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街·烟台地理 | 招远高家庄子村旁那条古道的故事,要从两千多年前说起……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过去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古道,已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我的家乡村北曾有一条存续了数千年的古道,古道曾经的辉煌,还时隐时现地存续在村民的记忆里、传说的故事中。


女儿茔”和“老店道”

家乡位于招远市西北部,烟潍公路北侧,濒临渤海,称高家庄子村。这是一个西汉末年公元23年建村、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自然村落。村的周围是一块块整齐的农田,属于胶东半岛难得的滨海冲积平原。

高家庄子村  资料图

家乡村周围的一块块田地,每块地都有名字。自小在家乡长大的我,能叫出大部分土地的名字。如“女儿茔”、“老店道”、“北泊子”、“西北河子”、“破礁臼”、“星石”、“松树茔”、“西北官道”、“官道后”等等。外人看来是一头雾水,但了解内情的本村人都多少了解其中的寓意,那是各个家族的祖茔所在地和过去各家各户的口粮田。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从大人那里了解到每块地名的寓意。“女儿茔”是说村北原有一条官道,连接莱州和登州,有一年一位高官途经此路,其小女儿不幸病逝,不知因何事仓促,就在路旁草草埋葬了小女儿,并令人堆起了一个高高的封土堆。我小的时候还曾远远地望见那个封土堆,村民便称封土堆周围的土地为“女儿茔”。“老店道”是说以前官道旁曾经有一个小客店,但早已消失了,还有一说是向西通向老店村,所以叫“老店道”。

始皇东巡的脚步

从老人们的口述中得知,百年前村旁的古道尚存。这条古道,存续时间可能比村子的历史还要长,要了解家乡古道产生的历史,那可真要下一番功夫。

家乡的古道能成为连接胶东的东西部主干路,是由半岛的地形所决定的。就地理范围而言,人们通常把胶莱河作为胶东的分界线,胶莱河以东,谓之胶东。胶东地形是典型的丘陵、低山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低山区位于半岛中部地区,绵亘于东西,由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形成“胶东屋脊”。在半岛滨海北部,由季节性短促河流常年冲积而形成小型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在胶东半岛北部沿海形成一条平坦的横贯东西的狭长地带,形成山东腹地连接胶东东部的自然通道。在这一带形成的唯一一条古道旁,西汉时就有了我们的高家庄子村。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大大提高了全国交通的便利性。始皇帝受胶东仙道文化吸引,为长生不老,更是为“示王权”、“震臣民”,三次东巡,直达半岛东端“成山头”。《史记》记载:始皇东巡郡县,过黄(今龙口市)、腄(今福山区),穷成山,登芝罘(今烟台芝罘山)。记载虽不详细,但足以说明秦始皇所行的路线,就是半岛北部平坦的狭长地带。

《汉书》中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齐国的东部),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说明秦代驰道,在胶东半岛北部沿海一带已按标准建成。根据秦始皇陪葬坑出土的马车来看,当时车辆已十分精致,足以支持始皇帝长途跋涉。再说,始皇帝第一次东巡时,已是登基后第三年,天下主要道路,都已按“车同轨”标准建成。可以相像,始皇帝很可能就是从我村附近的这条古道上通过的。紧随始皇帝的脚步,汉武大帝又多次东巡胶东半岛。

先秦时期胶东半岛的土著居民称莱夷,大约到商代后期,莱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莱国。随着齐国日益壮大,齐国逐渐向东扩张。但两国的文化交流,包括商贸往来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鱼、盐贸易,就要有贸易之路,家乡那条古道,是否就是当时那条贸易通道,没有史料记载。

秦以后,各朝代对古道称谓不同,秦称驰道、唐宋称驿道、明清称官道,但家乡的古道还是那条古道。

明清时朝鲜使团的见闻

明清时期,朝鲜使臣来访中国,将一路上所见所闻汇集成《燕行录》,对我家乡的古道有许多记载。

《燕行录》记载了路途、使行人员、贡品和沿路所见的风景,对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朝鲜使团朝贡路线,明清两朝变迁多次,朝鲜使团尤其青睐海路到登州,再陆路进京的路线。先乘船至登州(今蓬莱),至黄县(今龙口),至黄山驿(今龙口黄山馆),至朱桥驿,至莱州府,至济南府,终至北京。此路平坦、配套齐全,每隔六十华里至八十华里就设有驿站,民风淳朴,官员相对清廉,减少了很多麻烦。这条路线正好从我家乡的古道上经过。遥想当年一行朝鲜人,身着朝鲜服装,车载人扛,带着朝贡的礼品,行走在家乡的古道上,该是一派别样的风景吧。

十八世纪描绘朝鲜出使北京旅程的《燕行图》

明朝天启三年(1623)六月二十八日,朝鲜官员李民宬在《朝天录》中记载:登州西至于黄县之东,又南至于掖县之西,二百余里,绵亘回拥,气势雄远。村落铺店,相望于三四十里之间。禾谷被野,虽欠粳稻,而黍粟秫秫发穟向熟,荏菽木棉处处盈畴,一望无际,盖其土田沃饶而然也。记载的内容大意是:从黄县东界到掖县西界,约二百里,是绵延不断的平原。虽不种水稻,但谷子、高粱长势良好,大豆、棉花也不错,这都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啊。在家乡至今仍称高粱为“胡秫”,当时玉米还没大规模种植,高粱是主粮。从这段记载中,可看出家乡官道旁,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庄稼,引起了朝鲜官员的羡慕。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官员洪翼汉在《花浦朝天航海录》记载:黄县以后,幅平铺村落鳞次。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鸡鸣犬吠,浑带太平之象矣。是说,从黄县出发以后,经过一段路程,看到了较多的村庄,而且每个农家前面都是场圃(家乡人称场院,是农家收打作物的地方),而屋后则生长着果树,“浑带太平之象矣”,反映了百姓安居乐业、享受着太平的时光。

韦廉臣夫人笔下的风光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861年烟台开埠。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家乡古道也成为传教士到山东腹地传教、到北京集会的主要陆路交通要道。许多传教士的行程记录中都有所提及,描写最为详细的是韦廉臣夫人所著的《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记》。

韦廉臣夫人陪伴先生在中国传教,写了多篇在中国传教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文章。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关注中国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1881年4月,韦廉臣夫人和丈夫从烟台出发,到北京参加传教士会议。所走的路线,就是这条已存续数千年的胶东半岛北部沿海的官道。

过了龙口黄山馆后,往西12华里就进入了招远地界家乡古道附近。时值四月中下旬,草木萌发,春意盎然,一派春天的景色。可能是春天的明媚感染了作者的心情,作者用欣喜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景色,不惜用大篇幅的文字,对当地的景色进行描述。“当地村民在干涸的河滩上架起长长的木杆,木杆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细细的白色粉丝,一杆连着一杆,场面非常壮观。”晾晒粉丝是招远当地特有的景观,春季也是晾晒的最佳季节。“这个季节正是小麦抽穗的关键时期,满眼翠绿,一片生机盎然。”“在一个狭小的山谷中,果园中的樱桃树已经盛开着茂密的花朵。几天之后,粉色娇艳的桃花和洁白如雪的梨花,也将会在这片果园中盛开。”因为沿海的缘故,内陆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气,烟台则要到立夏,所以作者那时还来不及看到粉白色的苹果花开。在韦廉臣夫人笔下,我家乡的古道周围,被描写为美好闲适的田园风光。

韦廉臣夫人一行人,经过这条古道后,一路向西,经济南到达北京。

古道和桥的变迁

上世纪初,当时的交通部门着手修建烟潍公路,于1920年秋以工代赈,从临清、平原、曹县等灾区招收民工修筑公路。为了减少穿村过镇,把本村周围几个村庄北部的古道,移到村南经过,并在村南的急流河上修建了砖砌双拱大桥,1922年竣工通车。

说起这条急流河,原是我村西北的一条季节性小河,每逢雨季也是汹涌澎湃,加之入海口处地势低洼,所以河水经常漫堤积水,淹没田地,故村民称那片田地为“西北河子”。不知何年何月,这条小河有了名字,称为“急流河”,原因是一官差路过此地,由于洪水阻碍而误了公事,受到官府严厉责备,他称被“急流河”所阻,经查属实,因此“急流河”得名。

由于急流河属季节性河流,一年中大半时间为涓涓小溪,故一直没有架桥。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祖母讲,上世纪初,在外做学徒的祖父每年回家过年,因家里穷,便招呼几个同伴守候在横穿官道的“西北河子”附近,一旦有东来西往的忙着回家过年的大车陷在河中,他们就现身,讲好价钱,下水推车,挣几个小钱,以补贴家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派兵乘车前来,炸毁了急流河上的双拱大桥,以阻止日军由东向西侵犯济南。日伪侵略时,日本人强征本地民工把村南大桥修成单拱石桥,在建设期间,我们村有数名村民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伤、打伤。单拱石桥远看像木制的大车轱辘,故村民称其为“轱辘门”桥。

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统治,家乡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1945年5月18日,在轱辘门桥畔,埋伏在村西南沟松树老茔的八路军县独立营四中队曾伏击沿烟潍路东进的日军,击毙一匹东洋战马,打伤日军数人,因日军人数占优,八路军主动撤退。战斗结束后,日军把我村赶集路过战场的村民打死打伤各一人。

日本人为了实现长期霸占中国的企图,轱辘门桥修得十分精致,全部用本地特有的大青石和水泥修建,每块青石都雕凿得很精细,衔接部严丝合缝。整体造型端庄、协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雨水充沛,积水常能达到桥的中部,远望极像月牙。我小时候到桥下玩耍时,桥下流水已成常年的涓涓溪流。在桥下呼喊时,会有很大的回音,小伙伴们经常在这里玩耍、唱歌。

1981年烟潍公路改造,裁弯取直,我村南轱辘门桥段被放弃。2008年1月,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从村南通过,原烟潍路轱辘门桥段被征用,日据时期修建的轱辘门桥被埋入地下。

家乡古道,延续了数千年的古道,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原来的痕迹一点点地消失,仿佛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时代更替,推陈出新,虽令人高兴,但心中又难免有一丝沉重。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老照片 | 这张合影是母亲人生第一张相片,她的眼神却不快乐

烟台街·胶东风物 | 要形容它的美味,苏东坡有句话:直那一死

烟台街·街面忆往 | 这车曾是烟台街上的“大黄蜂”,老远听到巨响,路人就急忙避让

烟台街·烟台故事 | 200多年前的知州在这里树的州界碑,至今在村里保存着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组图:胶东半岛一个滕姓聚居村庄的实景,在招远境内
胶东半岛五座最高山峰!四个在烟台境内,你去过几个?
烟台招远南乡岚子东村,生我养我的家乡,处处都有童年生活的印迹
探寻山东最美古村落第二季第八集:烟台高家庄子村
【我的卧虎湾】张传启:胶东半岛游记(六)●卧虎诗苑
招远东汉元年的古村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招远小北京称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