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老牟平的明星,是那个年代的“顶流”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从走街串巷的小染匠,到芳华四溢的戏班主,清末民初牟平人王贵的华丽转身,演绎出一段绚丽多姿的梨园佳话。作为“牟平三大老戏班”翘楚的“王贵班”,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出身寒门 痴迷戏曲小染匠

清末民初,嵎夷古地牟平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境内大大小小十几个戏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俨然成为一景。这些演出方便、周转灵活的戏班,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这些戏班中,名头最响的是“王贵班”。

“王贵班”的创始人、班主王贵(1858-1940),牟平区高陵镇后沟村人,原名王贵谟,因为乳名福贵子,人们习惯叫他王贵。

王贵出身染坊世家,打小就跟随父亲在染坊里摸爬滚打。由于耳濡目染,加上聪明伶俐,王贵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染坊的全套技艺,调色、下料、上锅、下锅、晾晒、收货、出货,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很快成为行家里手。

资料图  文图无关

染匠这个行当是个出力流汗又枯燥单一的苦差事儿。王贵每天起早贪黑,不是在染坊里忙碌打理,就是走街串户收发布匹衣物,虽然忙得手脚不落地,也仅能勉强糊口,维持温饱。

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说,王贵打小喜欢听戏、唱戏,是个不折不扣的“票友”。他是从25岁时开始学戏的,由于没有进过科班、拜过师,他会唱的戏都来源于民间。王贵充分利用染匠职业走村串户的便利,每到一地都向会唱戏的人学习。有人会唱一句的,他就跟着学一句,会唱一段的,他就跟着学一段。学习后,他茶不思饭不想,反复揣摩,掌握要领,牢记心中。

学戏、唱戏融入了王贵的生活,他是干活时唱,空闲时唱,走着唱,坐着也唱,曲不离口,戏不离手。素日里,乡亲们经常看见他在染坊里干活时,随手抄起一匹布就咿咿呀呀比比画画,来上一段《失空斩》;农忙时赶着毛驴上山送粪,他哼一曲《秦琼卖马》;心情愉悦时,他唱《捉放曹》;惆怅郁闷时,他唱《四郎探母》。

京剧《四郎探母》资料图

在乡亲们眼里,王贵是个“草根明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王贵的表演舞台。他下乡收货放货的间歇,往往就是一场京剧表演秀。

在父亲眼里,王贵是个“不务正业的疯子”。生意不好好做,偏偏喜欢当“戏子”。也因为沉醉于唱戏,常常分神耽误了染坊营生,王贵没少挨父亲的训斥和责打,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我行我素。父亲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由他去。

漂泊四方 执念心中大舞台

1883年,27岁的王贵带上一面铜锣和一把京胡告别家乡,开启了四处漂泊的流浪艺人生涯。

他先是随着“闯关东”大军漂洋过海到了东北,在大连一个科班里落脚驻唱。王贵擅唱大生,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深得观众和班主喜爱。他的拿手好戏《脂粉计》常常赢得满堂彩。后来,王贵几经辗转返回胶东,在蓬莱、黄县(今龙口市)、掖县(今莱州市)一带闯荡。他一个人打锣鼓、拉胡琴、唱京戏,风餐露宿,苦中有乐。

逐渐地,王贵以精湛的表演折服了众人,有了名气,站稳了脚跟。他开始在黄县开门纳徒,先后将流落街头、绰号“黑山子”的小男孩司秀山收为义子,将名叫“陈子”(艺名)的小女孩收为义女留在身边,悉心调教,传授他们唱戏。后来,他又陆续将“荣子”(艺名)“红子”(艺名)“京来子”(艺名)招至麾下。王贵的表演团队日益扩大,班底已见雏形。

资料图  文图无关

王贵有个执念,一心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戏班。他为此默默做着筹划和准备。

1892年,34岁的王贵踌躇满志,先后从大连、青岛聘请专业老师,组建了“王贵班”,开始搭台唱戏。(另有一说法是,“王贵班”成立于1908年,这里采用1986年7月版《牟平县高陵镇志》说法。)

“王贵班”是牟平历史上职业性质的演出组织中规模最大、组班最早、班底最全的民间戏班子,他们赶山会、赴堂会,搭起台子就演,搬起戏箱就走,常年活跃在胶东半岛的城镇乡村。1920年到1930年,是“王贵班”的鼎盛时期。“全班演员、文武场、勤杂人员七十人左右,存班时三十人左右。”(1985年5月《牟平文史资料选编(一)》)他们的足迹东至文登、荣成、威海,西至蓬莱、黄县,南至乳山、海阳。尤其在文登、黄县两地久负盛名。他们演出的剧目有《胭粉计》《天门走雪》《失空斩》《借东风》《二进宫》《过五关斩六将》《玉堂春》《红鸾喜》等40多部。

本色不变 “四喜班”赓续血脉

1898年,王贵40岁。在王贵的精心调教下,加上大连、青岛来的专业老师的指点,王贵收留的四个徒弟老生“黑山子”、青衣“陈子”、花旦“荣子”“红子”已经开始挑起了戏班大梁,成为台柱子。在王贵40岁生日宴席上,他兴致勃勃地宣布将“王贵班”更名为“四喜班”。

尽管王贵的戏班子深受百姓欢迎,但像他们这样没有固定戏院的“野台子戏”生存下去也是举步维艰。特别是每年冬天,无人“舍戏”时,戏班只能暂时歇业“存班”。“存班”期间,没有收入,戏班子只能压缩开支,演员中除了主角待遇不变,其他的配角要么放假,要么练戏,但都不发银两,练戏时也仅提供食宿。即便是这样,由于当时大环境因素,艺人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到官府和社会黑恶势力的盘剥敲诈。每到一地,他们都要“拜山头”,出钱打点,忍辱含屈。

王贵悉心经营,“四喜班”苦苦支撑,每年虽然演出场次不少,但由于戏班衣饰老旧,市场竞争激烈,收入低微,导致请来的老师陆续辞职,离开了戏班。

后来,“四喜班”到黄县一个大财东家唱堂会,老财主是个“戏迷”,更是王贵的“粉丝”。一场堂会唱下来,演员们的精彩演唱征服了众人。“四喜班”给自己长了脸,老财东非常高兴。他对王贵说,戏唱得不错,就是戏装不太体面,他愿意赞助戏班一笔资金,用于购置新服装行头。王贵大喜过望,连连作揖答谢。

“四喜班”拉来了赞助,置办了5身蟒袍、5身靠把及其他行头。戏班面貌焕然一新,在和其他戏班的竞争中占了上风,赢得了市场。

资料图  文图无关

1936年,年事已高的王贵离开了“四喜班”。他将“四喜班”交给义子司秀山打理。虽然人离开了戏班,但王贵的心并没有走远。他时刻挂心戏班的生存和发展,谆谆教导子弟们要唱好戏、做好人,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糊。尤其是在民族大义面前,更要旗帜鲜明,正气凛然。

1938年2月,日军攻占烟台,有人出重金邀请“四喜班”到烟台“福禄寿大剧院”给敌伪演出。接到邀请后,司秀山将此情禀告王贵,王贵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对司秀山说:“中国人决不能给他们唱戏,给再多的钱也不能去。'四喜班’要给自己的队伍唱戏,一分钱不要也唱大戏!”司秀山谨遵师命,带领戏班浩浩荡荡赶到桃村、埠西头一带抗日根据地,给抗日军民演出新编历史剧《闯王进京》《于七造反》等剧目,受到热烈欢迎。

1940年,牟平一代名伶王贵安然离世,享年82岁。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经营惨淡,红极一时的“四喜班”宣布解散。

司秀山于1958年参加牟平红星剧团,红星剧团解散后,司秀山又被牟平京剧团聘请为武功教练。他秉承师训,发挥余热,利用一技之长扶持新人,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你可能还想看:

地瓜叶这样吃,让人吃不够

当儿童团长都干些什么?我曾经当过!

失散40年,跨越海峡终团圆!考考你眼力,照片中哪位是当红明星?

老“福山八景”之一“石门春波”究竟在哪儿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台曾是京剧“大码头”
烟台有哪些手工艺制品?
泰生东染料行旧址 染料大王多善行
为什么山东省的东部称胶东而不是鲁东呢?
登州府从明初至今的区划沿革
山东烟台市70年区划沿革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