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轻松松读《荀子》(39)
userphoto

2023.08.11 宁夏

关注
  《荀子·性恶篇》(第9节)  【原文】
  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qí,极)于礼义故也。
  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译文】
  上天并不是偏袒曾参、闵子骞、孝己而抛弃众人,但是唯独曾参、闵子骞、孝己丰富了孝道的内涵并且成全了孝子的名声,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竭力奉行礼义的缘故啊。
  上天并不是偏袒齐国、鲁国的人民而抛弃秦国人,但是在父子之间的礼义、夫妻之间的分别上,秦国人不及齐国、鲁国人的孝顺恭敬、严肃有礼,为什么呢?因为秦国人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怠慢礼义的缘故啊,哪里是他们的本性不同呢?

秋雨堂浅见: 
  本节主要从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这两个方面谈论礼义的重要作用。
  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君臣关系在儒家理论体系中被认为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被汉代的董仲舒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荀子在后文用《君道篇》和《臣道篇》专门谈论君臣关系,这里只以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为例来说明礼义的作用。
  文中提到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也是被后世推崇的大贤之一,非常孝敬父母,还编纂了《孝经》一书,他的事迹“曾子养志”被收入《二十四孝》故事中流传至今。
  闵子骞也是孔子弟子中的大贤之一。据传他幼年丧母,后母偏爱她亲生的两个儿子,而虐待闵子骞。父亲知道后,要把后母赶走,闵子骞却为后母说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论语·先进》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孝己是商朝殷高宗武丁的太子,以孝道著称于世,因其父听信继母谗言将他流放边远之地,后死于流放地。
  荀子以这三人为例,说明他们能行孝道,并不是老天偏爱他们,赐给他们这种美好的德性,而是他们竭力奉行礼义的缘故。
  老天也并不是偏爱齐国和鲁国人、鄙薄秦国人,而齐国鲁国人在处理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方面要比秦国人孝顺恭敬,严肃有礼。而秦国人则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怠慢礼义。荀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想可能与儒学发源于齐鲁,孔子弟子中的贤人多为齐鲁之人的原因吧。
  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秦王嬴政执政前后,秦国以强凌弱、对外扩张的行径给荀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这里秦人就成了荀子笔下怠慢礼义的反面典型。 
  总之,荀子还是在强调人的符合礼义的行为,都不是上天赋予的本性使然,而是后天教化和学习的结果。
  2023.8.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七十一)
荀子日课136丨行的是霸道,却想称王天下,是要付出代价的
鲁庄公夫人哀姜——不得善终
法家思想是古代“帝王之术”,法家精髓“法、术、势”一句话解读
中国历史概述(八)——先秦的文学和思想
关于荀子的生平又有了新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