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史丨大清的智库--文状元名录
userphoto

2023.03.28 河南

关注

满清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御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

一、文状元的官有多大?

“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副厅级干部;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职级县处。

科举考试从汉朝有了雏形,到了唐朝发展成熟,随着历代王朝的改良,科举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形成了四个晋级阶段: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文章格式“八股”。

和武科举相比较,文科举给了寻常百姓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因为读书比练武要节约不少成本。但是,与武状元品级高达从三品、大多能立即走马上任不同,成了文状元后并不能立刻走马上任,而是被安排进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两代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相位(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相当于实权副国级干部。

文状元的品级并不高,只是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市内各区委书记。但是,文状元升迁的希望较大,也是最靠近中央权力的位置,翰林院在古代也相当于是皇家的智囊团、人才储备库。

从授官来看,文状元还不如武状元,但是在明清两代,文状元是有机会成为国级干部的,但是武状元却很难。如果可以的话,文状元还有可能进入内阁。

(图片:2015年拍摄于开封“中国翰林碑园”贡院)

二、大清的文脉

清朝一共进行文举112科,从上边我整理的文状元图表中可看到两个现象:

1、文状元有强烈的地域属性。

两江地区,考出了大量的文状元,仅江苏籍就有50名,浙江籍有19名,安徽的9名文状元主要集中在徽南地区。而武状元众多的直隶、山东、河南等北方诸省,文状元少的可怜,天子脚下的直隶仅有3名文状元,而河南、陕西的文状元各自仅有1名。

这种情况其实在明代时就曾有人质疑过是否为阅卷人偏好的问题,朱元璋为缩小南北进士数量上的巨大差异,还人为地实行过“南北榜”,但后来综合评价,发现南方进士的整体学识水平要高于北方。

榜中有人觉得奇怪,为何福建、广东的文状元也如此至少,各自只有3名按理说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也算“温饱”,这其实和明代永乐帝之后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关,自海禁以后,沿海地区的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本就土地稀少的福建,自明代以后,在科举上呈现了断崖式下跌。

根据明清这两代拥有最完备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文教水平与经济地域成正比,经济富庶的地区,也往往是文举成绩最好的区域(武举除外,在另一篇介绍武状元的文章里另有缀述)

2、越富庶的地区文教水平越高

江苏、浙江、徽南,是明清两代的主要税赋承载地,鱼米之乡,素有“苏杭熟、天下富”的说法。不成想,这种现象从农耕文明的封建时代竟流转到了工业文明的现代。如今的江浙沪地区不再大量靠田园劳作种田、养鱼、缫丝...这些农耕经济,取而代之的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园区建设,GDP的高涨、财政数字的富余、经济活力的展现,更体现在该地区的人们在教育的投资上。

江浙地区的大多数文状元,其背后都是一个个乡绅家族不遗余力的支持,该地区的大户人家,大多数有钱、有势,举家族之力,从孩童的私塾阶段就开始培养众多子弟“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的远大理想,希望能靠读书去光宗耀祖、光大门户,正是一个个民间的乡绅私学,培养出了众多的科举人才。大家族里的乡绅私学,类似于如今的私立学校,他们有钱能请到更好的老师、拉结更好的资源给子弟们,所以成材率自然更高。而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走科举这条道时,大多止步于乡试就很难再晋级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可见一斑。

寒门能出贵子,但在内卷烈度升高的情况下,出贵子的难度确实很大。投身科举,购书、游学、请老师、舟车来往的费用非常高。古代人工造纸印刷,成本很高,宋代时一本书均价2贯,约合如今的800~1000人民币,到了明清时期,虽说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普通人家里,没有个十来万钱,难学完全部的教材。一个学子每年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在路上”,到州府、到省会参加岁考、道考、乡试。川资路费、住店打尖,花费不小。根据大数据分析,中进士的平均年龄35岁,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不工作,靠坐吃山空,期待一举中第,那他家中若不是富裕之家,若没有全族的资助,是很难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这也是后来两江富庶地区的文状元、文进士数量,远远多于经济欠发达的北方地区原因。

最后

虽说,清代的科举难度,因为内卷烈度的升高,就连考个举人都远比现在考进“C9”难得多,但大清在统一试卷、统一择取分值、统一录取标准这些方面,不做地域差异化录取、不做户口限制、不拘一格选拔,这还是比现在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而联想到如今“高考内卷天下第一”的我们河南省,再对比下“江浙沪京”,哎!苦命的河南娃,一言难尽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
秀才、举人、进士与“高考状元”
丰城的朱善是状元吗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有什么区别,能当什么样的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