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曾被“丁百万”所藏的这件国宝,入藏省博物馆时只有器身,器盖下落不明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在山东省博物馆众多璀璨的国宝藏品中,有一件青铜器引人注目,这就是省博镇馆之宝,国宝颂簋(读作“guǐ”)。这件颂簋,是周宣王时期的铸器,曾是黄县(今龙口)丁树桢的旧藏。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黄县丁氏这批古物,胶东的文物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地搬迁转移,使得这些国宝最终投入人民的怀抱。

纪念君恩 铸造礼器传子孙

此簋器身、器盖的铭文相同,各铸15行152字。铭文中提到此簋的主人叫“颂”,所以此簋就被称之为“颂簋”。铭文的大体意思是,周宣王三年五月,颂在京城拜见天子。天子命颂在洛阳担任官职,并赐给他礼服、旗帜、马具等。颂事后铸造此颂簋、颂鼎和颂壶等青铜礼器,“子孙永宝用”,希望子子孙孙传承这些重器,牢记君王的恩遇。

国宝颂簋

簋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米饭盆。商周时期的贵族在宴会请客的时候,往往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里边放着小米稻粱等食物,这样人们从簋里随时取用添饭。古人在铸造青铜礼器的时候,一般都是成套,一般鼎、簋、壶三者都有。据现在的研究表明,当时颂铸造的这批礼器,除了这簋之外,还有鼎、壶等传世,这些鼎、壶上的铭文,与簋上的铭文一样。

  

此器形制庄重大方,铭文书体典雅秀丽,是传世青铜器中的珍品。因此,毫无悬念地成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名家传递 国宝重器落烟台

该器物在清嘉庆年间由诸城刘喜海收藏。

刘喜海(1793-1853),字吉甫、号燕庭,山东诸城人。诸城刘氏是山东的望族,一门名人辈出。刘喜海的曾祖父是乾隆重臣刘统勋,叔祖父就是当年红遍全国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乾嘉名臣刘罗锅刘墉。刘喜海曾任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是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钱币学家,一生收藏宏富。

清嘉庆十九年(1814)冬,刘喜海在北京的一家古董店意外发现这件宝物,遂以重金购得并运到山东老家珍藏。刘喜海对这件重器格外喜爱,后来整理自己所藏青铜器珍品,就把这件器物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

  

刘喜海去世后,所藏文物逐步失散,此重器被“黄金大王”李宗岱收藏。

李宗岱(?-1896),字山农,南海(今广州)人,曾任山东布政使等职。李宗岱虽然是广东人,但却与烟台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他辉煌的人生,就是在烟台得以实现的。1885年,极富经商头脑的李宗岱敢为天下先,辞职“下海”,先后在平度、招远开办采金工场。1891年,李宗岱到招远玲珑办矿,获利丰厚,因不断给慈禧太后上供黄金,被慈禧太后誉为“黄金大王”。

李宗岱喜金石考据之学,亦好收藏,是重要的青铜收藏家。刘喜海去世后,其藏品不少为李宗岱高价购得,其中就包括这件颂簋重器。

后来,王懿荣整理李宗岱的铜器收藏,成《南海李氏宝彝堂藏器目》,书里就记载了这件颂簋。

  

用心呵护 丁氏家族护国宝

  

之后,这件重器又转归黄县丁树桢存藏。

丁树桢(1862-1915),字幹圃,号仲立,太学生,黄县丁氏家族第十四世孙。这个家族发迹于清乾隆年间,以经商致富,主要经营当铺等。后生意遍及山东、东北、京津等十一省,堪称山东首富,被世人称为“丁百万”。

黄县丁氏家族重视文物收藏,藏品主要源自当铺典押和主动购买。当铺业是丁氏家族的支柱产业,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很多大家族家道中落,被迫把家藏文物典押以渡难,丁氏家族趁机收集了大量精品文物。另一个渠道是收藏,由于出手阔绰,他们与当时的文物贩子关系密切,也因此收藏了众多精品文物。丁氏家族资产丰厚,即使是昂贵的国宝级文物,对他们来说也不在话下。

  

文物收藏,重要的在于眼力,金钱并非是万能的。而难能可贵的是,黄县丁氏家族涌现出众多收藏家、鉴赏家。精于此道者有“泰来”的丁树桢、“文来”的丁葆筠、“西悦来”的丁鲁臣及“光裕堂”的丁佛言。

不仅如此,他们与当时知名的金石学家如王懿荣、鲍子年、陈介祺等交往密切,这些人帮助他们提供藏品来源,帮着鉴赏古物,进一步提高了其收藏与鉴赏的水准。

颂簋的盖顶图案

颂簋器盖拓本

烟台图书馆存藏一部王懿荣手书《王文敏公手札》,内收录王懿荣写给丁树桢的信笺十二封。这些信中,谈及丁树桢收藏古物的内容很多,便是丁氏家族与古物鉴赏家交往的最好例证。

丁树桢是黄县丁氏“泰来”掌门人,喜好古物,由于财力雄厚,当时国内著名收藏家如潘祖荫、李佐贤、李宗岱等人的精品藏品,都多归其所有。其藏品之多,光三代(夏、商、周)的青铜器就藏有五间大瓦房。

据说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在别人家忙着扎彩灯、猜灯谜的时候,丁树桢家总是独树一帜地在家门前搭起彩棚,张灯结彩,把自家收藏的精品文物陈列其中,一则展示文物,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二则显示自己收藏之富。

  

在丁树桢收藏此国宝几十年后,由于日寇侵华,军阀混战,丁家的生意一落千丈,丁树桢家也家道败落。由于都知道这件国宝的宝贵,丁氏兄弟分家时,谁都不愿意舍弃,于是器身和器盖便分别由兄弟二人分藏。

及时转移 免遭劫掠灭顶灾

  

1943年10月,中共胶东区党委、胶东区行政公署成立胶东图书馆,着手收集根据地内的古籍和金石古物,王景宋被委任为馆长。王景宋之前曾长时间担任黄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对黄县的文物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上任胶东图书馆馆长后,如何抢救黄县丁氏家族所藏文物,一直是他着急的事情。

在其努力下,1947年春天,胶东图书馆在黄县设立“北海书库”,专事收藏“土改”中清查出来的图书、古物。正是在这段时间,黄县丁氏家族所藏大量国宝级青铜器,被征集并得到有效保护。

就在这批国宝被安全转移到在莱阳的胶东行署驻地不久,国民党返乡团便占领了黄县城。正是由于以王景宋为代表的胶东文物工作者的及时抢救,使得包括颂簋在内的一批国宝免遭涂炭。

  

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将所藏文物交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包括颂簋在内的黄县丁氏所藏青铜器,也一同移交给省文管会。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这批青铜器转归山东省博物馆。

  

这件国宝颂簋,在入藏山东省博物馆时,只有器身,器盖一直下落不明。1959年,家住青岛的丁氏后人张秀琳女士参观山东省博物馆,发现展厅里颂簋的器身和自己家里存藏的器盖应该是一套,于是将器盖捐给了省博。

就这样,这件国宝的器身与器盖终于合璧,得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乡村记忆 | 常言道“兔子急了会咬人”,我却见过“兔子急了弄死鹰”

烟台街·往事如昨 | 蔓烧花生分外香,尤其是吃的别人的

烟台街·往事如昨 | 那年重阳节钓蟹子,舱里的蟹子垛成山

烟台街·往事如昨 | 雪夜,只有我一个听众,唱鼓书的盲人夫妻拉响了琴弦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烟台龙口:南山民俗博物馆
珠联璧合:她参观博物馆,突然指着一件没盖的青铜器说: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
中国收藏界“国宝帮”的诞生
《文化安顺》2018年第44期(总283期) 史话沧桑 曾经藏身安顺的国宝
常安奎:​莲舒鹤鸣,风雨彩虹---记国宝“莲鹤方壶”护送人赵全嘏
原来你是这样的国宝文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