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轻松松读《老子》(41)
userphoto

2023.03.28 宁夏

关注


          《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道德修养层次高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后,必定努力去践行;道德修养水平中等的人听到道的理论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道德层次低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们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像很昏暗;前进的道好像是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不平。

       高尚的德好似低谷,广博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很懈怠,质朴纯真又好像浑浊不清。

       洁白无暇的东西好像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道幽隐无声,无名无状。

       只有道,才善于帮助并成就万物。


秋雨堂浅见:

       上一章老子讲了“反者道之动”,论述了道的德行,即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这一章继续深入地讲“道”的真正内涵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

     “道”是衡量人的“德行”的标准。对“道”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决定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层次。努力践行“道”者为“上士”,怀疑“道”者为“中士”,嘲笑“道”者为“下士”。这和儒家用“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截然不同。老子在第三十八章讲到:“失去了道后才强调德,失去德后才强调仁,失去仁后才强调义,失去义后才强调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这是社会产生祸乱的首要原因。”可见老子把对“道”的认识和态度当做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最高标准。

      但是,对“道”的认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道”呈现于外的表象往往和其本质相反,非上德上智之人所能明了。现代哲学理论有一句俗语: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本章内容的含义。

   “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外现。人之德只有符合道之德,才可称为是“上士”。而人之德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道之德的认识,二是对道之德的践行。认识凭借智力,老子在这里给我们做了指点——“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就是要人们分清现象和本质正确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道”;践行要靠能力,就是要像依“道”而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和成就万物,使万物顺其自然的生长和运动,使社会安定和平,使人民安居乐业。

       万物皆由大道所生,所以无论何种事物,都应该遵循大道的德行,顺应自然的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免受来自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文/靳义堂

2022.1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
解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道德经》:人生,慢些走,稳着来
清静经启示录006:有道者为何不与人争
《道德经》究竟是讲道德还是反道德?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五章:知易行难合一则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