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抗战胜利纪念日,缅怀那段修建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的日子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位于栖霞英灵山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是1945年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和胶东军区,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两万多名烈士而修建的,烈士中包括一百多名战邮人员。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英灵山是胶东人民心目中的圣地。读小学时,年轻的老师说他是高中时步行去的,晚上要在半路宿一晚;妻子是读小学时坐火车去的,当年蓝烟火车在福山回里有一站;我是工作后,单位组织革命传统教育时去的,终于了却多年心愿。

仰望高高的烈士纪念塔,感慨万分,在当时抗战尚未胜利的艰苦岁月里,胶东人民捐款捐物、义务出工,表现出了对抗日烈士的赤诚之心!建造如此规模的一座塔,在当时技术力量缺乏的条件下,建设中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当时八路军中有这方面的人才吗?

李普来胶东

1946年11月1日出版的《群众》周刊,刊有李普《记胶东人民的建筑》一文,“胶东人民的建筑”指的就是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李普瞻仰了烈士纪念塔并采访了建塔人员。

林卫滨 供图

《群众》是抗战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我党机关刊物,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以宣传我党抗日政策为宗旨。1938年10月,因日寇进犯武汉停刊,同年12月在重庆复刊。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迁至上海出版,1947年3月停刊。1947年1月创办香港版,开展海外宣传,并以伪装封面形式在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20日出至143期停刊。

李普(1918-2010),原新华通讯社副社长,1938年加入共产党,1945年8月,作为《新华日报》 特派员随军调部前往各地采访,写下了近20万字的《苏鲁纪行》,《记胶东人民的建筑》是其“苏鲁纪行之九”。

李普于1946年4月初到达烟台,市长孙端夫因公他往,代理市长徐中夫接受了采访,向他详细介绍了我党进驻烟台市后开展的各项工作,他写就《进入烟台的第一件事》一文,发表在1946年10月上海出版的《文萃》周刊,文中重点介绍了救济粮发放情况。

建塔五难题

4月8日,李普在胶东新华社社长王人三的陪同下,乘小汽车前往位于英灵山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

行前,李普先生也有同样的疑问——“这是一个奇观。这座塔有七丈高,里面是空的,有一架升降机爬到塔顶上,可以远眺一百里。用了十五万多斤洋灰,和许多一万斤以上的大石头,这些石头从十多里以外的地方运来,从山脚爬到塔的地方有三里路。恰恰在一百天之内完成,而且是在战斗频仍的时候。塔的两旁还有几座烈士墓,和几个很别致的游憩亭,还有一座一个已经牺牲了的战斗英雄的铜像。美国驻青岛的副领事谢伟思先生,联总派到胶东区考察的美国人员,和几个美国空军都先后去参观过。”这些老外看过后十分惊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问“设计的工程师是谁?”回答是令他们更惊奇的“根本没有工程师”。

接待李普的是建塔负责人林松,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念过高中。一见面李普就急切地问道:“究竟怎样设计起来的?”“一面打地基,一面画样。去年(1945年)五月间动工,为了赶'七七’完成,当时全凭一般(股)青年人的热血来干,事非经过不知难,越干困难越多,事后回想,真是侥幸!”林松很朴实地回答道。到底经历了哪些困难、都是如何解决的?林松一一道来。

首先是计算上的困难。“首先和工头商量,他们起过洋塔,但是都没有修过这种塔。有一个工头会画样,工人们用他们算石头的狭隘经验,有一个同志念过高中一年级,懂一点数学,便去帮他。”

第二个难关是怎样“撑脚”,即扎架子。“就是说,越往上升,工人怎样站脚?老百姓说,这塔修不起来,工人也没有信心。撑脚本来是专家工作,何况又在山上。当时想,如果扎不起架子来,便在四周堆泥。现在想来,这个法子太笨。”最后走群众路线,大家一起想办法。“有一个工人岑连山盖过小房,扎过'撑脚’,大家讨论了两三天,由他把样子画出来,再由老工人开会,说,行了。”虽然这样,由于大家都没有经验,还是有些担心。“我们曾找过一个日俘,他也不会。”

第三个难关是怎样把大石头搬上山来。“一万斤重的石头,又不能先在底下做好,否则搬时就会碰坏了。恰好鱼山口敌人的一只轮船坏了,民兵把它抢了来。轮船上有一架起重机,可以上一万多斤,恰好用上。”第四个难关是意想不到的,石头产地离灵山十多里,本来石头是起层的,一层层打起来,能够保证进度,但越打越深,层度也越来越厚,没法打了,想换一种石头,又不合用。怎么办?有一个工人叫潘瑞元的,建议用炸药,可是大家都没用过,谁也不敢。“他说,我一月不要工钱,试试看。他在石头里打一个坛形,放土药在里面。成功了,要多厚就是多厚。而且产量增大了,原先每人每天打八个到十个立方尺,他这样一炮可以打一百四十个立方尺。”大家起名叫“坛子雷”,进度大大提高了,保障了建塔进度,潘瑞元因此获得了“炮手英雄”的称号。

第五个难关是要防备敌人。“我们原来想修成一层一层的,这样简便得多,但是怕敌人用作炮楼,所以里面修成了空的。”这样的空心设计,大大增加了修塔难度。另外面对敌人的“扫荡”,建塔人员也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五月十号(指1945年),鬼子'大扫荡’……'扫荡’来时,离我们五十里,有人主张暂时停止,但是我们大家开了会,决定坚持下去,到敌人来时再走,每天吃了饭上山,结果一天也没停。”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他们就是这样,在没有正规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边干边学,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成功地让塔屹立在了英灵山之巅。林松由于在建塔工作中出色的表现,被评选为“模范工作者”。林松谦虚地说:“这是群众的功劳,否则毫无办法。”他一再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个难关都可以使整个工作垮台。我们走群众路线,任何工作,大家讨论的,和部队里的连排一样。塔要怎样建,建成什么样子,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每一个工人都知道,连小工也在内。大家出了力,这是大家的事情。”

在谈话中,李普感受到了林松对群众集体力量的感叹,过去只是教条的认识,现在是“亲眼看到了,亲身体验到了”。像发明“坛子雷”的“炮手英雄”潘瑞元;“画样英雄”岑连山,操作升降机的也是他,岑连山是一位退伍的八路军战士,37岁,会武术,他成功地采用辘轳法摇升降机;铸铜像的是一位乡下小铜匠,铸小佛爷的。在工人中还开展了“创模运动”,大家争做“模范工作者”。四百多名工人中产生了五十多名模范和英雄,都是全体员工讨论选举的。修塔工人们自动不午休,下雨也不停工,还要求把每天的工资由23元减到20元。

除了第一线的工人们,周围的群众也积极支持建塔。妇女们抬水慰劳,送果木(水果),她们说:“烈士流血,工人流汗,妇女出力!”老人和孩子们也来义务搬运小石头。因为搬运石头要修一条路,占用了村民30多亩地,政府要发给粮食抵偿,但是,没有一个人要,他们说:“八路军不为名利,早就该修碑。现在修塔,更合我们的意思。”

我来看儿郎的名字上了塔没有?

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后,1945年11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有近10万军民参加。纪念塔“落成的那一天,有好几万人来致祭,以后更有人远道来祭扫。许多烈属在这里徘徊,寻找他们自己亲人的名字。”林松介绍道,“当时估计抗战八年胶东牺牲了两万多人,但收集到的名字只有一万三千多名。很多人一个一个地找,没有找到自己亲人的名字,就到建塔委员会处询问,这样累积起来也有几百人了。”

林松还向李普介绍了这样两位烈士亲属:一位是战斗英雄孙某的老父亲,他跑来山上,捋着胡须说:“我来看我儿郎的名字上了塔没有。”果然上了塔,便放了心,对着儿子的名字自豪地说:“上了塔,很好。”还有一位老大娘,儿子牺牲在离家不远的林子里,大娘常常独自一人跑到儿子遇难的地方去哭,有时躺在儿子牺牲的地方。塔修成后,大娘老远地跑来,找到了儿子的名字,又悲伤,又满足,从此再也不到林子里了。

烈士塔修建好后,李普在山脚下看到“许多工人正在修房子,他们要在这里修一座'烈士纪念堂’,十三丈长,三丈四宽,还要修两百多间休养院,七十间学校。”

发行纪念邮票和免资贺年邮简

1946年12月,为了配合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的胜利建成,山东邮政管理局专门为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发行了邮票,一套五枚,五种面值,石板白纸印刷,齿孔11度,每种面值都有无齿票,由于邮资调整,这套邮票被多次加字改值,邮票在胶东印制。这套邮票堪称“邮票上的烟台”之鼻祖。

林卫滨 供图

为了向建塔工人们表示敬意,1946年新年之际,胶东建塔委员会还专门印制了一枚免资贺年邮简。信文内容如下:

亲爱的工人弟兄们:

新年降临了,大家在欢欣的庆贺着抗战胜利之新年,建塔办公处的同志,也在愉快的歌颂着它,因此在这高兴之际,特向你们祝贺,并问你们安好。

回忆,在这过去的一年,你们在建塔工程中,是何等热情是何等坚毅,整天价尽本尽力的劳动着,牺牲了午睡,牺牲了休息,甚至牺牲晚上的睡觉都在所不惜,同时也不叫苦。但另一方面你们在这一种的进步也是飞跃的,认识了自己,也改造了自己,同时也认识了将来的社会——自由幸福的社会,并且也都为了争取这个社会而斗争着。

亲爱的弟兄们,你们这种作风,是表现出你们认识了,工农兵是一家的光荣品质,你们这种光荣品质在村中一定可以和大家一致,为学习进步,团结,大练武,支援前线,保家卫国,而起模范作用的。

但咱们的工程,还没有全部完成,还需大家一致努力,想来大家是不会忘记的,因此您们是会把咱们还没有完成的工程再接再厉的去完成它。特此函达,谨致贺忱。并祝身体健康!

胶东建塔委员会办公处启

1946.1.1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街面忆往 | 西大街,曾是老烟台的“大栅栏”

烟台街·我与芝罘 | 在这里,我实现儿时梦想,坐拥满城花香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一代福山“面王”,经历和手艺都是传奇

烟台晚报“烟台街“征稿启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稿件一旦发表,以便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胶东抗日烈士塔邮票
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
磨山抗日烈士纪念塔
历史上的今天
创造了八年来胶东抗战的伟大局面
黄河故事之六十九:二七纪念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