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分钟足以动人

原本不想写……不过这两天一直在想着这个,所以还是记一笔吧。

自从有了《彼得.格赖姆斯》的教训之后,我向来觉得情节出众的歌剧往往会在音乐上令人大失所望,相反一些情节混乱到惨不忍睹的歌剧反而在音乐上更为动人,甚至直接以音乐的力量就能够超越情节的缺陷而直指人心,就如连宣叙调部分都令我百听不厌的《霍凡之乱》——想来这个道理也简单,既然情节差劲到了一定地步,必须有极高超的音乐才能征服人心,使这部歌剧得以流传而成为常演剧目。

关于普朗克的《断头台上的修女》则是另外一个奇迹,它的情节尽管吸引人却又有些老套:这是一个关于法国大革命期间16名修女不愿放弃信仰而宣誓殉道、最后被判处死刑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既有小说版本也有电影版本。故事牵涉到的历史背景、宗教背景、神性与人性的思辨论争,本身已经限定了这部歌剧在音乐上会很“吃力不讨好”,结果也果然如此。受现代主义的影响,普朗克的歌剧中基本没有明显的咏叹调,管弦乐部分也极为普通,全剧甚至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唱段。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歌剧,却依靠出众的舞台表演而在最后一分钟打动了我。

当我在看《断头台上的修女》的脚本的时候,我一直很好奇最后一幕四场“这些修女被逮捕并被宣布一一有罪,判处死刑。当轮到康斯坦丝上断头台时,她显得非常恐慌。此时原本躲在旁观者中的布兰奇走出人群,并加入了修女们的行列,一起走上殉难之路。他们手挽手走着,心中充满了愉悦。”在舞台上应该如何表演。尤其是最后一场中,“他们手挽手走着,心中充满了愉悦”要如何表现。

同样是殉道的场景,我看过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霍凡之乱》的某个版本中的空场处理。舞台导演让合唱队隐于幕后,而台上只剩下在熊熊大火中浓烟滚滚的修道院。随着浓烟渐大,覆盖了整个舞台,合唱队的赞美诗渐弱,而此刻从袅娜的浓烟之上,从赞美诗之上再次响起马尔华最后与安德烈王子道别时的咏叹调——“记住那随风而去的美好时光”,仅此一句,合唱团齐唱“阿门”,此刻感觉上有一个非常短暂的静止,然后是管弦乐部分的高潮,全剧在此嘎然尔止,无人能不为之动容。这既是音乐的胜利,也是舞台表演的胜利。

因此当我在脑海中想像《断头台上的修女》的最后一幕的时候,我想到的处理方法是让十五名修女(合唱团)唱着赞美诗列队走向断头台,因为音乐当中不祥的弦裂之声已经足够逼真地刻画出了铡刀落下的场景,同时每次弦响之后都会减少一名合唱队成员的歌声,因此在表演上不必写实,合唱队只须走入幕后,表现出人数上的减少即可,而表演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群中的布兰奇身上,着重表现出她如何穿过人群走上断头台的过程,最后与康斯坦丝“手挽手走上殉道之路,心中充满了愉悦”。(这真是纯电影的思维方式!)

而在我看的这一版本的实际演出中,最后一幕第四场大胆启用了现代派的表演方式。整个舞台被笼罩于蓝色的灯光之下,全场除了合唱队成员没有任何道具。15名修女身穿白色长袍,几乎呈一字排开而缓缓前行,随着每一声弦响,就有一名修女扑倒在地,以肢体语言和表情模拟出被斩首的瞬间。(此刻我仍然要说,即使在幕终部分,普朗克的音乐仍然缺乏足以唤起观众热情的感染力),这个行列以双数前进着,因此当只剩下康斯坦丝独自一人站在台上的时候,她的孤立无援与惊惶失措已经不言而喻。而此刻——全剧的点睛之笔——布兰奇出现了。她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唱着赞美诗,在歌声中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康斯坦丝的身旁。而康斯坦丝不是看到了布兰奇(她始终没有侧头或者回头),而是用耳朵感受到了布兰奇的歌声加入了她孤独一人的歌声中,因此在这一刻,当布兰奇挽起康斯坦丝的手的时候,不要说康斯坦丝,就连观众也能够深刻感受到康斯坦丝的惊喜交加。她的确是在满怀喜悦之中走上断头台的!这一点勿庸置疑!这短短一分钟的惊喜足以盖过整场乏味的音乐,而让我理解了脚本中所写的,她们是何以“手挽手走着,心中充满了愉悦”。

仅仅是写到这里,或者说这两天仅仅是在脑海中回放这短暂的一分钟,就足以让我泪流满面。如果说《霍凡之乱》的殉道场面是以绝佳的舞台处理来烘托出穆索尔斯基不朽的音乐,那么《断头台上的修女》的终场处理则是找到了与音乐所匹配的最佳表达方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要看到这一分钟,才能够明白最后一场本身都是为了这一刻的惊喜而服务的。如果说一开始看到以现代派的舞台风格在空台上一字排开的修女凭空倒下而觉得这样的表演未免有些滑稽、不够庄重的话,那么正是这样的编排,让15名修女在人数奇偶的变化与音乐对位上得到了最佳表现,从而表现出康斯坦丝剩下最后一人时的孤独恐慌,而此刻突然从黑暗中出现的布兰奇不仅让康斯坦丝感到了惊喜与安慰,从而在极度的幸福中走上断头台,同时也让观众感到了极大的宽慰——可以说,我是第一次从舞台表演中由衷地体会到一个角色的内心深处,感同身受地感受到康斯坦丝的巨大幸福。我流泪,但并不是为死亡的降临,而是为了此刻的幸福,以及能够在如此巨大的幸福中死去。

如果要从情节内容上说的话,最后一场康斯坦丝在喜悦中走上断头台实质上仍然暗喻着人性的胜利——康斯坦丝所感受到的幸福并不来源于她为之赴死的教义,而是来自布兰奇——而布兰奇在最后一刻从人群中站出来走向断头台,才是神性的光辉。但显然,这一刻布兰奇的光芒早已被康斯坦丝所掩盖,而成为一个必须的、微不足道的收尾,因此而已。

我并不喜欢普朗克的音乐,但是为了这最后一分钟的感动,我要推荐《断头台上的修女》这部歌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女必灭西西里!”——西西里女王康斯坦丝童年出家考
王后被判斩首,上断头台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说一句话流传至今
历史上真实的断头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从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谈起
真正的欧洲贵族气质就是,在死前也要保持优雅
1789年法国修女被赶上断头台,铡刀被鲜血染红,围观士兵脸色苍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