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街· 往事如昨| 威海卫路芝罘里,那些排成长龙的水桶啊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家搬到威海卫路上的芝罘里居住。

威海卫路,大概老烟台还能有点印象,它西接三马路,东与二马路呈V字形连接,现在此路仍在,只是不再叫威海卫路,统称三马路,威海卫路的路名也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搬家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给家里挑水的任务开始由我承担。吃水是大事,居家过日子,谁能离得了水!所以,挑水不是个小事。 

那个年代,每家都有一口大缸,用于盛放生活用水。各家缸的大小各异,我家的水缸能盛三担水。

吃水需要到附近的水栓去挑,虽说不远,但也有一段距离,大约要三四百米。

家家户户都有条扁担,通常挂在门口的钉子上。我家的那条是槐木做的,扁担中间那段常年挑水被肩膀磨得锃亮,挑起重物一颤一颤,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我的个头还小,扁担钩挂住水桶后,站起来,两只水桶不离地,只好将扁担钩挽上一道。一担水足有六七十斤,刚开始的时候,肩膀被压得生疼,走起来趔趔趄趄,一路上要歇气几次才能挑回家。

挑水要使用水票,一担水8厘钱,8分钱可以买10张水票。水栓建在一个木头搭建的小棚子里,由一个老婆婆看管,每天定时开放,过了时间,就关门上锁,去了只能空桶而归,没得水吃。这也就造成了扎堆,一到挑水时间,水栓前就排起长队。

交上一张水票,老婆婆打开水龙头,水桶满了,关死龙头,后面的人们再把水桶放到水管子下面,再由老婆婆打开,周而复始。

接水就免不了洒漏,水栓周围泥泞一片。冬天下雪路滑,挑水跌倒的事情常有,有的甚至会摔骨折。

每天放学回来,我先要看看水缸里面剩下多少水,先把水缸挑满,才有心思去做其他事。挑水,是我课余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市政府开始对水栓进行改造,取消了由专人看管的水栓,将自来水管延伸到居住密集的胡同或路口,建成一个个水泥方墩。自来水龙头安装在方墩里面,水龙头从上方开启,水管子从侧面弯出。水栓无人看管,随用随开,当时称为“民主水栓”。

每家发给一个铸铁水扭,状如蝴蝶结模样,中间一个方孔,可以套到水栓露出的方形水龙头杆上开启或关闭。

因为挑水的距离大为缩短,又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到水栓接水挑水,生活比方便多了。

水费则按照每户人家人头数收费,各个居民小组的住户轮流收取,通常每个月每人5分到1角钱不等,我家5口人,每月最多也就5角钱。

那时供水尚不稳定,芝罘里和葡萄山相近,处在市区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又趋管网末端,每年夏季用水高峰和缺水的时候,因水压过低,我们胡同里的水栓经常断流,水栓前,一个个水桶排起长龙,人们眼巴巴地等着,盼着用水高峰过后能来一点水。

我们俯身在水管子上,倾听水管里面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可就是流不出水来。有时苦等到半夜,水管子出水了,可水流还没有小手指头粗。真是饱受停水之苦!

挑水这件事是每日要做的,不能等啊,一旦停水时间过长,就只能到离家较远地势较低的地方去挑水,来回路长,愈加吃力。

母亲敦厚乐善,每每看到年老体弱或缺少劳力的邻居吃水有困难时,便会吩咐我给他们送担水去。

除了给家里挑水,学校里还时常会组织参加各种劳动,其中到农村参加抗旱和抢种,都是需要挑水的。

日日挑水,年年挑水,我渐渐长大,挑水不再吃力,双肩左右开弓,可以轻松挑着一担水走上几里路。

上世纪70年代末,自来水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挑水吃的历史结束了。家中的扁担和风箱、柴火灶一样,从生活中退场,退据记忆一角。

虽放下了肩头挑水的扁担,但后来啊,工作、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肩头,我只能继续负重前行。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小说 张二
《龙眼》作者:刘善民
榆次老城的“水管子”
梦径
井水苦 井水甜
海青|井边的那些事儿(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