为问题的解决“雪中送炭”。因此,解决问题不是搜索“罪犯”的过程,而是寻找“盟友”的征程。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大量问题解决的实践表明,只有把情绪问题和实际问题分开管理——先善待情绪、再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释放问题背后的价值。

人性误区。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容易简单、直接地给出建议,从问题直接到方案,跳过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一个人深陷问题时,他往往看不清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无论日常的琐事多么令你忙碌,花点儿时间抬头看路,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往往习惯于用高度概括的观点描述问题,这将使人们对问题的了解止于表面,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看清现状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步骤。

面对问题时的两种心态:

受害者心态,感到无可奈何、孤立无援。常表现为:会将责任外推。比如:Ta变了(本书中用Ta代指第三人称)、Ta不理解我的难处、Ta不理解我的难处、Ta不理解我的难处、他们积极性差/不团结一致、真倒霉,刚洗完车就下雨了等。

问题的制造者心态。感到自责、内疚甚至自我厌恶。常表现为:会将责任内揽。常含有“又”“都”“总是”等过渡性词。比如:我很后悔那样做、早知道我就不离开了、我又没控制住自己,吃了垃圾食品、我又冲动消费了、我玩手机的时间太长了、都怪我太没毅力、太冲动了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不会说话,孩子怎么会“听话”:心理学深度剖析说话的艺术
《思考+》:6种能力,开启深度思考的大门
到底怎么获得分析能力?思考方法-入门
如何从过度思考和内耗中解脱出来
让所有人喜欢很难,那就做到这六件事,努力做不让人讨厌的女人吧
纳尼,善解人意是一种性格缺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