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蒸大饽饽“出六月门”,你知道这个规矩吗?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在我们家乡,早年间就有“出六月门”的规矩。就是每年农历六月六前后,出嫁的闺女要蒸一锅新麦大饽饽回家看望老娘。

和蒸过年大饽饽有点区别,“出六月门”的饽饽不插大枣,只是在饽饽顶上盖一个圆圆的红色大福字就行了。同时,在抟弄成型期间,还要把面团调得相对硬一些,使之出锅后达到“开口笑”的效果,寓意新麦丰收,阖家欢乐,让老娘亲也高兴高兴。

如果娘家的哥嫂有小孩子,还要蒸一些漂亮的“兔儿爷”“刺猬神”和“老财主(蟾蜍,牟平俗称疥疤财主)”之类的小玩意,进门后每个孩子分两个,就会换来一声声“姑姑”叫得格外甜。

记忆中,我小时候每年都跟着妈妈去姥姥家“出六月门”。姥姥不光会做好饭给我们吃,每次在我们返回之前,她还要用一段高粱秸秆的端头蘸着红靛,在我的额头上点一个圆圆的红印,说六月六是“天贶节”,小孩子额头上点了这个红印,就能辟邪祈福。

姥姥的南屋住着我二姥爷,他虽然是个盲人,可说起故事来却是有板有眼、娓娓动听。关于“出六月门”这个规矩的由来,我就是听二姥爷讲的,是一段很感人的民间传说。

早年间,乡间有一个老员外,家财万贯且乐善好施。有一天,他家门前来了一个穿着破烂的老和尚,一屁股坐在大门的门槛上,翻开衣襟抓起了虱子。

老员外的家人要撵他走,他非但不理不睬,反而口若悬河地讲了一通谁也听不懂的诳语。老员外听到吵闹声,走了出来,言语之间,觉出这个老和尚非同一般,就赶紧把他请进家门,当成贵宾接待,好酒好菜伺候。

老和尚酒足饭饱,饱嗝连连,却连一句感谢话也没有。临走前,他对着老员外双手合十,撂下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麦田青黄不用管,颗粒归仓保饭碗。”

              图文无关

这件事被管家传了出去,村里人都当笑话听了,个别人还把那个老和尚说成是个混吃混喝的骗子。但这个老员外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自己遇到真正的高人了。

经过一番认真思索,他终于悟透了这句话的玄机,立马就安排管家领着众多伙计,把地里刚刚八成熟的麦子收割回来,又趁着好天晒场、打场,把麦子晾干入仓了。

村里人都认为这个老员外一定是疯了,麦子不成熟就收割了,这样会减少好几成产量。

说话间,到了麦子成熟要开镰收割的当口,不成想却遇上了少有的连阴雨,一连十几天淫雨绵绵,地里的麦子都在麦秸上发芽烂掉了。这样一来,除了老员外家,村里其他人家都没有了收成,生活立马陷入了困境。

也多亏了老员外仗义疏财,不光拿出一部分粮食接济大家,还为村里人提供种子,带领大伙适时播种了秋庄稼和蔬菜,硬生生闯过了这道难关。

到了六月六“天贶节”这天,老员外又蒸了好些大饽饽,盖上大红的福字,给每户人家的媳妇都分了两个,要她们带着回娘家看望父母、报个平安。

打这开始,大伙儿为了表达对老员外的感恩与尊崇,就把每年六月六前后定为“出六月门”的日子。凡是出嫁的闺女,都要用新麦蒸大饽饽回家看望老娘、汇报收成。年年如此,相沿成习,越传越广,这个规矩就传承下来了。

我是1975年五一节结婚的,婚后每年一直遵守着“出六月门”的规矩,直到丈母娘去世。说起我媳妇第一次蒸饽饽“出六月门”的糗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图文无关

我们婚后不久,妈妈到烟台照顾退休的父亲去了,我和媳妇就正式支撑起门户过日子了。那一年我媳妇刚20岁出头,结婚之前,一年到头都是只管干生产队那“一条线”的活计,家里做饭这些营生她基本没动过手。

至于蒸大饽饽,她也只是看着老娘和嫂嫂们干过,属于“眼悟亮手拙”那种,这回要她自己动手蒸饽饽“出六月门”,“力巴头”的本相就彻底显露出来了。

手忙脚乱地忙活了好半天,大饽饽出锅了。一点儿也不夸张,你只要看上一眼肯定就会笑出鼻涕泡来——说是饽饽吧扁塌塌的,说是馒头吧又胖嘟嘟的,活脱脱就像一个倒置的砂大碗。

我本想要奚落她几句,可看着她羞答答的样儿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心里想,等回到娘家看她老娘怎么调教她。

可事情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等我们到了丈母娘家,掀开盖着小篓的毛巾,看着那些扁扁的大饽饽,丈母娘不但没说饽饽蒸得不成样子,反倒一迭声地夸奖我媳妇不简单,第一次自己蒸饽饽居然有模有样。

看到这儿我偷偷笑了,这真是应了家乡的一句俗语:“貔子(臊狐狸)说自己的孩子香,刺猬夸自己的孩子光。”

因为“出六月门”这个规矩,只限于出嫁的闺女回家看望自己的老娘,在我们家乡还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出六月门的饽饽——自家闺女蒸的。”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指像我丈母娘这样的长辈,凡是自家孩子做的事情,不管糙好都能将就。

也是因为这个规矩,乡间还有一句歇后语:“出六月门的饽饽——没有她二姑的事。”当说你与某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当口,别人就会把这句话搬出来。

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变成了老丈人和丈母娘,但蒸大饽饽“出六月门”这个规矩却被孩子们废掉了,开始跟风过“母亲节”和“父亲节”。

虽然礼品比过去更丰富了,可没有了自家闺女亲手蒸的大饽饽,孩子们的额头上少了那个圆圆的红印,那股浓郁的乡土味儿就感觉淡了好多。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小说】张鸥 | 回生的粘饽饽
《好女儿》:三个儿子不孝顺,女儿一个好主意可怜老娘变香饽饽!
【关务案例】---特定减免税移作他用,丈母娘怒了!
这个丈母娘真行,对她闺女毫不留情面...
民间故事:倒霉小伙走运发财却把丈母娘赶出家门,县令:做的不错
半袋玉米的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