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时代,我们还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
深夜无眠,很久没有更文了,只是今天很想写点什么。


1

前两天看完了一本书名叫《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作者是何帆,某大学的一个老师,好像是教授。这并非我的关注点。

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列出了一个200本书的个人认知构架的书单。作者说理想的推荐读者是高中以上教育背景的人。但是今天晚上我下载了一些书籍,其实光看书名就觉得,这可能并非一般高中生能看懂的。

诸如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万历十五年》之类的,如果说还算是社科名著的可看的话,
那么诸如《论美国的民主》之类的书,还有《凯恩斯传》之类的,会不会太深奥了些。

作为一个高中学文科现在法学专业读大四的学生,惭愧地承认其中相当的书我是读不下去的。


2

试想假如真的有那么一个人小明。小明家境贫寒,父母是农民,文盲,不识字,小明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条件复读,选择去建筑工地搬砖打工养活自己。这年,小明18岁。

但是小明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在打工之余,工友们都出去吃喝嫖赌的时候,小明选择去书店看书。偶然间,他看到了何帆的这本书,并且努力地看完了,看到最后,真的按图索骥去看何教授推荐的这200本书。

假设小明不仅读完了这200本书,还另外读完了100多本其他的质量不逊于这200本书的书,一共三百多本,花去了四年时间。

(一年百余本,不算低估了白天需要搬砖的高中生小明吧?)

四年过去了,小明在22岁这年,读完了三百多本书。他知道了人类政治经济历史的起源,知道了美国民主的起源;明白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了解了小说怎样不平庸……

可是,小明仍然只是建筑工地上搬砖的打工仔,他甚至连专科文凭都没有。小明开始迷茫了。

这时候,小明会怎么办?小明会继续在工地搬砖吗?或者小明会拼了老命回去复读考大学,或者会去读一个专科?

不知道是否有这样的小明。


3

之前在书上看到一个例子,说是一个年轻人进了某航空国企,发现白发苍苍的带头人的原始学历是专科,一步一步通过专升本,读研,读博,博士后,升到如今的位置,这令他受到很大的鼓舞,认为出身不能决定什么。

假如小明回去复读了,真的考上了大学,或者专升本读研读博研究学术去了,这固然是很好的结局。可是实际中的小明,这样子的小明,真的有吗?

现实中更多的是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然后在20左右的时候在厂里找另一个打工妹或者打工仔结婚,生孩子,将孩子留给父母带,他们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小明或者小红,重复父辈的命运。

子子孙孙无穷溃矣。

假如22岁的小明真的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回去复读,可是他还是没考上大学怎么办?(毕竟高考还需要考数学英语和其他)

小明回到了建筑工地,小明还会继续看书吗?

小明不合群,因为小明的工友有空都出去吃喝嫖赌了,小明的工友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小明还没谈过恋爱,小明被嘲笑。

这仿佛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4


寒假回家到今天,已经看了80余本书,我承认有不少是快消类的书,还有可以速读的小说类消遣读物。但是毕竟是看了,就算是小说大多也是严肃小说,没有网文。

只能说,越读书,我越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可笑。面前有一片浩瀚的海洋,未知的海洋。越往前游,海洋越大,越看不到尽头。

曾经看《中国合伙人》里面有一个情节很打动我:成冬青在北大看了500本书。后来俞敏洪亦说是什么促成他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是北大毕业的,而是得益于他看的那500本书。

我在努力朝那个数字靠近了。我很好奇等真的读到500本会发生什么。

或许我比小明幸运,因为我高考考上了大学。但是是很普通的大学,我似乎勉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都很难,更何况同时还改变别人的?可能我并没能改变什么。我担不起重任。



5

这个寒假很特别,这是我度过的最长的一个寒假。

疫情隔离在家,我有了这么一段漫长的可以用于读书的时光。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才有的心理,在家隔离真的有些烦躁,似乎难以静心。但是我的读书目标使我不至于完全荒废了时光,似乎可以有理由堂而皇之地浪费大把时间思考人生。

似乎每个时代都有人在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是更多的人是在抱怨这个时代。

另外看的一本书里面有说,其实我们现在处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比如,今天的我们抱怨全球变暖气候恶化,工业革命以前人们的生活多么自然平静美好啊,之类的。

可是在农业时代,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马路上都是马粪,臭气熏天。因为蒸汽机发明之前,主要用马拉车。

现代高速交通工具发明之前,环球旅行也是不可想象的,麦哲伦那样的人,可以载入史册。

秦始皇死于颠沛流离(起码恶劣的奔波条件加速了他的死亡,我认为这是一个诱因),起码秦始皇没有空调可用,死掉了尸体的臭味需要用臭鱼来掩盖,秘不发丧。没有冰柜和殡仪馆。



6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了,虽然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但这并不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时代的事情。

任何社会平稳发展一段时间,财富都会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他们便是精英阶层。

精英阶层作为利益既得者,会利用拥有的资源使自己的孩子继续是精英。

美国常春藤大学最初就是精英子女俱乐部,所以也不用愤愤不平为何那些名校对亚裔那么不友好,分数高那么多也不录取。

最近看了一本书,是吴军(也是大学教授)写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里面对此就有详细的介绍。

里面有一个例子很打动人,说某香港著名富商为哈佛捐款3个多亿,遭到国人指摘说为何不把钱捐给国内的大学搞发展。

作者说该富商那么做,其实对于提升亚裔学生未来在世界名校和精英阶层的竞争力是很有好处的,起码那几年,亚裔学生申请哈佛(本科)成功的比例大大上升了。

有钱与其打高尔夫买多栋豪宅,不如将钱捐给名校,这点钱对于上亿的广告费来说其实九牛一毛,而亚洲人似乎连一百美元的小钱都不愿意意思意思,而亚裔精英的收入其实是处于较高的位置。

相比之下,当今犹太人的后裔就在享受父辈们的成果了,如今犹太裔的学生申请藤校本科比以前容易多了。

反观我们国家的高考,是不是公平很多?本科生入学高考也只看分数的,虽然说各种自主招生越来越多了。

对于个人来说,这个时代,读书的意义,知识的意义在哪里?

或许并没有意义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至于变成一个人云亦云娱乐至死的丧失了思考力的人,我们会问自己,这是奶头乐吗?

起码,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无知,认识自己的浅薄。在回家的这三个多月,花费时间最多的便是读书了,是的,我很无知,很浅薄。

未经省查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如果经过了反思,是不是会离幸福近一点。

其实大部分的时代都是差不多的。有人羡慕古希腊罗马的时代,羡慕雅典学院,羡慕文艺复兴,羡慕中国古代孔子的时代,羡慕春秋礼仪……其实并非。

我的思考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人是善于忘记痛苦的,过去的回忆总是那么美好,是因为痛苦的都被忘记了。

贤者们闪耀着智慧的语录被记载下来,说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和痕迹。可是那些个时代,仍然有小人和愚人。苏格拉底被小人害死,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被伽利略推翻,孔子也有嫉妒心……

每个时代的老人都在感叹世风日下,要真是那么下,人类社会的文明早就下到海沟里去了。可是我们人类的文明一直在进步。

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已经不重要了,起码能改变我们自己。这就是,我初步想到的答案。

祝你幸福。    
                                                                      
  右下角 “在看”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常青藤的绵羊(万维钢)
哈佛大学一项令人震惊的精英人生轨迹实验
【转载】哎!人生与命运(谢绝50岁以下的年轻人观阅!)
你在吹着暖气,他们在飘雪的工地
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六百字左右。。
《南渡北归》一本触及灵魂的书,不是大师的挽歌,而是时代的变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